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 国家相册.(*辑)
书号: 9787010182940
定价: 48.00
作者/编者: 新华社“国家相册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目录 :
胜利的日子
血染的黎明
翻身的日子
修“天路”的人
悲欢母亲河
云端的传奇
江上往来人
风雪未归人
奥运与国运
白洋淀纪事
内容简介 :
翻开《国家相册》,浏览百年国史 ——系列微纪录片同名图书《国家相册》(*辑)出版发行 由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编写的《国家相册》(*辑)图书,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为践行*总书记关于加快融合发展、坚持创新为要的重要指示精神,拓宽主题宣传和新闻报道表现形态的边界,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继《红色气质》微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新华社于2016年9月2日推出系列微纪录片形态的全媒体栏目《国家相册》,目前已接近百期。《国家相册》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1000万多张馆藏照片而创办,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亲自担任总策划,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摄影部,新华网共同推出。节目每集时长6分钟左右,至今已播出91集,总浏览量超过20亿次,社会反响强烈,“历史影像讲述 视觉”的创新形式开业界先河。开播一年多来,《国家相册》获得了一些纪录片奖项,包括2017年度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微纪录片”奖、2017年中国十大*影响力纪录片等。
翻开《国家相册》,浏览百年国史
——系列微纪录片同名图书《国家相册》(*辑)出版发行
由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编写的《国家相册》(*辑)图书,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为践行*总书记关于加快融合发展、坚持创新为要的重要指示精神,拓宽主题宣传和新闻报道表现形态的边界,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继《红色气质》微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新华社于2016年9月2日推出系列微纪录片形态的全媒体栏目《国家相册》,目前已接近百期。《国家相册》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1000万多张馆藏照片而创办,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亲自担任总策划,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摄影部,新华网共同推出。节目每集时长6分钟左右,至今已播出91集,总浏览量超过20亿次,社会反响强烈,“历史影像讲述 视觉”的创新形式开业界先河。开播一年多来,《国家相册》获得了一些纪录片奖项,包括2017年度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微纪录片”奖、2017年中国十大*影响力纪录片等。
系列图书《国家相册》根据同名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改编而成。*辑收录了《胜利的日子》《血染的黎明》《翻身的日子》《修“天路”的人》《悲欢母亲河》《云端的传奇》《江上往来人》《风雪未归人》《奥运与国运》《白 淀纪事》10个微纪录片的内容。该书将微纪录片中一晃而过的珍贵细节逐个展开,平面化、静态化地呈现,供广大读者仔细阅览、品读。该书中的文字部分由微视频中生动精彩的解说词整理改编而成。为了使图书与微纪录片互相促进,图书中植入二维码,读者在阅读图片、文字的同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用手机对照观看微纪录片,能促进微纪录片的二次传播效果。
《国家相册》系列图书的出版,是新华社和人民出版社在多媒体融合产业发展上的一个有益尝试,在传播学上有*的示范意义。
这本厚厚的影集刚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感觉就非常实在,装帧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我本来就对摄影和历史记录类的书籍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国家级的影像资料,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最直观的印记。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些照片,那种质感和颗粒感,让人一下子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点。我注意到,编者在图片的筛选上显然下了大功夫,每一张照片都不是那种随意堆砌的流水账,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和取舍,每一帧画面背后似乎都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尤其是一些老照片,那种黑白或略带泛黄的色调,配上人物坚毅或略带迷茫的眼神,比起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建设场景的记录,那些汗水、那些挥洒青春的身影,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前辈们艰苦奋斗的敬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相册,不如说是一部用光影写就的编年史,它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了大国崛起过程中那些关键的、温暖的、甚至有些粗粝的瞬间。对于想通过视觉方式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影像志。
评分拿到这本《国家相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上的克制与力量的平衡。它没有用过分煽情的文字去引导读者的情绪,而是把“话语权”很大程度上交给了照片本身。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理手法,因为真正的历史影像,它们自带的冲击力和信息密度,是任何矫饰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比如其中一组关于某次重要活动的跟拍镜头,从前期准备到最终落幕,时间跨度虽短,但通过几个关键角度的切换,把那种庄重、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现场气氛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口号声。我特别欣赏编排的逻辑,它们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排列,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些主题性的板块,使得不同时期的影像能够在视觉和主题上产生对话,这种跳跃感反而制造出一种更立体的历史纵深感。对于那些从小听着特定历史故事长大的人来说,看到这些鲜活的图像,就好比找到了记忆中缺失的那一块拼图,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释然感,非常宝贵。它不追求宏大叙事中的完美无瑕,而是忠实地记录了生活中的“在场感”。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本官方背景的出版物,我原本预期它会是那种非常“高大全”的正面宣传风格,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人性化得多。编者团队显然在挖掘那些“小人物”的瞬间上下了苦功。我看到了一张极其打动我的照片,大概是某次丰收时节,一个农户家庭围坐在桌前,光线从窗户斜射进来,孩子们因为太高兴而有些局促不安,而父母的脸上是那种满足而略带疲惫的笑容。这张照片,它没有宏大的背景,但它所传达的关于家庭、劳动与希望的主题,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来得更有力量。这种细节的捕捉,让整本书的调性从“国家记录”下沉到了“人民生活”,这是它最成功的地方之一。通过这些微小的切片,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年代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韧性,他们的朴素追求。这种从“大我”到“小我”的过渡非常自然且流畅,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有了温度和面孔的具体存在。
评分我对这本影集的装帧和工艺质量非常满意。在这个数码时代,实体书的质感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本相册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纸张的选择很有讲究,那种略带哑光处理的厚磅纸张,既能很好地还原照片的层次感和色彩深度(即便是老照片的灰阶过渡),又避免了高光反射带来的阅读障碍。装订方面也十分牢固,考虑到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把玩的书,它的耐用性是有保障的。而且,影像的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专业水准,留白恰到好处,没有过度拥挤的感觉,每一张照片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来展示其细节。我甚至注意到,在某些跨页的布局中,编者巧妙地利用了跨页的延展性,将原本就具有连续性的两张照片(比如一个场景的不同瞬间)进行了无缝衔接,极大地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和故事的连贯性。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人民出版社在文化产品制作上的严谨态度,绝对不是那种草草付印的应付之作,而是可以被珍藏的影像艺术品。
评分读完这本《国家相册》,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集体记忆重塑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很多时候是基于文字的二手信息构建起来的,而影像的介入,提供了一种更接近现场的、近乎“临场感”的体验。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因为你亲眼“看到”了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穿着、如何交流、如何看待周遭环境的。例如,其中关于某一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照,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工程学的展示,但它更多地展现了工人阶层在烈日下专注投入的群像,这种对“人”的聚焦,比单纯展示建成后的宏伟建筑要震撼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影像资料汇编,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光谱仪,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份里,整个社会的情感脉搏和精神面貌。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无疑是一扇了解父辈、祖辈生活状态的珍贵窗口;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则是一次深沉而有益的怀旧之旅,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