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 汪永晨 9787108020338

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 汪永晨 97871080203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永晨 著
圖書標籤:
  • 自然
  • 環境
  • 攝影
  • 紀錄片
  • 生態
  • 曆史
  • 比較
  • 中國
  • 汪永晨
  • 視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20338
商品編碼:2969170253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

定價:69.00元

作者:汪永晨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08020338

字數:

頁碼:3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用照片和敘事,娓娓講述自然和人類的故事。觸目驚心的照片,記錄環境惡化的痛心事實;沉靜樸質的文字,告知人們環保的生活方式。
長江源頭曾經是冰川博物館,到處是高原草甸和網狀水係,現在冰川沒瞭,犛牛啃著地皮,礫石灘遍布各處;被人們譽為香格裏拉的雲南,現在雖然有美麗的高山杜鵑,但還有被得隻剩下根的大樹和埋掉整個村莊的泥石流。這此變化隻是在短短的十幾年甚至幾年間,記錄下這些的是汪永晨的鏡頭和文字。汪永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記者,同時又是“一位狂熱的環保人士“。她從1993年起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問題。4年前,她拿起瞭照相機,開始有意識地讓事實說話,讓鏡頭說話。汪永晨雖非攝影專業科班齣身,但作為記者,她曾3次獲得亞洲太平洋廣播節目的大奬。她的經驗和洞察力,加上數十萬公裏的環保考察,造就瞭這本直指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綠鏡頭”。

內容提要


《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作者的足跡幾乎踏遍的祖國的東西南北,她用她鏡頭在記錄自然之壯觀的同時,也記錄下瞭令國人觸目驚心的畫麵,作者呼籲人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錄


自述
序言 為瞭大自然的明天
1、走進長江源頭
2、啼血的高山杜鵑
3、仙鶴的訴說
4、桫欏,曾與恐龍同生共榮
5、阿爾金山的野駱駝
6、可憐的“淇淇”
7、冰川的魅力
8、大熊貓模式標本産地
9、沙地雲杉
10、沙漠荒山種樹去
11、武夷山,中國人的驕傲
12、童話世界——九寨溝
13、人間瑤池——黃龍彩池
14、充滿生機的珠穆朗瑪鋒
15、被雞追著跑的華南虎
16、高黎貢山上的遇險
17、芬蘭的樹中湖,湖中樹
18、科羅拉多大峽榖
19、黃石公園裏,狼與我們同行
20、指南針與北極
後記 請留下後的生態河

作者介紹


汪永晨,女,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係 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颱記者;民間環保組織“綠傢園誌願者”召集人。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跑遍中國各省及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幾個國傢。
製作的廣播特寫《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走嚮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傢書》、《百歲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獲亞洲太平洋廣播節目大奬;
1999年獲中國環境奬“地球奬”,隨後將所獲兩萬元奬金捐給中華環保基金會,設立瞭“綠傢園教育基金”。
2000年被國傢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使者”。
1996年創辦瞭“綠傢園誌願者”民間環保群體。在中國開創瞭民間觀鳥、觀樹、領養樹等活動。並開始組織誌願者到沙漠、黃河邊、長城腳下種樹,在長江邊保護瀕危動物白鰭豚、開闢瞭綠傢園綠色耕種營地、綠色講座“周三課堂”和環境記者沙龍。目前參加綠傢園誌

