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乡土重建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王曙光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2344297
字数:227000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6kg
本书是北大学者王曙光继《草根金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后第二本农村金融文集,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关于农村金融的文章,论题涉及村镇银行发展、农行改制与定位、农村金融机构企业文化构建、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创新等话题,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解析。下篇主要是关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及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的系列文章,是作者在安徽凤阳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之后的思考,内容涉及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框架、农民合作社融资、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全要素合作问题等。本书体现出作者一贯秉持的植根乡土、关注民生的学术精神,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王曙光,山东莱州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土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2001~2002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研究。已出版专著《社会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与反
当我翻开《乡土重建》这本书,我以为我会读到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如何让一个地方变得更好的宏大叙事。我期待着书中能描绘出传统村落的古朴风貌,或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景象,甚至是一些关于现代科技如何赋能农业、如何改善农村生活的具体例子。我甚至想象着,书里可能会有关于如何保护传统工艺、如何传承地方戏曲的篇章,让我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仿佛是一位诗人,在用极其抒情的笔触,描绘着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情感的共鸣,而不是具体的现实。书中出现的并非是具体的村庄,而是对“乡土”本身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想象。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让我一时难以把握它的核心信息,但却又被它营造出的那种意境所吸引,似乎在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更虚幻的思考空间。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我原以为它会是一部直白的叙事,讲述某个具体的“乡土重建”项目,或者是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解读。然而,它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内省的方式,触及了“重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与文化维度。我发现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个人感悟和哲学思考,仿佛作者是在与自己对话,在追问“重建”对于个体和集体意味着什么。它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预设明确的目标。相反,它更像是在描绘一种“状态”,一种在失落与寻找、断裂与连接之间的状态。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对现状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模糊憧憬。这种模糊性反而让这本书充满了魅力,它迫使我去独立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感受”和“思考”的书,关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比重要的东西。
评分《乡土重建》这本书,从书名上看,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农村发展、乡村规划,甚至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践指南。我期待着能读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如何修复被遗忘的古村落,又或者如何重新激活乡村的社区凝聚力。毕竟,“乡土”二字,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情感温度,而“重建”则充满了希望与变革的张力。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辛勤耕耘的农民、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充满智慧的村干部……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有关于生态农业的讨论,关于如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珍贵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根”的思考,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关于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失本土特色,不忘故土情怀。也许,它能启发我思考,在我们日益疏离的城市生活中,如何找到那份属于乡土的宁静与归属感。
评分拿到《乡土重建》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为那些怀揣着乡土情结,却苦于不知如何着手的人们,指明方向。我设想书中会有关于社区治理的模型,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甚至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村民动员和参与。我曾期待它能像一篇学术论文一样,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给出基于数据和实践的结论。但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与我的预期有着天壤之别。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乡土”这两个字的独特理解和深情。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也没有逻辑清晰的论点论据,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一种对某些理想状态的描摹。这让我感到一丝意外,但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想去探究作者究竟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评分我拿到《乡土重建》这本书,原本是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如何让我们的农村地区焕发新生的知识。我期待的是一些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比如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如何推广乡村旅游,又或者是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告诉我如何才能让那些日渐凋敝的村庄重新充满活力,如何才能让年轻人愿意回到故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我甚至想象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文化传承的讨论,如何保护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留住乡愁。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并没有直接切入我所期待的这些方面。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随笔,作者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审视和表达他对“乡土”的理解。这种风格让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似乎在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提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