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 9787806797549

万物简史 97878067975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
  • 历史
  • 科普
  • 宇宙
  • 地球
  • 生命
  • 人类
  • 时间
  • 文化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ISBN:9787806797549
商品编码:296912009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万物简史

:36.80元

售价:25.0元,便宜11.8元,折扣67

作者: 布莱森;严维明,陈邕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806797549

字数:

页码:4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万物简史》

n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n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新颖的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n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很高评价。

目录


作者介绍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后定居英国,曾任职于《泰晤士报》,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2005年,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2006年12月,为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

n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n

 

文摘


  要是你把观望宇宙深处比做是在从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的100层上往下看(假设100层代表现在,街面代表大爆炸的时刻),那么在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那个现象的时候,已经发现的远的星系是在大约60层,远的东西——类星体——是在大约20层。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把我们对宇宙可见部分的认识推进到了离大厅的地面不到1厘米的地方。

n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仍然找不到噪声的原因,便打电话给普林斯顿大学的迪克,向他描述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希望他能作出一种解释。迪克马上意识到两位年轻人发现了什么。“哎呀,好家伙,人家抢在我们前面了。”他一面挂电话,一面对他的同事们说。

n

  此后不久,《天体物理学》杂志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所作,描述了听到咝咝声的经历;另一篇为迪克小组所作,解释了它的性质。尽管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并不是在寻找宇宙的本底辐射,发现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发表任何论文来描述或解释它的性质,但他们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只获得了同情。据丹尼斯`奥弗比在《宇宙孤心》一文中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都不清楚自己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直到看到《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

n

  顺便说一句,来自宇宙本底辐射的干扰,我们大家都经历过。把你的电视机调到任何接收不着信号的频道,你所看到的锯齿形静电中,大约有1%是由这种古老的大爆炸残留物造成的。记住,下次你抱怨接收不到图像的时候,你总能观看到宇宙的诞生。

n

  虽然人人都称其为大爆炸,但许多书上都提醒我们,不要把它看做是普通意义上的爆炸,而是一次范围和规模都极其大的突然爆炸。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

n

  ……

序言


  ★《万物简史》……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n

  ──《纽约时报》

n

  ★《万物简史》必将引发销售狂潮,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将对宇宙万事万物和万千生命比以前有更多的了解。

n

  ──《每日电讯》

n

  ★我认为这是值得向所有青少年朋友们推荐的一本科普读物。

n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n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与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了一起。

n

  ──罗伯特`温斯顿(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评委会主席)

n

  ★《万物简史》可以跻身于引人入胜的图书之列。

n

  ──彼特`阿金斯(牛津大学教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长)

n

  ★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果所有学校都将其列入科学教育的必选教材,那么它们将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n

  ──提姆`弗兰纳里(南澳科学委员会主席、《自然的缺环》作者)

