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源超高频RFID系统设计与优化
定价:35.00元
作者:(瑞士)Jari-Pascal Curty;陈力颖,毛陆虹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0302271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用于远距离应用的无源超高频RFID系统的分析、设计与优化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无线功率传输、标签到阅读器的反向散射通信、阅读器与标签的架构及标签芯片设计。对采用整流器(基本的标签组成模块)的无线功率传输进行研究,并对反向散射调制进行理论分析,讨论了标签一侧阻抗调制测量的实验过程,以及对阅读器信号的影响。后,提出2.45GHz(4w EIRP)下阅读距离达12m的完整标签设计。在写入数据操作时,本书所设计的结果优于许多IC标签。
本书既可供研究、开发RFID系统、各种非接触感应器件和电路专业领域的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本书的目的
1.2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无线功率传输
2.1 无线功率传输的历史
2.2 硅整流二极管天线
2.3 整流器组成模块
2.3.1 钳位电路
2.3.2 整流器电路
2.3.3 电压倍增器
2.3.4 全波整流器
2.3.5 全波倍压整流器
2.4 天 线
2.4.1 损耗电阻
2.4.2 辐射电阻
2.4.3 天线-整流器接口
2.4.4 数值示例
2.4.5 WPT目前和将来的可能应用
2.5结论
第3章 改进型倍压整流器分析
3.1 匹配方法
3.2 整流器的等效电路
3.3 分析方法
3.4 理想状态
3.4.1 理想整流器的稳态解
3.4.2 确定R1
3.5 实际状态
3.5.1 稳态解
3.5.2 确定Ci
3.5.3 确定Rl
3.5.4 确定Rmn
3.5.5 整流器的效率
3.6 结果与比较
3.7 设计
3.7.1 折中
3.7.2 电容器设计
3.7.3 天线和匹配问题
3.8 结论
第4章 RFID简介
4.1 引言
4.2 标签的类型
4.3 低频系统
4.4 高频系统
4.5 标准
4.5.1 EPC标准
4.5.2 ISO标准
4.6 规范
4.6.1 功率规范
4.7 雷达截面
4.8 反向散射调制技术
4.9 链路预算
4.10 环境影响
4.11 数据完整性
4.11.1 标签驱动方式
4.11.2 阅读器驱动方式
4.12 结论
第5章 反向散射架构和调制类型的选择
5.1 调制类型
5.2 调制器架构
5.3 ASK调制器
5.4 PSK调制器
5.5 分析方法
5.6 ASK串联-并联模式
5.6.1 电压分析
5.6.2 功率分析
5.6.3 通信分析
5.7 PSK串联-串联模式
5.7.1 电压分析
5.7.2 功率分析
5.7.3 通信分析
5.8 ASK与PSK比较
5.9 基于ASK的PSK与伪PSK
5.10 伪PSK
5.10.1 通信分析
5.11 无线功率传输与通信优化
5.12 结论
第6章 反向散射调制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3 实验特性
6.3.1 实际流程
6.3.2 结果
6.4 对RFID系统的影响
6.5 图形解释
6.6 对无线功率传输的影响
6.7 结论
第7章 RFID标签设计
7.1 UHF和微波RFID电路目前的技术水平
7.2 标签指标
7.3 技术问题
7.4 工作原理
7.4.1 通信协议
7.5 标签架构
7.6 标签组成模块
7.6.1 整流器和限压电路
7.6.2 上电复位电路
7.6.3 检波器、数据分割器和解码器
7.6.4 移位寄存器和逻辑单元
7.6.5 IF振荡器
7.6.6 调制器
7.6.7 电流参考源
7.7 天线
7.7.1 标签输入阻抗
7.7.2 天线的选择
7.8 实验结果
7.9 结论
第8章 高频阅读器的结构与分析
8.1 引言
8.2 通信协议
8.3 阅读器架构描述
8.4 直接耦合
8.4.1 系统输入IP3
8.4.2 直接耦合补偿
8.4.3 DC成分抑制
8.5 相位噪声
8.5.1 对下变频的影响
8.5.2 相互混频
8.6 天线噪声温度
8.7 接收器设计
8.8 IF调制频率
8.9 IF处理
8.10 结论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有力,黑白分明的字体搭配一个抽象的芯片电路图,立刻就能抓住那些对射频技术有钻研精神的读者的目光。我一直对如何设计出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无源RFID系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超高频频段的复杂电磁兼容问题。这本书的标题直击痛点,让人感觉它会深入探讨那些教科书里一笔带过的关键技术细节。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天线设计的优化,因为在无源系统中,天线是决定读距和可靠性的核心要素。此外,对于信号的调制解调和反向散射机制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通过算法和硬件协同优化来应对复杂的应用场景,比如金属或液体环境下的标签性能衰减问题,这些都是我急切想从书中获取的真知灼见。