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
定價:52.00元
售價:35.4元,便宜16.6元,摺扣68
作者:李建盛,陳華,馬春玲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0101089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本書簡介:網絡文化建設與網絡文化管理同等重要,網絡技術創新與網絡文化創新同等重要,網絡文化傳播與網絡文化引導同等重要,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對於繁榮發展首都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論重要和實踐重要性和迫切性。利用首都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的優勢,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推進北京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當前和今後首都文化建設管理中的重大而迫切的理論和實踐課題。2011年,是國傢文化發展和首都文化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年,也是首都網絡文化建設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特殊意義的一年。進一步加強首都網絡文化建設、發展和管理,是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重要內容和任務。部分“總論”,論述加強首都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發揮文化中心示範作用的戰略意義;概述2011年北京網絡文化建設的主要動態和主要成就;特彆提齣要加強中國“網都”建設,推動首都文化發展繁榮的戰略思考,網絡文化創新與文化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深度融閤推動首都網絡文化繁榮發展,把首都建設成為全國網絡技術創新應用中心、全國網絡信息傳播中心、中國網絡輿論形成中心、全國網絡內容監管中心、全國網絡信息服務中心,全方位推進首都互網絡的建設、發展和管理,更好地發揮首都網絡文化建設的全國文化中心示範作用,發揮首都文化中心的錶率作用、輻射帶動作用、橋梁紐帶作用、薈萃聚集作用。第二部分“首都網絡文化政策與建設管理”,以首都網絡文化的政策、管理、引導為基本內容,總結和分析網絡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規與製度性建設,研究首都網絡文化建設的戰略和路徑問題,就首都網絡文化政策、管理提齣相關的問題和對策建議。第三部分“首都網絡新空間與網絡文化形態透析”,剖析在網絡技術與網絡應用發展基礎上的網絡文化媒介與文化形態,凸顯移動互聯網、手機網絡媒體、網絡視頻、網絡遊戲等網絡文化形態的社會文化意義,反映和透析網絡文化空間中的新領域、新動態與新現象,以求理性化的審視態度與應對方式。第四部分“首都網絡年度新熱點與文化問題聚焦”,聚焦2011年度以來網絡文化中的熱點現象和重要問題,對首都的網絡熱點事件生成、微博傳播與管理等現象及發展態勢,進行動態追蹤與分析考察,以求加強對它們的重視和管理,更好地服務於首都文化建設的現實。第五部分“首都網站年度新動態與典型案例分析”,總覽2011年度首都相關網站的網絡文化新動態、新事件與新個案,對首都的網絡信息環境、重要網站與網絡媒體、網絡文化活動與事件等,進行動態追蹤和個案呈現。第六部分“NIC數據”,通過《2011年北京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對年度北京市互聯網絡的基礎設施與資源、網民受眾情況、網絡發展形態、網絡應用狀況等方麵進行統計調研與考察。第七部分“附錄”,對2011年首都的網絡文化發展紀事進行記錄和整理,是首都網絡文化的年度資料。
總論
加強“網都”建設,發揮網絡文化建設的文化中心示範作用
首都網絡文化政策與建設管理
2011“新”微博年與北京地區的網絡輿情管理
首都視閾下的網絡新媒體國際傳播
北京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化建設與發展分析
網絡實名製實施:目的、機製與效果
網絡傳播與北京精神形象塑造
首都網絡新空間與網絡文化形態透析
2011年北京市移動互聯網發展分析
北京手機媒體發展狀況分析
2011年北京遊戲産業發展狀況分析
北京網絡視頻産業模式及發展方嚮分析
2011年首都數字齣版産業新動態分析
首都網絡年度新熱點與文化問題聚焦
國博孔子像:事件、文化爭論和公共領域
微時代——_2011年微博熱點事件與微博的社會效用
2011年網絡熱點事件與公民意識分析
201l:微博文化與北京形象
首都網絡公關研究報告
2011年北京數字齣版産業問題與發展對策研究
2011微電影發展及其文化分析
首都網站年度新動態與典型案例分析
2011北京網絡社區論壇的互動特徵分析
消費方式與文化樣式:2011北京網站發展報告
互聯網時代的政民互動:“首都之窗”建設與發展
商業網站共建網絡文化的新探索——北京地區商業網站
建黨90周年紀念報道
社會化媒體的內容生産與質量控製問題:以維基類應用為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
2011年北京市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
附錄
2011年首都網絡文化發展紀事
後記
我是一名對社會現象觀察敏銳的讀者,對於《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的期待,更多地是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微觀的切入點,去理解宏觀的社會變遷。2011-2012年,正是中國互聯網經曆深刻變革的時期,各種新事物層齣不窮。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挖掘這段時期北京網民的情感、訴求和行為模式,將極具價值。我希望它能呈現齣網民們如何通過網絡錶達民意、參與公共討論,甚至推動社會進步的案例。書中可能包含對當時流行的網絡文化現象的生動描繪,比如網絡段子、錶情包、病毒式傳播的事件,以及這些文化符號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心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報告能展現齣這些網絡活動如何與北京這座城市的日常肌理交織在一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城市的麵貌。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屬於那個時代的北京網絡故事,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城市記憶。
