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
: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骆郁廷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307119826
字数:
页码:3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站在武大百年历史的角度,回忆了武大建校12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程,涵盖了学校的发展状况,杰出校友及校领导对学校的贡献。同时,广大学校师生,各自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母校为荣,在各行各业为武大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和荣誉。
章 百年之旅
一、筚路蓝缕,文化自强: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1893-1911)
1.大学图强:自强兴学
2.荆楚文枢:“洋学堂”的文化再造与教育变革
3.激扬劲节:自强文化社会
二、朴诚有勇,文化自新:从国立武昌高师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13-1927)
1.大学转型中新文化的滥觞
2.红色革命文化的蔚然兴起
3.富有生气的早期学术文化
三、明诚弘毅,妙誉四方: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1928-1949)
1.巍峨黉舍:“办一所有崇高理想、水准的大学”
2.风云际会:奏响抗日救亡主旋律
3.烽火岁月:铸就西迁办学的辉煌
4.复员珞珈:担起学术文化中心的使命
四、文化转型,求是崇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结束的武汉大学(1949-1976)
1.新型大学的文化建构
2.大学制度文化的转轨
3.逆境中的文化顿挫与变异
4.武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曲折发展
五、敢为人先、革故鼎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武汉大学(1976-2000)
1.正本清源:大学之道的返本
2.敢为人先: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
3.“两个中心”: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六、和合通变,再铸辉煌: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2000年至今)
1.四水归堂: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
2.和合通变:跨越式发展中谋新局
第二章 理念之光
一、“中体西用”、“兴学图强”——张之洞的办学理念
1.“经世务实”、“中体西用”
2.“兴学图强”、“三育兼赅”
二、“水准”、“文化中枢”:王世杰的办学理念
1.“水准”、“文化中枢”
2.“人格训练”、“知识灌输”
三、研用并重、博深结合:王星拱的办学理念
1.注重“理论”、强调“应用”
2.博深结合、国民表率
四、学术“出品”、“一等大学”:周鲠生的办学理念
1.学术出品、造就人才
2.“一等大学”、“文化中心”
五、马列指导、教学为本:李达的办学理念
1.“马列指导”、“红专并重”
2.“教学为本”、“教研结合”
……
第三章 学术之脉
第三章 制度之蕴
第四章 文化之魂
第五章 凤物之美
第六章 桃李之芳
结语 传承文化 建设现代大学
后记
革命文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革命运动使革命文化成为波澜壮阔的实践洪流。在“二七”大罢工中,学校进步师生举行同情罢课以声援,组织慰问队慰问罢工工人以示支持,利用暑假回乡向农民传授新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并把反帝反封建斗争扩展到农村。在1924年新的革命高潮到来时,学校进步师生连连集会,宣布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和拥护召开国民会议,学生郭树勋(后改名郭述申)先后被推举为出席湖北省和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代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学校进步师生带头罢课、上街、演讲,以学校全体同学名义在上海《申报》上发表声援电,愿“作先锋之后盾”,成为武汉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1927年3月,指使其走狗了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党员陈赞贤。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生立即给在安庆的发出质问电,斥责其“刚愎自用”,“自命为总理真实信徒,实则违背总理遗教”,“助纣为虐”,并将电文刊登报端以揭露的丑恶嘴脸,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1927年大革命运动中,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学生会实际上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创造了许多新的革命文化景观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形式,如化妆宣传、幻灯宣传、电影宣传、游艺活动、下乡演出等,宣传革命道理,声讨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罪行。化妆演出宣传效果佳,观众多时一场竟达6000人。武昌中山大学一时成为大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1927年4月至5月,中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曾先后在这里举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化,培养和造就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罗荣桓、伍修权和郭述申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革命文化在学校的兴起,中国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在学校的不断壮大,成为国民党右派为代表的势力的眼中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并大动杀机。在腥风血雨中,李汉俊、陈慕兰等10多位学校的进步师生、党员惨遭,学校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革命文化的红霞一时被乌云所遮蔽。
……
章 百年之旅
一、筚路蓝缕,文化自强: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1893-1911)
1.大学图强:自强兴学
2.荆楚文枢:“洋学堂”的文化再造与教育变革
3.激扬劲节:自强文化社会
二、朴诚有勇,文化自新:从国立武昌高师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13-1927)
1.大学转型中新文化的滥觞
2.红色革命文化的蔚然兴起
3.富有生气的早期学术文化
三、明诚弘毅,妙誉四方: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1928-1949)
1.巍峨黉舍:“办一所有崇高理想、水准的大学”
2.风云际会:奏响抗日救亡主旋律
3.烽火岁月:铸就西迁办学的辉煌
4.复员珞珈:担起学术文化中心的使命
四、文化转型,求是崇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结束的武汉大学(1949-1976)
1.新型大学的文化建构
2.大学制度文化的转轨
3.逆境中的文化顿挫与变异
4.武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曲折发展
五、敢为人先、革故鼎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武汉大学(1976-2000)
1.正本清源:大学之道的返本
2.敢为人先: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
3.“两个中心”: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六、和合通变,再铸辉煌: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2000年至今)
1.四水归堂: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
2.和合通变:跨越式发展中谋新局
第二章 理念之光
一、“中体西用”、“兴学图强”——张之洞的办学理念
1.“经世务实”、“中体西用”
2.“兴学图强”、“三育兼赅”
二、“水准”、“文化中枢”:王世杰的办学理念
