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密围绕“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这一主题,从微观到宏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区域、**层面技术创新的影响。第二,在微观层面,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纳入空间相关性与空间交互作用后的结果如何。第三,在区域层面,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四,**层面的东道国制度环境(双边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问题
1.3核心概念辨析及厘定
1.3.1技术创新
1.3.2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1.3.3制度及制度环境的内涵与演进
1.3.4空间集聚的内涵
1.3.5产业集聚的内涵
1.4研究思路
1.4.1技术路线
1.4.2研究方法
1.5研究内容
1.6主要创新点
2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脉络
2.1.1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2.1.2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2.1.3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
2.1.4技术创新的**创新系统学派
2.2“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1理论渊源
2.2.2理论基础
2.2.3分析框架
2.2.4实证研究进展
2.3制度环境理论及研究评述
2.3.1制度环境的发展阶段
2.3.2制度变迁的基石
2.3.3制度变迁的原则和分类
2.3.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3.5制度环境理论
2.4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演进及评述
2.4.1微观层面的相关理论
2.4.2中观层面的相关理论
2.4.3宏观层面的相关理论
2.5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2.6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6.1企业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6.2区域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6.3**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7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及其测度
2.7.1空间集聚效应文献综述
2.7.2空间集聚效应的测度
3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非均衡发展影响
的内在机制
3.1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内在机制
3.1.1制度环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
3.1.2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
3.2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
内在机制
3.2.1制度环境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
3.2.2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母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
3.3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
3.3.1东道国制度环境提升投资母国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
3.3.2双边制度距离提升投资母国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3.3.3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3.4小结
4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及检验估计方法
4.1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与技术创新
4.1.1空间相关性
4.1.2空间异质性
4.2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集群的识别与检验
4.2.1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4.2.2局域空间相关性指标检验与分析
4.3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4.3.1空间地理距离权重
4.3.2经济距离权重矩阵
4.3.3人力资本空间权重矩阵
4.3.4技术距离空间权重矩阵
4.3.5基础设施竞争空间权重矩阵
4.3.6空间权重加权矩阵
4.4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及估计方法
4.4.1横截面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4.4.2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
4.5小结
5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空间视角分析
5.1引言
5.2数据来源、处理与计算
5.2.1数据来源
5.2.2数据处理
5.2.3数据计算
5.3制度环境、OFDI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微观回归结果
5.3.1制度环境、OFDI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初步
回归结果
5.3.2不同类型OFDI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回归分析
5.3.3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ATT检验
5.4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格局及其集群特征分析
5.4.1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4.2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5.4.3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格局及其集群特征分析
5.5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省域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
空间面板估计
5.5.1模型的检验与设定
5.5.2全样本回归结果
5.5.3分企业类型的回归结果
5.6小结
6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计量
分析
6.1问题的提出
6.2指标构建与变量说明
6.2.1制度环境的测度
6.2.2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
6.3计量模型与指标选取
6.3.1各省份**R&D;资本存量rd_stockt
6.3.2各省份通过OFDI获得的**R&D;资本存量溢出
ofdi_reverseit
6.3.3人力资本(h)投入
6.3.4各省份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和进口渠道获得的**R&D;
资本存量溢出fdi_reverseit
6.3.5集中化指数与专业化指数
6.4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动态面板
计量分析
6.4.1内生性问题检验
6.4.2全样本回归结果
6.4.3分区域回归结果
6.4.4稳健性检验
6.5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
空间计量分析
6.5.1空间计量模型
6.5.2省域层面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与集群特征
6.5.3空间计量估计结果分析
6.6小结
7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
7.1问题的提出
7.2**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实现机制
7.3指标构建与变量说明
7.3.1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7.3.2**综合创新能力的测度
7.3.3制度环境的测度
7.3.4基于OFDI获得的**R&D;资本存量溢出
7.3.5其他控制变量的测度
7.3.6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4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
实证分析
7.4.1计量模型与指标选取
7.4.2平稳性检验
7.4.3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结果
7.5制度距离、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
实证分析
7.6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政策建议
8.2.1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8.2.2区域层面的政策建议
8.2.3**层面的政策建议
8.3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致谢
篇章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脑子里就像被一股清流涤荡了一番,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作者在“制度环境”这个概念的梳理上,简直是下足了功夫,它不是一个空泛的理论名词,而是被层层剥离,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到政策导向的明确性,再到社会文化对创新的包容度,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块块精密的齿轮,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对外直接投资(OFDI)这台“巨兽”去影响母国的技术创新。我尤其被作者对于“制度距离”的探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家层面的差异,更是深挖了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行为模式、信息获取渠道、风险规避策略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最终汇聚成一股股无形的力量,或助推,或阻碍,母国企业在海外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成为一次技术革新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一次昂贵的教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OFDI影响技术创新”这个表面的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和“如何”影响,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深层动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篇章二: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作者以“理论经济学”为根基,却又紧贴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活现实,将“制度环境”与“对外直接投资”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宏大命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思想碰撞与逻辑推演,他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力求精准,每一个论证都力求严谨。尤其是在探讨制度环境如何影响OFDI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方面,书中列举的案例和数据,都极具说服力。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通过对外投资,企业不仅带去了资本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与不同制度环境的碰撞中,学习、适应、甚至改造,这种学习曲线和适应能力,最终反哺到母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制度环境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转化为内生的技术创新动力。
评分篇章三: 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系统性解释中国经济崛起背后逻辑的书籍。而这本《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渴望。作者在“中国经济文库”这个系列下,用一种极其审慎和深入的态度,剖析了制度环境如何作为一种“土壤”,孕育或抑制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力,而OFDI又如何反向作用于母国经济的创新土壤。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制度环境(例如,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产权保护力度等)对OFDI模式(例如, Greenfield投资、并购、绿地投资等)的影响,以及这些不同模式下的OFDI行为,又如何具体地传导至母国的技术创新(例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是自主研发等),都有着极其详尽的论述。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文献梳理和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性,它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具有操作性的分析工具。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及其对国内创新格局影响的必读之作。
评分篇章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制度环境”这个宏观的概念,具象化为一系列可以被观察和衡量的变量,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其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最终对母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作者的分析逻辑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制度约束与激励,到中观的企业决策与行为,再到微观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制度摩擦”的讨论,它形象地揭示了不同制度环境下的企业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法律执行等方面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塑造了OFDI的规模、方向和技术溢出效应。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OFDI视为技术创新的“万灵药”,而是强调了制度环境的“过滤”和“引导”作用,这使得其结论更加贴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制度”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规则的集合,更是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和创新生态的关键因素。
评分篇章五: 这本书,是一次对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背后深层逻辑的“考古”式探索。作者没有止步于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制度环境”这一关键变量,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这一载体,最终作用于母国的技术创新。书中对于不同维度制度环境(如政治稳定性、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壁垒等)的细致拆解,以及它们对OFDI动机(如寻求技术、市场、资源等)和模式(如绿色投资、并购等)的塑造,都分析得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制度距离”的概念与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联系起来的,它解释了为何有些OFDI能够有效地促进母国技术进步,而有些则不然。这种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对外投资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发展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