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字大诠

别字大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民生 著
图书标签:
  • 别字
  • 字源
  • 汉字
  • 语言学
  • 文字学
  • 考证
  • 古籍
  • 训诂
  • 辨析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7585
商品编码:2967638860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别字大诠

定价:68.00元

作者:杨民生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53475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教师心血的结晶,也是探索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效率的有益尝试。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和大学文科声生学汉字的工具书。实在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生拥有,也是广大传媒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 --语言学家李行健

内容提要


解释词条1513条,正字为什么正,别字为什么别。一网打尽错别字,为使用添功力,为试加分数。从汉字神奇的因形定义、造字规律出发,以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一脉相承的角度解说2500多个常用汉字。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厘清字的内涵,追本溯源,逐一辨析其读音与词义,揭示出其易误易混的原因,让人从理性到感性来进一步认识汉字。学习《别字大诠》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有利于不写别字,阅读文言文,少试时的失误,提高语文成绩。学习《别字大诠》能了解大量灿烂的古文化信息,知道古代占卜、祭祀、命官、遣将、战争、狩猎、礼仪、建筑、农桑、天象、历史、宗法、制度、饮食、衣饰等方面的知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民生,1937年11月,安徽寿县正阳关人,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毕业于蚌埠二中,1961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今安师大)中文系。一直从事中等教育工作,并在大学兼课,1998年退休后教高复读班,从教五十年。几十年来坚持大社会观施教,强调可操作教学,注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省市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教学和科研获得多个奖项。是全国语文教研会课堂教研中心4至8届理事、研究员,安徽语言学会会员、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后,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钻研文字学,写出《别字大诠》一书。1982年出版《语基》(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人合作)、2017年出版《别字大诠》(中国青年出版社)、另有《今古汉语自学一次通》待出等。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辰低语:宇宙起源与文明演化》的图书简介。 《星辰低语:宇宙起源与文明演化》 探索我们所处的宏大叙事,理解从奇点到智慧的漫长旅程。 人类对头顶星空的凝视,从未停止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终极叩问。《星辰低语:宇宙起源与文明演化》并非一部冰冷的物理教材,而是一部融合了前沿天体物理学、深空探测最新发现与社会演化哲学思辨的宏伟叙事诗。本书旨在为求知者描绘一幅从太初之光到未来可能性的全景图,引导读者沉浸于宇宙尺度的时间洪流之中。 第一部分:混沌初开——宇宙的诞生与基本定律的铸就 (The Genesis: From Singularity to Structure) 本书伊始,我们将穿越回时间与空间尚未定义的“无中生有”的瞬间——大爆炸。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上,而是深入探讨暴胀理论如何解决了视界和平坦性问题,以及早期宇宙中夸克、轻子如何组装成物质的基本砖块。 章节亮点包括: 奇点的阴影与光芒: 详述普朗克时期和暴胀时代的物理学缺失与前沿探索,包括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对“最初一秒”的猜想。 核合成的熔炉: 细致解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意义,以及氦、锂等轻元素如何在宇宙冷却过程中精确地被“锻造”出来。这不仅是物理过程,更是宇宙“色彩”的首次奠定。 黑暗物质的隐形之手: 探讨引力如何塑造了早期的结构,聚焦于我们尚未直接观测到的暗物质。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的分析,揭示其在宇宙网(Cosmic Web)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暗能量的加速之谜: 深入剖析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及其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深远影响。本书将详细介绍宇宙学常数与第五种基本力(Quintessence)的争议。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与死——元素的炼金术与宜居星球的摇篮 (Stellar Alchemy and the Cradle of Life) 宇宙的宏伟结构,建立在恒星的生灭循环之上。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恒星生命周期的壮丽与残酷,这是生命所需所有重元素的真正来源。 关键主题阐述: 星云的坍缩与点燃: 描述分子云内部的引力不稳定性如何触发恒星的诞生,以及主序星的氢聚变如何稳定地维持了数十亿年的光和热。 超新星的辉煌谢幕: 重点分析Ia型和II型超新星的爆发机制。这是自然界中最剧烈的化学反应,铁以上的元素——从金到铀——正是通过这种极端的高能环境被瞬间创造并播撒到星际介质中。 行星系统的形成动力学: 摒弃传统的“灰尘盘简单聚集”模型,本书采纳更复杂的“迁移、吸积与共振”模型,解释系外行星从“热木星”到“超级地球”的多样性形成路径。 宜居带的动态定义: 不仅限于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本书将探讨“银河宜居带”的概念,即恒星的金属丰度、伽马射线暴的频率以及潮汐锁定效应等多个维度对生命萌芽的综合影响。 第三部分:生命的跃迁——从化学到意识的演化阶梯 (The Leap of Life: From Chemistry to Consciousness) 当合适的元素汇聚在合适的星球上,真正的奇迹——生命——开始出现。这一部分将跨越传统科学的边界,探讨生命起源的复杂性以及演化选择的强大力量。 内容深度剖析: 生命起源的“前夕”: 细致回顾地球早期环境(如深海热泉、粘土表面),探讨RNA世界假说、化学自催化循环等主流理论,分析生命分子如何实现自我复制与新陈代谢的首次耦合。 寒武纪大爆发的生态革命: 探讨生物体形态和复杂性在短时间内爆炸性增长的驱动力——氧气水平的上升、基因调控网络的复杂化,以及捕食压力的出现。 智能的涌现: 考察从灵长类工具使用到人类语言、抽象思维的演化路径。我们将审视认知科学和古人类学证据,理解大脑皮层的扩张如何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的偶然。 认知偏差的进化根源: 探讨人类固有的思维陷阱(如确认偏误、部落主义)如何是远古生存策略的遗留,以及这些内在机制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对宇宙的理解。 第四部分:文明的远征——星际视野下的社会学与未来展望 (The Civilizational Frontier: Society Under Starlight) 宇宙演化与生命演化汇合于文明的兴起。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地球,以宇宙尺度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潜力和未来方向。 面向未来的思考: 费米悖论的现代解读: 梳理从“大过滤器”理论到“稀有地球”假说的各种解释。重点讨论了“技术性自毁”和“信号误读”在当前全球局势下的现实意义。 星际尺度下的文明形态: 探讨卡尔达舍夫等级(Kardashev Scale)的局限性,并提出新的维度来衡量文明的成熟度,例如对信息处理能力、熵的有效管理以及跨代际责任的承担能力。 人类的“长远未来”规划: 分析地球资源约束、气候变化对文明持续性的挑战。讨论人类走向多行星物种(如火星定居点、太空殖民)的工程学、伦理学和社会组织学难题。 超越碳基: 构想后生物学时代的形态——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融合(奇点理论),以及信息生命体(Data Life)在宇宙中传播的可能性。我们探讨的不是科幻,而是基于现有物理学和信息论推导出的潜在未来。 《星辰低语》旨在提供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视角,让读者得以在宏大的时空中定位自我。它要求我们以谦卑之心面对宇宙的浩瀚,同时以无限的想象力去拥抱我们尚未触及的未来。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为什么”而非“是什么”更感兴趣的探索者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极其“克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许多关于文字规范的书籍往往倾向于用花哨的图表、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试图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塞进读者的脑子里。然而,这部作品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径:它选择了最朴素、最冷静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不急不躁地陈述事实。这种克制感体现在它对冗余描述的彻底剔除上,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直指核心,不带一丝多余的情感色彩或夸张的修饰。我翻到其中关于某个常用偏旁部首演变的部分,其逻辑链条的构建之清晰,简直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难题,环环相扣,无懈可击。这种对简洁和精确的极致追求,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捕捉其中蕴含的微小差别,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主动的思考过程,而非被动的接收。