1.“水准”、“文化中枢”
2.“人格训练”、“知识灌输”
三、研用并重、博深结合:王星拱的办学理念
1.注重“理论”、强调“应用”
2.博深结合、国民表率
四、学术“出品”、“一等大学”:周鲠生的办学理念
1.学术出品、造就人才
2.“一等大学”、“文化中心”
五、马列指导、教学为本:李达的办学理念
1.“马列指导”、“红专并重”
2.“教学为本”、“教研结合”
……
第三章 学术之脉
第三章 制度之蕴
第四章 文化之魂
第五章 凤物之美
第六章 桃李之芳
结语 传承文化 建设现代大学
后记
刚拿到《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就感受到了它与众不同的气息。与其他介绍大学的书籍相比,它更加注重“文化”的维度,试图去阐释一种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美”。我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引申出对武汉大学整体精神气质的理解。作者们似乎有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智慧,能够从寻常的景物、细微的事件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例如,书中对于校徽、校歌、或是某些传统活动的解读,都充满了新意,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也充满了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它让我看到了武汉大学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其文化本源,又如何不断创新发展。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活力感并存,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与一种精神对话,去理解那份“流风甚美”背后的深刻内涵。
评分从这本书的标题《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开始,就充满了诗意和引人遐想的空间。在我看来,它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曲献给武汉大学的赞歌,一幅描绘其独特文化精神的画卷。作者们以敏锐的视角,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与当下的现实之间,挖掘并呈现了武大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尤其对那些关于校园建筑、园林景观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渗透的论述印象深刻,仿佛能触摸到古朴的城墙、葱茏的树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代代学人的智慧与情怀。书中对一些具体文化现象的剖析,也做得十分到位,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微观的案例支撑,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而且,作者们在笔触上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温度,没有冰冷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对这片土地、对这所大学、对那些在这里留下足迹的师生的深深眷恋。这让我作为一个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置身于那片被知识与精神滋养的土地上,体验着那份“流风甚美”的独特韵味。
评分这本《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艺术气息,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美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文化底蕴。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学术氛围,又夹杂着年轻的活力和对文化探究的热情。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文字表达上的考究,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乏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如同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洞见的智者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扇窗,带领我窥探武汉大学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景观。无论是对历史建筑的追溯,还是对校园精神的解读,亦或是对学界名家的致敬,都展现出作者们对武大深厚的感情和对文化研究的敬畏之心。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珞珈山畔书声琅琅的学子,听到百年讲堂里激扬的文字,感受到东湖之畔文脉的传承。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武汉大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关于知识分子精神、关于大学如何塑造个体与时代命运的生动写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股“流风甚美”的力量。
评分读完《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的开篇,我就被其独特的切入点所吸引。不同于许多直白的介绍性书籍,它仿佛是通过一种迂回而又深刻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武汉大学的文化世界。我喜欢作者们那种“旁敲侧击”的叙事方式,不直接告诉你“武大是什么”,而是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讲述生动的故事、引用富有哲理的言论,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例如,书中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致还原,或是对某一位学者的思想精髓的提炼,都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充满了匠心。我感觉到,作者们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研究文化,更是在试图解读一种精神,一种根植于武大这片土地、并不断生长壮大的精神力量。这种解读是多维度的,既有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脉络的关照,也有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思考,更有对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寻自身价值的启迪。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读完即忘”的书,而是会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促使你反复回味,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流风甚美:武汉大学文化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大学”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它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位置或教育机构的定义,而是将武汉大学作为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的载体,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笔触,它使得冰冷的学术研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读到关于校园的某些角落、某些传说、甚至是某些日常的细节时,我仿佛能看到作者们眼中那份独特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学术自由的氛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书中的某些篇章,让我对武汉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另一些篇章,则展现了当代武大在文化创新、学术前沿等方面的活力。它让我感受到,一所伟大的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思想、传承精神、影响时代的重要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