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经典学术对话丛书 民族学人类学系列)
:43.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张海洋 ,廖明君 访谈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051018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收集的访谈录概有《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研究员访谈录》、《中国文化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刘士林教授访谈录》、《中国简帛学:走向世界的民族之学——邢文教授访谈录》、《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萧放教授访谈录》、《迎接神话学的范式变革——叶舒宪教授访谈录》等19篇,因其兼备新老学人,覆盖多门学科而极富价值。本书收集的访谈录有《艺术起源学研究与当代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郑元者教授访谈录》、《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方李莉研究员访谈录》、《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杨民康教授访谈录》等24篇,其总体特点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两部访谈录的访谈者廖明君研究员是广西壮族学人,现任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兼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艺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海洋至今虽无缘与廖公谋面,但从友人凉山彝族巴莫姐妹处知其人雅好艺术,兼通民族学人类学,长于壮族研究,志在发展壮学。廖公的这两部书稿,当与其工作和交游有关,有心人哉。
丛书总序
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研究员访谈录
中国文化精神的本体论阐释——刘士林教授访谈录
中国简帛学:走向世界的民族之学——邢文教授访谈录
现代社会中的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彭兆荣教授访谈录
取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江林昌教授访谈录
禁忌与文学、法律及其他——万建中教授访谈录
在江南探寻中国民族的诗性精神——刘士林教授访谈录
朝向神话研究的新视点——杨利慧教授访谈录
从妙峰山观察中国——吴效群教授访谈录
源于田野的文化思考——邓启耀教授访谈录
民俗学的当下关怀——刘晓春教授访谈录
《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刘宗迪副研究员访谈录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巴莫曲布嫫研究员访谈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周星教授访谈录
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安德明研究员访谈录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汪晓云博士访谈录
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理性观察与人文关切——刘士林教授访谈录
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萧放教授访谈录
迎接神话学的范式变革——叶舒宪教授访谈录
后记
廖明君,壮族,广西宜州人,研究员,《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壮学学会副秘书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中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我立刻被一种学术探索的氛围所吸引。书名中的“多维视野”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表面的文化现象,而是会深入到文化产生的深层逻辑和互动机制中去。我好奇,在这些“多维视野”下,学者们会如何解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文化对话”这个核心词汇,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充满思想碰撞的场域,不同学者的观点、方法、甚至世界观会在对话中激烈交锋,并可能产生新的认知火花。而“中青年学者”的定位,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他们可能更具批判性,对当下的文化格局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也更愿意探索未知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些学者在面对复杂文化议题时的独立思考和深刻见解,他们是否能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为我们指明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扇通往深刻理解文化交流奥秘的窗户。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和思想上的。书名“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关于思想深度碰撞的作品。我非常好奇,在“多维视野”下,不同文化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彼此的?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文化逻辑,还是说每一场对话都充满了独特性?“文化对话”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互动、协商、理解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妥协,这与简单的文化比较或介绍截然不同。我尤其关注“中青年学者”这个群体,他们往往更具批判性思维,也更能感受到时代脉搏。他们会如何解读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又将如何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文化挑战?比如,在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加快,这会对传统的文化对话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涉及这些新兴议题,比如数字文化、亚文化群体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话?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些访谈,挖掘出学者们最真实、最深刻的思考,展现出文化对话的魅力和复杂性,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立刻在我心中点亮了对深度学术探讨的向往。“多维视野”这几个字,让我预感到书中会跳出单一的学科框架,而是会从历史、社会、心理、经济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文化对话”更是点明了核心议题,我期待看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们,如何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他们会如何理解彼此的文化,又会在交流中产生怎样的火花?“中青年学者”的标签,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因为这个群体往往代表着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观点可能更加锐利,思想可能更加活跃,对当下的文化现象有着更深刻的洞察。我希望能从他们的访谈中,了解到当下文化交流的前沿动态,以及他们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和预测,甚至可能看到他们如何运用新的理论工具来解读古老的文化现象。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首先,“多维视野”四个字就暗示了这本书绝非流于表面,它可能从经济、政治、社会、历史、艺术等多个角度去审视文化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单一的视角。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深度。再者,“文化对话”是核心,这说明书里讨论的不是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观点的交锋。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如何交流,他们会探讨哪些敏感又重要的话题,如何化解文化隔阂,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文化形态。而且“中青年学者”的定位也很独特,这意味着书中可能充满了新兴的学术观点和前沿的研究方向,他们作为当下文化对话的参与者和观察者,其视角可能更加敏锐和富有活力,能够反映出当下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多维视野中的文化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这个名字,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首先,“多维视野”这个概念就很有吸引力,它暗示了本书的探讨将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会从历史、社会、哲学、艺术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文化之间的互动。其次,“文化对话”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交流和碰撞,它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其中必然包含着理解、借鉴,甚至可能存在观念的冲突与调和。而“中青年学者”的身份定位,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充满活力和前沿性。这些学者或许更愿意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理论,他们的视角或许更能反映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学者们如何运用不同的学术工具和方法,来分析和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是如何被影响和改变的。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当下文化格局的独特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