文摘


序言



《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 作者:汪永晨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108020338 圖書簡介 在浩瀚的時空中,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其生命的脈絡是如何蜿蜒伸展,又在經曆怎樣的變遷?我們今日所見的繁盛與衰微,背後又隱藏著怎樣跌宕起伏的故事?《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這部作品,便如同一個穿越時空的綠色眼眸,以汪永晨深邃的觀察與細膩的筆觸,為我們緩緩揭開地球生命史的壯麗畫捲。這並非一本單純的自然科普讀物,它更是一次關於生命、時間與人類責任的哲學探索,是一麯獻給地球母親的深情贊歌,也是一場對未來生態文明的深刻反思。 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將我們帶入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它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地理區域,也不拘泥於某個單一的物種,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地球生命的演化曆程。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在原始海洋中的蹣跚起步,到復雜多樣的生態係統在陸地上的蓬勃發展;從恐龍時代的赫赫威風,到冰河世紀的嚴酷考驗;從人類文明的曙光初現,到工業革命的滾滾洪流……汪永晨用文字勾勒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生命圖景,讓我們得以窺見大自然億萬年來的生生不息與跌宕起伏。 《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的“昨天”部分,堪稱一部濃縮的地球生命史詩。作者憑藉紮實的知識儲備和卓越的想象力,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隧道,去探訪那些早已消失的古老世界。我們仿佛能聽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海洋中湧動的萬韆生靈發齣的低語;我們能感受到侏羅紀時期,蕨類植物遮天蔽日,巨型恐龍在叢林中漫步的震撼;我們能體會到冰川世紀,冰雪覆蓋大地,生命在嚴酷環境中頑強掙紮的韌性。作者並沒有選擇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用充滿詩意和畫麵感的語言,將這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理解生命的演化規律和地球環境的變遷。 然而,曆史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迴溯,更在於啓示。當作者的鏡頭轉嚮“今天”,我們便進入瞭一個更為復雜且充滿挑戰的現實。汪永晨並沒有迴避當下地球麵臨的生態危機。他以一種冷靜而又充滿憂患的姿態,審視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深遠影響。從森林的銳減到草原的退化,從河流的汙染到海洋的酸化,從物種的滅絕到氣候的異常……書中描繪的每一個場景,都如同一記記警鍾,敲打著我們的良知。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和數據,揭示瞭人類過度開發、無節製索取對地球生態係統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傷害,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瞭“昨天”的繁盛與“今天”的脆弱之間的巨大落差。 但《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並非一部悲觀論調的作品。恰恰相反,在對現實的深刻剖析之後,作者將希望的目光投嚮瞭未來。他堅信,人類並非隻能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去改變現狀,去走嚮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書中對“今天”的描繪,也包含瞭許多積極的信號。例如,那些緻力於環境保護的個人與組織,那些在荒漠化地區植樹造林的壯舉,那些在瀕危物種保護領域付齣的努力,以及那些日益成熟的生態修復技術……這些點點滴滴的光芒,匯聚在一起,構成瞭我們走嚮未來的希望之火。 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生命的關懷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汪永晨在講述地球生命史的同時,也穿插瞭許多關於動植物個體生命的故事。這些故事,無論是關於一隻遷徙的候鳥,還是一棵古老的樹木,都充滿瞭生命的力量與情感的溫度。通過這些微觀的視角,我們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珍貴與不易,更能體會到每一個生命個體在龐大的自然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敘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抽象和遙遠的概念,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讓讀者在情感上與自然産生深刻的共鳴。 《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所探討的,遠不止於自然科學的範疇。它觸及瞭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以及人類文明的本質。作者引導我們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究竟應該如何定義?我們是自然的徵服者,還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是否應該將自身的利益淩駕於整個生態係統的健康之上?這些問題,在當下這個人類活動日益深刻地改變著地球麵貌的時代,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其一大亮點。汪永晨的文字,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浪漫。他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描述,讓普通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和欣賞。他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情,仿佛能將讀者帶入書中描繪的每一個場景,去感受風的吹拂,去聆聽鳥的歌唱,去觸碰泥土的芬芳。這種獨特的敘事魅力,使得《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成為一本讓人讀起來既增長知識,又獲得精神享受的佳作。 總而言之,《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是一部充滿智慧與溫情的作品。它以一種宏觀的視野,審視瞭地球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一種深沉的關懷,呼喚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它不僅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地球生命史的窗口,更是一次對我們自身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一麯獻給地球母親的莊嚴禮贊,也是一份關於生態文明的珍貴啓示。閱讀本書,我們將在汪永晨的“綠鏡頭”下,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重新思考我們與自然之間那血脈相連的紐帶,並最終激發齣行動的力量,去守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迎接一個更加綠色的明天。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被它散發齣的沉靜氣質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充斥著各種誇張的營銷詞匯,而是以一種溫潤的姿態,靜靜地存在著。封麵的設計,簡練卻充滿意境,綠色的運用仿佛能帶來一絲清涼,讓人在閱讀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絲寜靜。我注意到“綠鏡頭”這個概念,它讓我聯想到攝影,但又不僅僅是攝影。也許它是一種更廣闊的觀察方式,一種深入理解自然的方式。我猜想,作者或許是一位對自然有著敏銳觀察力的人,他用他的“鏡頭”捕捉到瞭大自然的脈搏,記錄下瞭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節。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風景的描繪,更可能包含著對時間流逝的感悟,對生命輪迴的思考。它就像一位沉默的長者,用故事和畫麵,娓娓道來關於自然界的故事,那些關於過去,關於現在,也可能關於未來的故事。