n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诞生与演化》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混沌中的火花 想象一下,在时间尚未有概念,空间尚未被丈量的远古,一切都蜷缩在一个无限小、无限热、无限密的奇点里。我们所熟知的宇宙,从浩瀚的星系到我们脚下的尘埃,都曾是这团能量的浓缩。然后,在一次剧烈的、难以想象的爆发之后,“大爆炸”开启了宇宙的序幕。这不是一场发生在现有空间中的爆炸,而是空间本身,以及时间本身的诞生。 在大爆炸的瞬间,宇宙开始了它的疯狂膨胀,温度也在急剧下降。最初的几分钟,能量凝聚成了最轻的元素——氢和氦,它们成为了宇宙中最基本的“积木”。这时的宇宙,并非如我们今天所见的宁静深邃,而是一个炽热、混沌、充满辐射的等离子海洋。光子在这种环境下无法自由穿行,宇宙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膨胀仍在继续,温度也进一步降低。大约在大爆炸后的38万年,宇宙冷却到足以让电子和原子核结合,形成中性原子。这时,光子终于摆脱了束缚,得以在宇宙中自由传播。这束最早的光,经过138亿年的漫长旅程,如今仍以微弱的射电信号形式存在,我们称之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是大爆炸理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然而,最初的宇宙并非完全均匀。那些微小的密度涨落,如同水中的涟漪,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聚集。密度稍高的区域吸引了更多的物质,逐渐形成了更致密的团块。这些团块,就是未来星系和恒星的胚胎。在引力这场无声而强大的雕塑家的手中,宇宙的轮廓开始显现,从一片混沌走向了结构化的开端。 第二章:恒星的熔炉——创造的火焰 宇宙仍在膨胀,但引力也在悄悄地编织着宇宙的宏伟图景。那些由氢和氦组成的巨大云团,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坍缩。当坍缩达到一定密度和温度时,位于云团中心的区域便会点燃核聚变的火焰——第一代恒星诞生了。 第一代恒星,我们称之为“第三星族星”,它们几乎由纯粹的氢和氦构成,体积巨大,燃烧旺盛,寿命相对短暂,但却扮演着宇宙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它们的炽热核心,氢原子被“熔化”成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照亮了黑暗的宇宙。更重要的是,这些早期恒星的核聚变过程,开始制造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 碳、氧、氮、硅、铁……这些构成我们星球,甚至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都诞生于恒星的熔炉之中。当这些巨型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它们会以壮丽的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将它们在核心炼制的各种元素抛洒到广阔的宇宙空间。这些“星尘”会与其他气体和尘埃混合,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形成的原材料。 宇宙就是这样,在无数恒星的生与死之间,不断地循环和演化。每一颗恒星的诞生,都伴随着宇宙元素的丰富;每一次超新星的爆发,都如同一次盛大的“播撒”,将生命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从原始的氢氦,到如今五彩斑斓的元素周期表,恒星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炼金术士,也是生命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星系的舞蹈——结构的形成 在大爆炸后的几亿年,宇宙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形成了最初的星系。这些早期的星系,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小得多,也更不规则。它们就像宇宙中的“婴儿”,还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 引力是星系形成和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无数颗恒星、气体云和暗物质聚集在一起,在引力的束缚下形成了宏大的结构。星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会相互吸引,发生碰撞和合并。这些宇宙级的“舞蹈”不仅改变了星系的形态,也促进了星系的成长,并激发了新一轮的恒星诞生。 我们的银河系,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演化的星系。它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星系,拥有数千亿颗恒星。在银河系的核心,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的引力将整个星系牢牢地束缚在一起。银河系也在不断地吞噬周围较小的星系,并与其他星系发生着微妙的引力互动。 宇宙中的星系并非随机分布,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结构,如星系团和超星系团。这些结构由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个星系组成,在宇宙中如同巨大的“珠网”。星系团之间则由更稀疏的物质丝连接,形成了宇宙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化的宇宙,是引力作用下物质分布最稳定的状态。 第四章:行星的摇篮——生命的可能性 在无数星系之中,恒星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盘。这些盘状结构,是新一代恒星形成时遗留下来的“副产品”,也成为了行星诞生的摇篮。 在这些星盘中,细小的尘埃颗粒会相互碰撞、吸附,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块状物。这些块状物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聚集,最终形成了行星。行星的构成取决于它们形成的位置:离恒星较近的区域,温度较高,只有耐高温的岩石和金属能够凝结成型,形成了类地行星,如地球、火星。而离恒星较远的区域,温度较低,冰和气体得以凝结,形成了巨行星,如木星、土星。 地球的形成,正是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大约46亿年前,地球的祖先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吸引周围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坚硬的地壳。火山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形成了早期的原始大气。而来自太空的彗星和陨石,则带来了大量的液态水。 最终,在适宜的距离上,拥有适宜大气和水源的地球,成为了孕育生命的沃土。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如今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生命的发展史是一部壮丽的篇章,它依赖于宇宙的演化,依赖于恒星的创造,依赖于行星的形成。 第五章:生命的奇迹——探索与未知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简单的有机分子,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能够思考、感知并探索宇宙的人类,生命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故事。生命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宇宙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宏大背景下,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通过无数次的偶然与必然,逐渐演化而来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宇宙,能够理解这些宏大的叙事,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构成我们身体的碳、氧、铁等元素,都曾经在遥远的恒星核心中燃烧过。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星辰,更是我们自身的过去,以及我们未来可能探索的方向。 宇宙依然在膨胀,星系仍在运动,恒星仍在诞生和死亡。对于宇宙的奥秘,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宇宙的绝大部分,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最终命运会是怎样?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地球是一个孤独的奇迹? 每一次科学的进步,每一次对宇宙的探索,都让我们对自身的存在有更深的理解。