評分作為一名對首都數字生活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關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拿到這本《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我懷揣著一種好奇和期待,希望能一窺這兩年間北京的網絡文化圖景。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量的數據和分析,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後,似乎隱藏著無數鮮活的故事和趨勢。報告對當時網民的行為習慣、內容消費偏好、社交媒體的演變等進行瞭深入剖析,讓我對“網絡文化”這個看似虛無縹緲的概念有瞭更具體的認知。比如,它可能揭示瞭當時微博是如何迅速崛起,成為信息傳播和社會動員的重要平颱;又或者,它會分析視頻網站的用戶增長情況,以及不同類型的網絡內容是如何吸引觀眾的。我尤其關注的是,報告如何描繪瞭北京作為首都,在全國網絡文化浪潮中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是引領者?還是追隨者?亦或是有著自己獨到的創新?這些問題都讓我迫切地想要在字裏行間找到答案。即使我不是專業的學者,但報告的語言風格和呈現方式,如果能做到深入淺齣,不落俗套,定能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啓發和樂趣,對身處的數字時代有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最初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內心是有些猶豫的。一個關於“報告”的書,總會讓人聯想到枯燥的官方文件和密密麻麻的圖錶。然而,當我在書店裏隨意翻閱瞭《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的幾頁後,我的看法有瞭180度的轉變。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竟然頗具故事性,它沒有拘泥於單一的學術語調,而是通過案例分析、人物訪談(即使是假設性的,也能體現齣其思路)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網絡文化現象具象化。我仿佛看到,在2011-2012那個網絡信息爆炸的年代,北京的網民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平颱錶達自我、參與討論,甚至影響現實生活的。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網絡文化並非隻是冰冷的技術和數據,而是由無數個體的情感、思想和互動交織而成的一幅生動畫捲。它可能記錄瞭某個網絡熱點事件的興衰,某個新興社交應用的崛起,或者某種網絡流行語的誕生與傳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當時北京網絡文化的時代特徵,讓我們得以迴望那個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數字片段,並從中汲取對當下網絡文化發展的思考。
評分作為一名對互聯網發展史略有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能夠細緻梳理特定時期網絡文化發展脈絡的著作。《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類書籍。它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聚焦於2011年至2012年這段關鍵時期,北京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網絡生態演變。我期待書中能有對當時主流社交媒體平颱(如微博、人人網等)的深度分析,探討它們如何塑造瞭信息傳播格局,以及用戶互動模式的變化。此外,網絡內容生産和消費的趨勢也是我特彆關注的。例如,原創內容的興起、視頻和直播的初步發展、以及信息繭房效應的討論,都可能在書中得到體現。更重要的是,報告如何將這些網絡現象與北京的地域特色、城市文化相結閤,分析其獨特性和影響力,這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紮實的研究數據、嚴謹的邏輯分析,同時又不失對時代精神的捕捉,那麼它將是對理解中國互聯網發展曆程,尤其是首都網絡文化演變的一次重要貢獻。
評分作為一名對信息傳播和媒介演變感興趣的研究生,我一直對《首都網絡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這類具有時間跨度和地域針對性的研究報告抱有濃厚的興趣。2011-2012年,恰逢移動互聯網的萌芽期和社交媒體的爆發期,這段時期網絡文化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活躍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北京地區在此期間網絡信息傳播的結構性分析,包括信息源的多樣性、傳播路徑的特點、以及信息繭房等現象的初步顯現。同時,報告對於網絡內容生態的描繪,例如當時新興的內容生産模式(如自媒體的早期形態)、用戶生成內容(UGC)的活躍度、以及不同類型內容(新聞、娛樂、知識分享等)的消費趨勢,也尤為重要。更深入地,我希望報告能探討北京在這一時期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如何影響瞭其網絡文化的發展,例如官方信息與民間聲音的互動、以及網絡民意如何影響政策製定等議題。如果這本書能夠基於翔實的數據和深入的理論框架,對這些議題進行係統性闡述,那麼它無疑將為理解中國互聯網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提供重要的學術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