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说不清的动物
定价:19.80元
作者:周宝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53432366
字数:
页码:15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各不相同的自然景观,千奇百怪的动物植物、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这到底为什么呢?探索自然科学,把握自然真谛,让我们探索自然的奥秘。揭开自然的谜团吧!看看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说不清的动物》介绍了动物的各种形态。
目录
巨型鲸鱼之谜
海豚是飞毛腿吗
海龟为什么埋自己
鱼也能当医生吗
动物可以自己疗伤
动物因何能充当信使
动物之间的互助精神
动物是怎样认亲的
动物嗅觉之谜
动物身上的年轮揭秘
动物也有语言
动物生物钟之谜
揭秘动物的心灵感应
猛犸象为什么会灭绝
白色动物从何而来
狼的生存秘诀
探究海洋中的美人鱼
鱼类洄游的秘密
蝙蝠之谜
候乌迁徙的秘密
动物尾巴用处很大
作者介绍
文摘
《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说不清的动物》:
俾格米逆戟鲸由于数量极少,加上其深居简出,时至今日,人们还很难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
据记载,人们只捕获过两次俾格米逆戟鲸。
一次是在1963年,在夏威夷的近海海面上。一些海洋学家意外地用渔网捕到一条俾格米逆戟鲸。但是,一个星期以后,这头逆戟鲸死了。经检查它是因呼吸道感染而死。
第二次捕到这种鲸是1970年,在南非开普敦的海滩上。当时一头俾格米逆戟鲸正搁浅在那里。人们及时把它送到南非国家水族馆中。之后过了6天,这头逆戟鲸因绝食而死。此外人们还曾两次获得死去的俾格米逆戟鲸的遗尸和遗骨。
幸运的要算是夏威夷海洋学院的几位教师了。
一次,他们到水下拍摄有关海洋哺乳动物的电影,意外地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的鲸鱼。他们拿着摄影机在鲸群中游动拍摄。他们回来后,就拿着这个片子去请教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鲸类专家纳利斯博士。纳利斯看了影片后,说他们遇到的是世界上少见的,也是神秘的一种鲸——俾格米逆戟鲸。
为什么俾格米逆戟鲸这么少见?它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有多少种群和数量?这些对我们来说还都是未知数。
海豚可算得上是游泳健将,它平常的速度每小时可游40千米至48千米。当它全力前进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每小时80千米。这样的速度足可以让其他鱼类望尘莫及,因此人们便把海豚称为海洋里的飞毛腿。
但科学家们认为,根据海豚的自身特点及形体,它的游速每小时怎么也不能超过20千米。如果海豚的游速超过了它的肌肉所能承受的限度,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一是海豚的肌肉具有超自然的高效率,比一般哺乳动物强6倍;二是它采用某种奇特的方法减少阻力。
这种假说,是1936年英国的一位水生动物研究专家詹·格雷提出来的,人们便把这一理论称为格雷怪论。
自从格雷提出这一怪论以来,科学家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海豚的游速问题成了热门话题。
人们很快就证实了海豚的肌肉没有特殊的构造,当然也就不具备超自然的高效率。那么,它的超速动力源究竟来自哪里呢?有人把研究的焦点,放在海豚那流线形的体形上。为了证实这种假说的可能性,便做了一个海豚的模型,从体型到体表都与真海豚别无二致。
另外,在模型上还安上了与海豚尾鳍所产生的推力相同的推进器。实验的结果却让失所望,它与海豚的速度比起来要慢得多。这一假设被推翻了。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觉得海豚的游速与其皮肤有关。因为海豚的皮肤很特别,光滑而富有弹,性,同时它还不沾水。有人分析,它那光滑的皮肤可能会分泌一种润滑物质,用来减少水中的阻力。这~假说也被推翻了,因为经研究发现,海豚没有皮脂腺,无从分泌润滑物。
……
序言
我一直在思考,书中描述的那些“说不清”的动物,它们的生存策略到底有多么令人惊叹?以书中提到的某种能够在极寒环境中生存的哺乳动物为例,它体内究竟有什么样的生理机制,才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是特殊的脂肪层,还是高效的新陈代谢?又或者,它体内存在着某种尚未被发现的抗冻蛋白?每次读到这类内容,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人类自身的脆弱,和这些动物相比,我们简直不值一提。这种对生命顽强适应能力的震撼,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超出我们想象的生命奇迹。而这些“说不清”的动物,恰恰是这种奇迹的最佳注脚。它们的存在,不断挑战着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向大自然学习。我甚至开始幻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些动物的生存之道,是否也能从中获得启发,解决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难题?这种跨越物种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科普,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引领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看了好久,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好像作者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而门后广阔的未知世界才刚刚展现。比如书中提到的某种深海鱼,它拥有奇特的生物发光能力,这种能力究竟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它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用来吸引猎物,还是用于交流?抑或是防御捕食者?书中只是简略地提了一句,我便开始在脑海里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甚至开始想象科学家们是如何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捕捉到这种神秘生物的踪迹,又是如何设计精密的仪器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未完成的纪录片,你看到了惊鸿一瞥的精彩画面,却渴望知道更多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原理。作者的笔触总是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让人在惊叹之余,又充满了想要继续探寻的冲动。有时候,我会对着书中的插图反复端详,试图从中读出更多关于动物形态和习性的细节,但越是细看,越觉得信息量不足,只能在心中反复咀嚼已有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无尽的联想和推理。这本书就像是一颗颗闪烁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好奇心土壤里,让我渴望着能有更多的知识来浇灌它们,让它们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作者在和读者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的主角是各种各样奇特的动物,而作者扮演着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一同探索那些难以言喻的生命奥秘。比如,当提到某种伪装能力极强的昆虫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描述它的外形、栖息环境,以及它被发现的偶然性,来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聪明,它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主动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去查阅更多的科学论文,去了解关于拟态、伪装等生物学概念。这本书不会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地灌输给你,而是像一个侦探小说,让你自己去发现线索,去推理真相。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一种生活在地下洞穴里的盲鱼,它的感官系统发生了怎样的退化和演变?它又是如何通过其他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完全揭晓,而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去想象和猜测。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喜欢的,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与书中知识进行一场心灵的碰撞。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未知事物的坦诚。书中并没有试图去“解释”所有的“说不清”,而是更加侧重于呈现这些未解之谜本身,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科学探索过程。例如,书中对某种能够改变颜色的动物的描述,虽然没有给出详尽的分子机制,但却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了这种能力在生存中的重要性。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科学的执着和对自然的好奇,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开始觉得,科学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说不清”正是探索的原动力。正是因为有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才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地去研究,去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它像一个引子,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未知的奇妙世界。我甚至开始想象,书中描写的这些动物,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多少次的“试错”和“淘汰”?这些问题,虽然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却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生命的进化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未知,远比知道一切更重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仍然是冰山一角。特别是书中提到的那些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它们的生存方式简直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比如,在火山口附近的某种微生物,它竟然能够以硫化物为食,并在高温环境中繁衍生息。这让我不禁思考,生命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在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生命的极端条件下,是否隐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生命形式?作者在描述这些生物时,总是带着一种敬畏之心,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科学书籍,更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分享他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科学探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新事物,更在于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认知的局限,也激发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我甚至开始怀疑,书中提到的那些“说不清”的动物,会不会是宇宙其他生命形式的某种缩影?这种大胆的联想,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