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徐兆寿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数:
页码:2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做未婚妈妈是否是一场悲剧?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大学生谈恋爱的20个理由是什么?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中国人的文化批评是怎样的?……直面困扰当代青年人的情爱难题,为大学士正确面对生命指点迷津。
内容提要
今天,谁要论及情爱而羞于言性,那他一定会遭人耻笑。可是,我们对待性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关于性的知识可靠吗?本书将告诉你,性与情感不可分,性与审美不可分,性与道德、历史不可分一句话,性与文化不可分。那种纯粹用科学主义看待性的态度是有害的。
本书是被网上誉为“青年大师”的西北师大教授徐兆寿先生在许多大学进行情爱文化讲座的讲稿,从文化的角度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困扰他们的难题,有启蒙情爱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情爱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兆寿先生开设的情爱文化讲座,曾在大学校园和网上备受争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几年前,我在兰州黄河边的一次沙龙上结识了这位名叫徐兆寿的徐教授,他供职于西北师大,号称国内首位在大学里开设性文化课的学者,被网上誉为“第四代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新浪和搜狐具人气的作家之一,点击量达到几百万。当我收到兆寿发来的这部书稿时,起先并没有很重视,而且认为这可能是讨大众欢心的“炒作之书”。由于我们几次见面互有好感,而且听谈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哲学问题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我还是打开了这部书稿。根据我的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再不是“谈性色变”,但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这样的性爱文化讲座,还是让人始料未及。等我读完全稿后,我很感动,兆寿干的是个“吃螃蟹”的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蒙意义。
兆寿说:“一个大学生曾经问我:老师,接吻会不会生孩子?我想,大概举这样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性教育在当下的重要性,而当面对学生幼稚的责难时,我居然还是七七八八地解释了那么多。可能是碍于老师的面子吧。实际上这多可笑,什么是老师?什么是学生?爱是需要学习的。” 中国几千年来虽然不乏“房中术”和“素女经”之类的奇书,但较用性心理学和性爱文化学的科学视角来审视爱与性,还差得很远。想想大学里的莘莘学子,从小没有上过美德课和公民课,生理卫生课也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有些孩子开放得一塌糊涂,但大多数学生却经不起一场失恋的打击。这样的形势不容回避,性教育课更是刻不容缓,尤其是网上泛滥,许多懵懂无知的少年,随时都有被毒害的危险。向他们传授健康而高雅的性爱文化知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太好事,不仅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使社会稳定和谐。
在这个性革命浪潮汹涌的时代,如何理解性与爱,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兆寿的诸多探讨,无疑具有形而上的特点。
这在目前的界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和开拓性意义。诸如: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怎么看?你对大学生同居现象怎么看?你认为大学校园里该设有自动售套机吗?大学生应该怎样解决?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等等,兆寿在书中都做出了科学而理性的回答,为青年人指点迷津,为老师家长分忧解难。
中国人,该撕下我们貌似斯文的假面具了,性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丈事,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塑造,还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婚姻、生育乃至一生的大事。在我们这一代发生过的一些悲剧,再不能在我们孩子身上继续发生。因此,我很愿意向广大家长、老师和青年朋友,向全社会诚恳地推荐这部深刻而实用的启蒙读物,并希望中国的性文化课能早日进入各大学的课堂。
赛妮亚 2007年初冬于北京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一种“老派的精致感”,那种不是靠鲜艳色彩哗众取宠,而是靠材质和细节取胜的风格,让我联想到一些经典的人文社科读物。我通常对书籍的触感很敏感,这本书的纸张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踏实。我个人对那些试图用“速成”或“万能公式”来解决复杂人类情感问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而这本书似乎从一开始就打消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你投入时间去理解和消化的“使用说明书”,而且这份说明书还是针对人类情感这个变幻莫测的“系统”。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冲突解决和长期承诺的章节,因为在我看来,关系中最考验人的恰恰是那些漫长、琐碎、却又无法回避的日常摩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约,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没有出现任何具象的、俗套的爱情符号,这更坚定了我对它内容深度的信心。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爱不是烟花瞬间的绚烂,而是需要耐心打磨的宝石。
评分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快速浏览了每一章的小标题,这一瞥就让我心跳加速。这些标题不是那种浮夸的问句或者命令句,而是像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论点陈述,预示着后面将要展开的深入分析。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化背景”对个体情感观念的影响,这对我很有吸引力。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爱”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成长的社会语境所塑造的,如果不能跳出这个框架去审视,很多矛盾就无从化解。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跳板,一个让我们能够后退一步,以人类学或者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情感模式的机会。它不像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更像是一本“帮你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书。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递进,是我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从目前翻阅的少量内容来看,作者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论证过程严密,丝毫没有给人留下敷衍或拖沓的感觉,阅读体验非常畅快淋漓。
评分这本书的重量感让我联想到了那些需要反复阅读、不断回顾的经典著作,它显然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的。好的情感书籍应该既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又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期待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如何与伴侣共同面对这些自然而然的转变,而不是被动地被变化推着走。从封面到扉页的设计细节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作者没有试图用廉价的共鸣来迎合读者,而是提供了一个需要读者主动思考和投入的平台。我尤其欣赏这种不设限的探讨方式,因为它暗示了关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不断深化的理解和适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深度阅读计划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关于人际连接的“高级指南”,而非简单的情感手册。
评分这本新书刚到手没多久,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从目录和前几页的触感上,已经能感觉到它非同一般的深度和广度。首先,装帧设计就非常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活泼的配色,让人一拿起来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序言里流露出的那种谦逊而又坚定的态度,仿佛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自我对话。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触及内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情感说教的书籍,这本书从书名散发出的那种“学习”的意味,让我嗅到了一丝理性和哲思的味道,而不是那种泛滥的、空洞的鸡汤文。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细腻的笔触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理解的情感运作规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我准备在接下来的周末,给自己留出整块不受打扰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精神的探索之旅中去。这本书的重量,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思想的重量,让人充满敬畏和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推荐的,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市面上关于情感类的书籍太多了,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如何取悦对方”或者“挽回爱情的秘诀”,听起来就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这本书的名字——那种带着探索欲和教育感的词汇组合——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中似乎强调了关系中“主动构建”和“持续维护”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所谓的命运或感觉。这一点非常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认知: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智慧去经营。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提供底层逻辑和思维框架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临时的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解构掉那些从小到大被社会文化植入的、关于“爱”的刻板印象和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用更成熟、更符合现实人性的视角去看待亲密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目前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的文风是极其克制而富有洞察力的,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也没有故作亲昵的煽情,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像一位沉静的观察者在平静地陈述一个宏大的事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