我们是宇宙的孩子,我们肩负着理解宇宙,并可能在更广阔的宇宙中播撒生命的责任。对宇宙的探索,就是对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追寻。这趟旅程,永无止境,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万物简史》真是打开了我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全新视角!我一直对那些宏大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的?——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这些知识深奥难懂,离自己很遥远。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科学的叙述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诗意。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比如大爆炸、原子形成、星系演化,甚至是DNA的奥秘,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早期地球环境的描绘,那种炙热、混沌又孕育着无限可能的状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宏大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浩瀚的星系,从最原始的细胞到复杂的人类,这一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共同谱写着一曲宇宙生命的壮丽史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窗外的夜空,想象着那亿万年前的场景,那种渺小却又充满好奇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让我对科学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够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著作。然而,《万物简史》所呈现的“历史”范畴,远超出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聚焦于人类社会,而是将视野投向了宇宙的诞生,从无到有,从微观粒子到星系的形成,再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这种宏大叙事的力量,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在描述那些遥远的过去时,运用了极具想象力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天文和物理过程,化作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故事。比如,他将宇宙的膨胀比作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将恒星的死亡比作一场壮丽的烟火表演,这些形象的比喻,让冰冷的科学数据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阐述,以及生命出现的概率。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横跨时空的旅程,从宇宙的黎明一直走到人类文明的曙光,而这一切,都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对“存在”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科普读物的期望不高,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浅显,无法满足我对知识的深层渴望。《万物简史》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在极其宏大的科学主题下,依然保持着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叙述风格。作者并非冷冰冰地陈述事实,而是带着一种探索的热情和对生命的好奇,引领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我喜欢他对于一些科学理论的提出过程的描写,那些充满偶然和必然性的发现,以及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智慧,都让我感到十分敬佩。书中对于生命演化的部分,更是让我着迷,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如今形态各异的生命体,这种缓慢而又不可阻挡的进程,充满了力量和韧性。作者还巧妙地将科学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探讨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思考,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科学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自我和存在的对话。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感很强,时而如潺潺流水般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般充满力量,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科普读物,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是思想的启迪。而《万物简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科普,更是一次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探索。作者以极其精炼却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将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的能量、星辰的诞生与毁灭、地球的形成以及生命最初的火花,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巧合”与“必然”之间关系的探讨,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却汇聚成了今天的辉煌。这种对生命形成过程中无数因素的梳理,让我对“概率”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生命的存在更加感恩。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讲述科学事实的同时,也在不断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思考我们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身。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从最宏观的宇宙尺度,逐渐缩小到地球、生命,最终落脚于人类本身,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内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世界万物充满了敬畏,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万物简史》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智识上的“大爆炸”!我一直对科学很感兴趣,但常常被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吓退。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而又富有魅力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亲眼见证宇宙从虚无到璀璨,从一片混沌到万物生成的壮丽历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间尺度的描绘,作者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数十亿年的宇宙演化浓缩成了一年的时间,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历史的短暂,以及宇宙本身的悠久和深邃。他对生命起源的解释,也让我脑洞大开,那些关于有机物的诞生、细胞的形成、以及早期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存,都让我惊叹于生命的神奇和韧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考,将我们与更广阔的宇宙和更漫长的生命历程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仰望星空,每一次翻页,都仿佛看到了新的星系,新的奥秘,让我对未知充满了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