希望作者能提供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实际的测试数据来支撑其论点,这样读起来才更有说服力,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最近我接触了不少关于低功耗物联网节点的项目,对如何从能量采集和信号回传的角度来优化整个系统链条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觉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可能不仅仅局限于RFID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无源”这一核心限制下的系统级思考。比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最大化利用微弱环境射频能量的能量收集电路,同时确保其对数据传输链路的干扰降到最低?这需要极高的系统集成度和对噪声抑制的精妙把握。我猜测书中会花费大量篇幅讨论阻抗匹配的精细调谐,这在UHF频段下是极其敏感的环节,任何微小的失配都可能导致巨大的能量损失。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新型材料在天线制造中的应用案例,或者介绍一些非传统的调谐方法,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保证读写性能的前提下,将整个标签的制造成本压到最低,实现真正的商业化普及。
评分从一个偏向于应用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实际部署中遇到的那些棘手的“坑”。我们都知道,理论模型和实际环境往往存在巨大鸿沟。书中是否有针对不同工业现场,例如仓库、物流传送带、或医疗设备追踪场景下的具体优化策略和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处理多标签同时读取时的碰撞问题(Anti-collision),或者在高速移动物体上如何稳定地保持通信?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理论推导,而是那些经过反复试验、打磨出来的“经验之谈”。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软硬件协同设计中遇到的设计权衡(Trade-offs),比如牺牲一定的读取角度来换取更远的距离,或者在功耗预算受限下选择哪种编码协议,这些实践性的指导对我们日常工作非常有价值。毕竟,优化不是孤立的电路设计,而是一整套系统工程的权衡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背景(瑞士学者和国内专家合作)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国际前沿研究和本土化应用经验的结合抱有很高的期待。我个人对电磁场仿真和数值计算非常着迷,因此,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详细介绍使用如HFSS或CST等工具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论。尤其是在设计小型化、宽频带的UHF标签天线时,仿真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精确建模标签芯片对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预测和解决串扰问题。如果能深入探讨后端的信号处理算法,比如如何从接收到的微弱反向散射信号中高效地解调出数据,并进行误码率修正,那无疑会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实用价值。这种自底层电磁物理到上层数据可靠性的完整覆盖,才是真正体现一本优秀专著水准的地方。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的研究者,我深知要将无源超高频系统的性能推向极致,需要跨越的门槛非常多。这本书的“优化”二字让我联想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业界对于提升无源系统信噪比(SNR)极限的探索方向有哪些新进展?是不是涉及到新的调制方案,比如比现有PSK或OOK更高效的方式?又或者是在接收机端采用了何种创新的低噪声放大器(LNA)架构,以捕捉那些近乎淹没在背景噪声中的微弱回传信号?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关于系统功耗预算的细致分解,并且展示出在不同优化策略下,功耗是如何被重新分配和利用的,那将非常有启发性。这本书如果能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指明一些可能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总结现有技术,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