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尚平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
  • 云南
  • 近代史
  • 历史
  • 灾害
  • 地震史料
  • 文图选集
  • 中国近代史
  • 自然灾害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商品编码:296923474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售价:61.2元,便宜28.8元,折扣68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云南卷 书籍简介 本书精选汇集了1900年至1950年间,中国云南地区发生的数次具有重大破坏性的地震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当时的官方报告、地方志、新闻报刊的原始报道、幸存者的口述记录、以及留存至今的老照片和相关图件。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本书力图客观、真实地再现那段时期云南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社会影响以及人们的应对与重建。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地震概述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此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无疑给饱经磨难的人民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省份,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决定了它一直是地震活动相对活跃的区域。在1900年至1950年的半个世纪里,该地区经历了数次震级高、破坏性强的地震,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卷所收录的史料,正是对这一时期云南地震活动的一次系统性回顾。我们选取了那些造成了显著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并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的破坏性地震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梳理,读者将能够清晰地了解: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与震级: 详细记录每次地震发生的确切日期、震中位置以及科学测定的震级,为理解地震的强度和范围提供基础。 地震的烈度与破坏程度: 结合当时的文字描述和图像资料,生动展现地震对城乡建筑、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水利工程)造成的破坏情况,以及农田、山体等自然环境的变化。 地震的成因探讨(历史视角): 搜集整理了当时科学家、学者对地震成因的初步认识和研究,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但仍能反映出当时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与救援救灾 破坏性地震不仅仅是地质现象,更是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次严峻考验。本书中的史料将深刻揭示这些地震在云南社会层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人员伤亡与社会恐慌: 详细呈现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以及因此引发的居民恐慌、逃离家园的场景。通过幸存者的口述,我们能感受到地震瞬间的惊悸与灾难后的悲痛。 经济损失与生计困境: 详述地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破坏,以及房屋倒塌、生产资料丧失给灾民带来的生计困境。一些史料甚至会记录下灾后物价的飞涨、物资的匮乏等情况。 官方应对与救灾措施: 搜集了当时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的官方报告、救灾指令、以及组织救援的行动记录。这些资料反映了在当时条件下,政府如何调动资源,组织救助,安置灾民。 民间互助与社会动员: 除了官方力量,史料也展现了在灾难面前,民间组织、慈善机构、乃至普通民众之间自发组织的互助行为。捐款捐物、志愿救助、临时避难所的建立等,都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灾后重建与社会恢复: 关注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包括政府如何组织修复基础设施、发放救济款物、以及鼓励民众恢复生产生活。这些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灾后社会的艰难恢复过程。 第三部分:史料解读与图像呈现 本卷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丰富多元的史料形式。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记录,更注重引入具有直观表现力的图像资料,力求将历史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报道的时代印记: 精选了当时报刊杂志对地震事件的详细报道。这些报道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语言风格、关注焦点、以及报道角度,都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舆论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地方志的官方视角: 节选了地方志中关于地震的记载。地方志作为官方编撰的地域史,其记载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能够为我们提供宏观的地理、人文背景以及事件的官方记录。 亲历者的声音: 收集整理了部分地震幸存者的回忆录、日记或口述历史记录。这些个人化的叙述,以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让我们得以窥见灾难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人们面对生死考验时的真实情感。 珍贵的历史影像: 包含了大量反映地震灾情、救援场景、以及灾后重建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历史的“眼睛”,它们直观地展示了房屋的倒塌、街道的残破、救灾人员的忙碌,以及灾后人们重建家园的努力。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图表与示意图: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部分地震的发生区域、烈度分布等,可能会配以相应的图表或示意图,以更清晰地展示地震的空间范围和影响程度。 第四部分: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基础: 中国近代地震史研究: 为研究中国近代的地震活动规律、灾害分布、以及社会应对机制提供第一手资料。 灾害史与社会史研究: 通过分析地震引发的社会经济影响,深入理解自然灾害在塑造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历史图像与传播史研究: 借助丰富的历史照片和报刊报道,研究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认知以及图像在历史叙事中的作用。 云南地方史研究: 为深入了解云南地区近代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提供重要的微观视角。 灾害韧性与减灾研究: 通过回顾历史上的灾害应对经验,为当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结语 1900年至1950年的云南,在历史的洪流中承受了地震带来的巨大创伤。本书所汇集的史料,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记录了地震的残酷,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互助与不屈。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重温那段尘封的历史,感悟生命的顽强,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本书不仅是一部地震史料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抗争与重建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如同一扇开启尘封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百年前那片土地上,自然之力如何以最残酷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的命运。翻阅其中,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手写的记录,无一不诉说着灾难降临时的惊恐与无助。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建筑倾塌的巨响,感受到大地撕裂的颤抖,更能想象到人们在废墟中搜寻亲人的悲恸。史料的搜集工作之精细,令人赞叹。每一份文献、每一幅图画,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不仅仅是地震本身的记录,书中还穿插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官方应对措施,乃至民间传说,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地震史研究的维度,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每一次灾难对社会肌理造成的深刻影响。那些看似零散的史料,在作者的梳理和呈现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史,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应常存。

评分

读完《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一段段触目惊心的历史真实呈现在我眼前。那些曾经被掩埋在岁月中、鲜为人知的地震事件,如今借由这些精心挑选的史料,重新焕发了生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更着力于展现地震对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直接冲击。从幸存者的口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经历的生死劫难,从描绘着断壁残垣的版画里,我看到了家园破碎的惨状。这种细节的呈现,让冰冷的数字变得有血有肉,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书中对于清末民初时期,政府在救灾方面的记录,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对比古今,思考现代社会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历史上的不足之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地震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所展现的,是地质变迁与人类社会交织的历史画卷。作者以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散落在故纸堆中的文字与尘封在老照片里的影像相结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云南近代地震图景。书中那些详实的地震目录,记录了每一次震动的规模、影响范围以及人员伤亡,这本身就是一部 invaluable 的科学资料。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地震发生前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在某些地震发生后,书中会提及对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对地方经济的破坏,甚至对民间信仰的冲击。这些信息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地震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报道中,想象着当时人们在惊恐之余,如何组织生产,如何重建家园,这种对人类韧性的观察,远比单纯的技术统计更为动人。

评分

这部《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堪称一部穿越时空的地震百科全书。它以云南为切入点,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传奇与悲剧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应的详细记录。无论是官方发布的谕旨,还是民间流传的赈灾告示,亦或是报刊上对灾情的报道,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社会图景。通过这些文献,我能感受到当时的行政效率,感受到普通民众的同情心,也能体会到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书中的图文并茂,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更是直观地展现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力量,也记录了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例如,一张照片里,人们围着 makeshift 的棚屋,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希望,那一刻,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感受那份艰难中的坚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碎片转化为有意义的叙事,让我们得以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地震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充满故事性的历史文献精选。书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承载着一段被地震改变的人生轨迹。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史料的选择上,既考虑到了科学性,也注重了人文性。例如,书中收录了一些当时艺术家创作的反映地震场景的画作,这些作品以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捕捉了灾难的瞬间,也传达了人们的情感。同时,对一些著名地震事件的深入剖析,不仅包括了震级、烈度等数据,更穿插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地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影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们对话。它让我们看到,在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时,人类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脆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