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诠释与重塑:基于社会文化学的王羲之及其书法接受史研究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方波 |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0312081 |
| 出版年份: | 2016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5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6元 |
| 实际重量: | 5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诠释与重塑:基于社会文化学的王羲之及其书法接受史研究》由方波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章唐代以前关于王羲之其人及作品的记载
一、《语林》《世说新语》等文献中的王羲之形象
二、南朝宋、齐书学文献对王羲之书法和逸闻的记载
三、萧衍、陶弘景等梁朝君臣对时风的倡导:从二王到钟、王
四、收藏与毁佚
五、王羲之在书法之外的位望
第二章唐人视阈中的王羲之形象及作品
一、《晋书·王羲之传>对王羲之形象的塑造和定型
二、之好与民众之好
三、《兰亭序》书法作品的出现、集字风气的形成
四、与王羲之有关的轶事与传说
五、唐代前期书论对张、钟、二王的评价
六、盛中唐书论对张、钟、二王的评价
第三章宋人对王羲之形象的建构及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
一、与王羲之有关的地理遗迹
二、有关王羲之传说的演变
三、宋代丛书、书学文献、地方志等所载王羲之传记及其意味
四、朝廷力量的又一次干预:《淳化阁帖》的刊刻
五、从北宋书家对《淳化阁帖》的批评看其对王羲之书风的理解
六、《兰亭序》刻本的流行
七、北宋文人对取法王羲之的认识及实践
八、北宋文人对王羲之个人形象的评论
九、南宋君臣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构
十、南宋理学家对王羲之的态度
十一、南宋《兰亭序>热与南宋人的书法取法观念
第四章十三世纪末期至十四世纪文人对王羲之形象及其书法的接受
一、对王羲之的祭祀及其意味
二、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接受与南人的政治、文化诉求
三、元代南、北方书家对如何取法王羲之的不同认识
四、论笔法传授谱系
五、元人视阈中的二王书法图像及风格
六、内撅与外拓:元人对二王笔法的描述
七、兰亭雅集的遗响
第五章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文人对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态度
一、明人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评论
二、明人对王羲之笔法的分析及对取法途径的论述
三、王羲之在社会一般层面影响的淡化
四、明代及清初书家对《兰亭序》《圣教序》等的评论
五、理学语境下对王羲之的另一极评价:项穆的“王书大统”论
六、得右军一体与王羲之书法一线单传观念
七、一线单传观念的分化与流派意识的产生
八、严分正偏的书法统系意识
九、对“法出二王之外”的关注及审美趣味的改变
第六章十八世纪以来书家对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态度
一、一线单传观念的嬗变与北朝石刻的经典化——碑学成因研究的新视角
二、帖学书家对王羲之传世书作的评论
三、对传世王羲之书作、书论的非议与否定
四、对王羲之与碑学关系的建构
五、清末民初学者眼中的王羲之及其书迹——以杨守敬的论述为例
六、“内擫”、“外拓”涵义的拓展与近现代的碑、帖融合之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该著作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对东晋以来关于王羲之的知识的来源、对王羲之形象的建构、不同区域、阶层的人对王羲之及其书法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古人对王羲之的推崇、对王羲之及其书法的接受是一种文化建构行为,在“崇王”观念的驱使下,人们对王羲之及其书法的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诠释与塑造。
王羲之真实的形象及其书法风格与后世个人的理解并不是完全契合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使个人、群体的阐释以致重塑成为可能,王羲之及其书法接受史正是在这个空间中得以发展、演变的。
在后世对王羲之及其书法的接受过程中,偏离和重构现象一直存在。人们从各自的语境出发,在所能接触到的王羲之相关文献和书法作品中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增删、编排、诠释,使文献的原始意义发生偏离,重构出新的王羲之形象和书法风格。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在这偏离和重构的基础上发生进一步偏离和新的重构的现象。也就是说,“崇王”观念具有累积效应。通过诠释和重塑所建构起来的王羲之及其书法的形象,与真实的王羲之及其书法形象产生了偏离。但这种偏离通常都被世人当作历史的真实而接受。“崇王”观念还存在着区域人文结构,不同的区域社会、阶层构成表现为不同的“崇王”观念,对王羲之及其书法有着不同的接受态度。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证翔实,让人信服。作者在分析王羲之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接受的过程时,大量引用了文献资料、碑刻拓片、以及当时的文学作品,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辨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史料的细致分析,比如对于《兰亭序》的各种真伪辨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某种定论,而是层层剥茧,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展现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在探讨不同学派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差异时,作者也能清晰地梳理出其内在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何会出现如此多样的解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研究方法论的范本。它教会我如何透过表象,去探究历史的真相,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作者精妙的论述而拍案叫绝,仿佛跟随他一同进行了一场史学探险。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学理论融入书法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艺术史、美学史的角度去审视王羲之的书法,而这本书则将焦点放在了“接受史”上,这是一种非常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书中对历代士人、官员、甚至普通民众如何理解、评价、模仿王羲之书法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下,赋予王羲之书法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唐朝,王羲之的书法被赋予了高度的政治象征意义,成为士人阶层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而在宋朝,则更注重其内在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动态的、多维度的接受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接受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是对王羲之书法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书法艺术生命力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深刻探讨,极具启发性。
评分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和分析艺术现象时,并没有使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和观点呈现出来。我仿佛在读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而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比如,在描述王羲之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画面感,让我能想象出他们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艺术交流。在分析不同时期对王羲之书法评价的演变时,作者又能精准地捕捉到其背后的时代情绪和文化潮流。这种将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完美结合的写作风格,是许多学术著作所缺乏的。它不仅能够吸引专业人士的阅读兴趣,也能让普通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get到这本书的精髓。我甚至觉得,如果王羲之本人能读到这本书,也一定会为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生动描绘而感到欣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所传达出的“重塑”理念。作者并非仅仅是对王羲之及其书法接受史进行梳理和归纳,而是通过深入的社会文化学分析,试图“重塑”我们对这位伟大书家的认知。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王羲之,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偶像,而是生活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个体,他的艺术创作和被接受的过程,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同时,通过对历代接受史的梳理,作者也揭示了书法艺术是如何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重塑”和“再生”的。这种“重塑”的视角,不仅是对王羲之艺术生命力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需要超越时代和个体的局限,去感受其背后流淌的文化血脉,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开放、更动态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有意味,采用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写意留白,同时辅以现代审美的线条勾勒,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探讨内容的厚重与创新。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笔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专业的书法研究者,但作者并未设置过多的学术门槛,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王羲之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到文人阶层的精神风貌,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王羲之书法艺术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不孤立看问题”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书圣”的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思潮、宗教信仰、甚至士人雅玩的描写,都为我们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鲜活的注脚。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凝练与升华。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王羲之,以及他书法艺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