评分

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查阅和回归。我试着进行了一次“盲查”测试,即随机抽取一个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词语,去看它是如何界定的。结果显示,即便是那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用法,它也能提供出更为精细的语境区分。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让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纠错本”,更像是一部关于语言使用习惯的“行为分析报告”。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人性化,无论是按笔画、按拼音还是按词义归类,都能迅速定位,极大地降低了检索的门槛,这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优点。总而言之,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立体而有机的,让人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还能看到整个汉字知识图谱的宏大布局,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和对规范用词的整体理解深度。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让我感到特别受用,那就是它在处理那些历史悠久、流传过程中版本差异极大的词条时的平衡感。很多类似的著作,在面对争议时,要么采取一家之言,要么就是罗列一堆互不相干的观点,让读者无所适从。但这部作品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似乎扮演了一个公正的仲裁者,清晰地勾勒出主要的观点流派,并适当地指出其成立的时代背景和论据的强弱。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们在斟酌每一个措辞时,是如何在不同的学术权威之间寻找那个最稳妥、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表述。这种对待“异见”的尊重和审慎态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规范,更是一种对待知识的谦卑和探究真理的严谨路径,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助益。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去接触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档案。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尝试去寻找一些特定领域的表达习惯,看看它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时,是如何给出一个清晰的界限和溯源的。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考据态度,从那些细小的注释和引用的文献来源中就可见一斑。这绝不是那种信手拈来、拼凑而成的资料汇编,而是背后有着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知识体系在支撑。我注意到,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动态的语言视图,不仅仅停留在“对”与“错”的二元对立上,更着重于解释“为什么会错”以及“在特定语境下如何理解这种‘错’”。这种深度挖掘的倾向,对于任何一个对语言的演变脉络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它鼓励读者跳出机械记忆的怪圈,去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流动和历史沉淀。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拉回到那个需要认真对待文字的年代。初翻开时,那种纸张特有的微涩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混合在一起,简直是阅读体验的绝佳开端。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考究,比如扉页上那几行精美的引言,选词精准,韵味悠长,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探索欲的基调。虽然我还没能深入到内容的核心部分,但仅仅是目录和章节划分的逻辑性,就足以看出编者在梳理庞杂资料时所下的苦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餐式阅读的工具书,而是更像一件需要慢慢品味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花时间去研究它的排版、字体的选择,甚至于侧边留白的宽度,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目的是为了最大化读者的专注度。这种对“形”的重视,让人对“神”——也就是内容本身——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相信里面定会有经过千锤百炼的真知灼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