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类:婚姻家庭 / 心理学
系列名:西雅图爱情实验室的心理学报告
书名:幸福的婚姻(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A Practical Guide from the Country's Foremost Relationship Expert)
作者:[美]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 娜恩?西尔弗(Nan Silver) 著 刘小敏 译
定价:49.90元 开本:16K 页数:248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责编:徐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
[目录]
01西雅图的爱情实验室
在我们的爱情实验室里,只要观察一对夫妻5分钟的交流,我就能作出离婚率预测!在3个独立研究中,我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1%。
02如何预知婚姻的未来
当一段婚姻到了夫妻双方改写他们历史的份上,当他们的精神与肉体无法沟通,并且无法补救当前存在的问题时,这桩婚姻几乎注定要破裂。
03法则1完善你的爱情地图
爱他,就要了解他
从彼此了解中不仅能产生爱情,还能产生平安渡过婚姻风暴的力量。彼此拥有详细的爱情地图的夫妻,能更好地处理应激事件与冲突。
04法则2培养你的喜爱和赞美
“我欣赏,我坚持”
对维持一桩有价值的、长久的感情生活而言,喜爱和赞美是两个feichang重要的因素。当夫妻双方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时,他们的夫妻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05法则3彼此靠近而非远离
你们的关系够紧密吗?
多向对方靠近的*一步是意识到平淡时刻的重要性。对许多夫妻来说,只要认识到不该把日常的相互交流视作理所当然,他们的婚姻就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06法则4让配偶影响你
“亲爱的,你说了算!”
与那些丈夫不反对妻子对自己施加影响的婚姻相比,丈夫不愿同妻子分享权力的婚姻早晚会终结,不幸福的可能性是前者的4倍。
07两种婚姻冲突121
陷入僵局型VS可以解决型
与yong性的、陷入僵局的问题相比,可以解决的问题似乎不那么棘手,给人精神上的痛苦也不那么强烈,让人不那么紧张。
08法则5解决可解决的问题
以温和开场,用妥协收场
很多拥有令人艳羡的、充满爱意的婚姻的夫妻,他们在争论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专家提出的方法进行交流,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
09可解决的问题
金钱、孩子与性
婚姻需要理解,让身处其中的夫妻双方感到安全和可靠。当人们没能解决这些问题时,婚姻不像是生活中一场暴风雨的避风港,而更像是置身在另一场暴风雨中。
10法则6化解僵局
学会和问题一起生活
化解僵局的目的不是让你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你摆脱僵局,展开对话。当你能够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谈论这个冲突时,你就能学会和这个问题一起生活。
11法则7创造共同意义
彼此尊重梦想
任何婚姻都有一个重要目标,即营造一种氛围,鼓励每一个人坦诚地谈论自己的信念。说得越坦诚,越尊重对方,你们各自的意义感就越有可能混合在一起。
结语 现在怎么办
任何一个与你结婚的人都肯定会缺失某些可取的品质。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会关注配偶所没有的东西,忽视他们已有的美好品质,因为我们把这些好品质当成了理所当然。
译者后记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床头已经快一个月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市面上关于“如何经营关系”的书简直太多了,大多无非是翻来覆去强调“沟通”、“理解”、“尊重”这些老生常谈,读起来干巴巴的,像是教科书一样,让人提不起劲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但很快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毫不说教的笔触吸引住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必须怎么做”,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洞察人心的老友,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悄然滋长的关系裂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沉默的能量”的分析。它没有将沉默定义为负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亲密关系中,不同类型的沉默分别代表着什么——是疲惫的喘息,还是无声的抗议,亦或是深度联结的默契。这种对日常情感微妙之处的捕捉,让我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过去可能错过了太多伴侣发出的非语言信号。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万能公式,而在于重塑我们观察和倾听的“雷达系统”,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相处”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通常持有一种批判性的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容易落入“完美关系”的陷阱,仿佛只要掌握了某些技巧,就能一劳永逸地避开所有冲突和摩擦。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它没有贩卖虚假的“童话结局”,反而非常坦诚地展示了长期关系中必然存在的“钝感期”和“审美疲劳”。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清醒和温和,不回避矛盾的残酷性,但同时又提供了化解矛盾的工具箱——但这些工具并非修补裂缝的胶水,而更像是润滑剂。我尤其欣赏它对“角色固化”现象的剖析。在一段长久的关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给自己和对方贴上了标签:“他是那个负责赚钱养家的”、“她就是那个爱唠叨的人”。书里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拆解这些标签是如何像枷锁一样限制了双方的成长和关系的活力。读完后,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在无意中扮演了阻碍伴侣“进化”的角色,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反思,远超出了普通情感指南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它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大量采用了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情景重现”。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看一部高质量的家庭伦理剧,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像是从我自己的客厅里搬出来的。比如,书中讨论“如何处理对方的‘原生家庭创伤’对当前关系的影响”那一章,简直是精准打击。我过去总认为,既然我们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就应该将过去的一切隔绝在外。但这本书揭示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像地基一样深远,它塑造了我们对安全感、依恋和冲突处理模式的基础设定。作者并没有要求我们去“原谅”或“忘记”,而是提供了一种“看见”的方式——看见对方在特定情境下闪现出的童年恐惧,然后选择用成人的、负责任的方式去回应,而不是被情绪的钟摆带着走。这种“看见”的力量,我认为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基石,而这本书恰恰是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看见”对方。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长期相处之道”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互相迁就”的层面。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对“迁就”这个词的理解简直是肤浅得可笑。作者对“付出与回报的平衡”的论述,颠覆了我过去对“奉献型关系”的固有印象。很多人认为,爱就是无条件的付出,直到把自己榨干为止。但这本书尖锐地指出,这种“不对等”的奉献模式,最终只会培养出一个被动接受者和一个心怀怨气的付出者,关系最终会因为“不公平感”而窒息。书中没有鼓吹极端自私,而是倡导建立一种“动态的价值交换系统”——这里的“价值”不一定是金钱或家务,更可能是情绪支持、精神激励、共同成长的愿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为这段关系输入的是可持续的能量,还是正在透支我自己的生命力?这种商业逻辑般的清晰度,用在情感世界里,反而带来了一种令人安心的现实感和可操作性。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情感书籍是教你如何“讨好”对方,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吸引力的人,从而让关系自然而然地健康发展。它对“个人边界的维护”的探讨尤其精彩。我以前总认为,亲密关系就是要模糊彼此的界限,融为一体。但书里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解释了清晰的边界非但不是疏远的标志,反而是高质量亲密关系的“保护膜”。它教你如何坚定地说“不”,不是带着敌意地推开对方,而是以一种尊重自己的方式,明确告知对方你的需求和底线。这种“松弛有度”的相处艺术,让我意识到,一段真正的长期关系,不是两个人把自己拧在一起,而是两个独立而完整的圆,在互相欣赏对方的圆心距,同时又各自保持着自己的运转轨道。这种高阶的“自我赋权”在两性关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让我在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不再是关系中一个被动的“等待被拯救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关系建筑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