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
定价:69.80元
作者:田兆元,扎格尔,黄江平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20138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外民俗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展示了民俗学界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学术新秀崭露头角。
内容提要
《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田兆元主编,是外民俗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本书主要栏目有:特辑:非遗图谱研究、海洋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域外学人研究成果、青年学者园地等,展示了民俗学界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学术新秀崭露头角。
目录
卷首语
特辑: 非遗图谱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的编制实践及理论建设蔡丰明
活态的文化传承: 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李宏利
非遗资源视域下节日传统的民俗资本化路径苏长鸿
编制民俗图谱的必要性、构成要素与重点
——以手工纺织类非遗为例王海冬
中国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毕旭玲
《白蛇传》传说图谱编撰的原则余红艳
海洋文化研究
舟山群岛与日本、韩国的船崇拜及其比较金涛
妈祖文化与产业发展之研究[台] 蔡泰山
东海龙歌谣的艺术类型与特定场景金庭竹
台湾现代海洋小说初探[台] 蒋忠益[台] 杨淑雅
从视域融合谈海洋文学的阅读意义[台] 柳秀英
城市文化研究
民间信仰、社会治理与公共文化建设
——以上海市三林镇西城隍庙会为例黄江平
元代上海城市民俗概论程洁
民间文艺研究
《华山畿》爱情意蕴审美及故事发生地新证李金坤
论“亚鲁王”的军事谋略思想杨茂锐
中国香囊文化试探徐华龙
域外学术研究
对少数民族的移民与国际移民研究的一些反思
[英] 王富文
海外华人对春节的记忆与文化认同
——以印尼雅加达为例[印尼] 范丽波徐赣丽
在日华人华侨公墓与后土神信仰[日] 松尾恒一,徐铭(译)
杜诗序说[日] 吉川幸次郎,孟伟译
青年学者园地
兔儿神传说和信仰冯瑶
盘古神话的母题探析
——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文献为依据谢灵君
中原地区回族婚庆习俗探析
——以河南省武陟县王李庄为个案程姗姗
南京剪纸传承人访谈及相关思考张裕朱玫洁作者介绍
田兆元,1959年生,湖北宜都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创办人。社会主要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汉民族学会理事,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等。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盟誓史》、《商贾史》、《文化人类学教程》、《神话学与美学论集》等多种,论文80余篇。研究强调综合地、多学科交融地研究中国文化,理论文献性与实践应用性并重,长于社会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各类传统组织构建的文化因素研究,对于商贾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独特的理解,对于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问题颇多思考,人类学与民俗学的视角是其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社会管理的主要关照方式。主要研究方向:民俗与地域文化研究,文化遗产资源与应用研究,神话学与民间文艺学研究。
文摘
序言
第一段: 《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书,我当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世代相传的古老歌谣,精美绝伦的传统手工艺,以及那些在山林间、村落里流传的动人传说。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宝库之中。作者们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民间习俗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的根源、演变过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作者细致地描述了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的准备到仪式的进行,再到节日的结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象征意义。我还读到了一篇关于民间歌谣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歌词的韵律、意象和主题,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又倍感温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韵味,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第二段: 说实话,刚拿到《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论坛”类的书籍,内容难免会有些碎片化,而且学术性也可能比较强,不太容易读进去。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汇聚了不同学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不同解读和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不仅仅关注如何“保存”文化,更强调如何让这些文化“活”起来,如何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找到新的生命力。这种思考让我觉得,文化遗产并非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旧物,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书中还有一些关于民间艺术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独特的剪纸艺术,作者通过对剪纸图案、色彩、以及传承人的访谈,展现了这项传统技艺背后蕴含的家庭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些看似普通的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艺术瑰宝。
评分第四段: 刚开始接触《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枯燥的学术论文,但事实并非如此。书中那些关于民间故事、民间医药、甚至是一些生活习俗的描写,都充满了生动和趣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山村的节庆活动描述,作者笔下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展开,村民们载歌载舞,笑语盈盈,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悦和淳朴的人情味。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让我感受到了民族民间文化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日益城市化、现代化的今天,那些曾经根植于土地的传统文化,究竟还剩下多少,又将走向何方?作者们在书中提出的关于文化变迁、文化断层以及文化复兴的探讨,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一本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民间信仰的探讨,作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信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非常有启发。
评分第三段: 《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民族民间文化领域。我读到了关于西南地区苗族服饰的介绍,那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刺绣,以及每一处纹饰所代表的意义,都让我惊叹不已。作者通过对服饰细节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还读到了一篇关于江南地区传统戏曲的研究,作者分析了戏曲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剧目内容,探讨了戏曲在民间社会中所扮演的教化、娱乐以及维系社区情感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文化理论与微观的个体案例相结合,让读者既能理解文化传承的普遍规律,又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个体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而且,书中引用的史料和研究方法都相当扎实,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个民族民间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书。
评分第五段: 《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书,我觉得它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是,它真的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温度。我读到了一篇关于蒙古族长调的介绍,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长调的悠扬婉转,以及它所承载的草原人民对自由、辽阔的向往。听着作者的描述,我仿佛能听到那来自草原深处的呼唤,感受到那份属于游牧民族的豪迈与深情。这本书还探讨了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习俗,比如某个地区的婚俗礼仪,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其中蕴含的家庭观念、社会伦理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们在研究中并没有站在高高在上的学术立场,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解读这些文化。他们努力去还原这些文化最真实的面貌,去挖掘它们内在的价值。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我们自己所处的民族民间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品读中不断获得启发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