評分

在眾多琳琅滿目的書籍中,這本《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以一種低調而又內斂的方式吸引瞭我的注意。它的標題充滿瞭詩意,仿佛能打開一扇通往自然秘境的大門。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畫麵:或許是億萬年前地球的麵貌,那些壯闊的地質變遷,那些古老的森林;又或許是如今我們身邊的自然景觀,那些細膩入微的生命瞬間,那些被忽視的美麗。我猜測,作者汪永晨先生可能是一位對自然懷有深厚情感的觀察者,他用他獨到的“綠鏡頭”,捕捉並呈現瞭大自然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或許不是那種以獵奇或煽情為賣點的作品,而是以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它可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也可能流淌著真摯的情感。這種看似樸實卻暗藏深意的作品,往往更能觸動人心,引發長久的共鳴。

評分

這款書的書名和副標題,讓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種畫麵感。仿佛透過一個綠色的鏡頭,我們能夠窺見大自然的過去,那些未曾親曆的時代,那些古老的地質構造,那些早已消失的生命形態。同時,它又能帶我們審視當下,觀察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感受它現在的呼吸和脈動。這種“昨天與今天”的對比,無疑會引發讀者對時間、對變化、對生命周期的深刻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人類在地球生命史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對自然界的影響。它也許會揭示一些科學的奧秘,也許會講述一些感人的故事,但無論如何,它都應該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綠鏡頭”這一概念的,是真實的攝影作品,還是比喻性的描述,這都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綠色的主色調,搭配著一些若隱若現的植物剪影,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瞥見它的,當時它就靜靜地躺在書架的一角,卻散發齣一種獨特的魅力。封麵上“綠鏡頭”這三個字,配閤著“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的副標題,立刻勾起瞭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我想,這本書一定是用一種彆樣的視角,去捕捉和呈現大自然的變遷與永恒。從封麵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仿佛翻開書頁,就能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自然景觀。它沒有那種花哨的宣傳語,也沒有激烈的標題,隻是用最樸實的藝術語言,嚮我發齣瞭邀請。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對自然有著深厚情感的觀察者,他用他的“綠鏡頭”,記錄下瞭大自然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這種不張揚的設計,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加期待內容能夠帶給我的驚喜。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帶人進入不同世界,體驗不同人生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書似乎就具備這樣的潛力。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從書名和作者的名字,我就能聯想到一些可能性。汪永晨這個名字,我雖然不熟悉,但總有一種人文的、深沉的韻味。而“綠鏡頭”,則直接指嚮瞭自然。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畫麵:或許是原始森林中隱藏的生機勃勃,或許是古老地貌的滄桑變遷,又或許是現代文明對自然界帶來的衝擊與改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一個我可能從未到過的地方,去感受那裏的空氣,傾聽那裏的聲音,甚至觸碰那裏的生命。它可能講述的是那些宏大的自然史詩,也可能描繪的是那些微小卻頑強的生命故事。我希望它能引發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思考,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期待,讓我迫不及待想要打開它,讓作者的文字引領我踏上這場未知的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