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海洋地學科普叢書:海底景觀之奇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丁東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2781200
字數:
頁碼:1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海洋,深邃而廣袤,覆蓋瞭地球71%的地錶麵積。經曆億萬年滄海桑田的海陸巨變,它纔呈現齣今天的麵貌。
深逾萬米的馬裏亞納海溝,景色壯美的火山小島,是海底闆塊運動的見證;幾百攝氏度高溫的“熱泉”周圍,竟然存活著生物群落!遼闊的大海,魅力無邊,海底蘊藏的無盡“寶藏”,更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
海洋,被公認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空間”。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依然顯得熟悉而又陌生。麵對這片綺麗的藍色傢園,我們需要瞭解得更多……
海洋麵積約為3.62億平方韆米,約占地球錶麵積的71%。神秘莫測的大洋,深邃無比的海底深溝,循環不息的洋流,無不凸顯自然的神奇魅力。《海洋地學科普叢書:海底景觀之奇》簡要地介紹瞭近現代人類遠洋探險和海洋科考活動,全麵講述瞭世界主要大洋的地質構造、形成演化曆史以及神奇變幻的海底景觀。
章 從江河駛嚮海洋
祭海是對海洋的崇拜
近代的遠航探險
現代的環球科學考察
中國的海洋普查和遠洋深海科學考察
第二章 變幻莫測的海底地形
海底和陸地的差異
海和洋的區彆
海洋中的“魔鬼三角區”
南海--世界第三大陸緣海
第三章 世界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不太平
洋中脊偏移的大洋
太平洋的地形地貌
古老的海洋年輕的洋底
深淵極點馬裏亞納海溝
第四章 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
名稱的由來及形成
S形的大洋中脊
大西洋的地形地貌
大西洋的演化
第五章 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名稱的由來及形成
“入”字形的大洋中脊
復雜的海底地貌
印度洋的成因
第六章 北冰洋
正對大熊星座的洋
北冰洋的地形地貌
自然地理特點
北極科學考察熱
第七章 南大洋
新的區域地理概念
地形地貌特點
中國的南極科學考察
……
第八章 風景秀麗的海岸帶和河口三角洲
第九章 種類多樣的海底景觀
第十章 難以抵禦的海底自然災害
第十一章 海洋沉積物和礦物
第十二章 暗無天日的深海環境
第十三章 海洋工程技術與未來海底世界
第十四章 探測海底的科學技術
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韆米。大陸坡陡峻之處坡度100~30。,一般坡度較小。在印度河、恒河入海口外的海域,有麵積寬廣的水下衝積扇,被水下峽榖所切割。
島弧帶從緬甸至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韆米,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島弧的外緣--爪哇海溝為印度洋深的水域,深點7450米。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北支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支為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相連;東南支為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韆米,相對高度830~3050米,海嶺的中脊為裂榖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韆米,裂榖很少。印度洋中央的海嶺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例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韆米。印度洋東部海域的東印度洋海嶺,南北直綫延伸約1990韆米,為印度洋中長直的海嶺。海嶺之間為一係列海盆: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重要的是剋羅澤海盆。
印度洋海域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礦産資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是世界大的海洋石油産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産量的1/3。産油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20世紀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産量大幅度上升,石油的儲量和産量都占世界首位。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印度洋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
……
我對於《海底景觀之奇》這本書的期望,更多的是一種對知識的“梳理”和“升華”。我曾經接觸過一些關於海洋地質的零散信息,但總是感覺不成體係,缺乏深度。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其主題——海底景觀,這讓我覺得它能夠係統地、有條理地介紹海底的各種地貌特徵,並深入剖析其成因。我希望它能夠從宏觀角度齣發,比如闆塊構造理論如何解釋海底山脈、海溝的形成,然後逐步深入到微觀層麵,分析不同地貌的細微差彆和形成機製。我期待書中能夠解釋清楚,為什麼海底會有如此多樣的地形,比如高原、平原、峽榖等等,以及這些地形是如何與海洋生物的分布、生態係統的形成相互關聯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次知識體係的構建,希望能幫助我建立起對海洋地學科普的清晰認知,並從中發現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領域。
評分第一次接觸《海底景觀之奇》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好奇。平時我對海洋的瞭解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知道有魚、有珊瑚,但對於那深邃的藍色世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卻知之甚少。偶然間看到瞭這本書的封麵,那精美的插圖和引人入勝的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方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去“看”,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帶領我們潛入海底,去親眼“目睹”那些令人驚嘆的景觀。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豐富的圖片,為我們揭開海底山脈、海溝、火山、峽榖等各種地貌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與海洋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深海生物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疑問,也希望能看到那些我們從未想象過的奇特生物的身影。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那片神秘而壯麗的藍色疆域。
評分拿到《海底景觀之奇》這本書,我期待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夠通過精美的圖片、逼真的插畫,甚至一些3D模擬的示意圖,將海底的景觀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希望它能夠超越枯燥的科學術語,用最直觀的方式嚮我展示海底世界的壯麗與多樣。比如,我特彆想瞭解那些形態各異的海底火山,它們是怎樣噴發的?噴發齣來的岩漿會形成怎樣的奇特地貌?還有那些深邃的海溝,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那裏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關於海底地形和地質構造的所有疑問,並且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呈現。我希望它能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深海之中,親眼目睹那些令人驚嘆的地質奇觀,感受到海洋地質學的魅力。這本書對我而言,是通往海底世界的一張“虛擬船票”,我希望能在這場旅程中收獲滿滿的知識和震撼。
評分當我看到《海底景觀之奇》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送給喜歡探險和未知的朋友的絕佳禮物。雖然我本人對地質學沒有深入研究,但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總是充滿敬畏。海底世界,尤其是那些鮮為人知、鮮有觸及的景觀,對我而言充滿瞭神秘的吸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故事化”的方式來講述海底景觀的形成,不僅僅是陳述科學事實,更能融入一些引人入勝的探險故事,或許是科學傢們在探索這些景觀時遇到的挑戰與驚喜。我希望看到書中能詳細介紹那些令人驚嘆的海底地貌,比如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裏亞納海溝,它的形成原因是什麼?海麵上風平浪靜,但在那裏卻孕育著怎樣的極端環境?還有那些海底的山脈、高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對海洋的環流和氣候又有什麼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的探索欲,讓他們對我們腳下這片廣闊的海洋産生更深的興趣和好奇心,甚至激發他們去學習更多關於海洋的知識。
評分對於《海底景觀之奇》這本書,我抱有的期望是它能以一種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來闡述海洋地質學。我曾閱讀過一些關於海洋的書籍,但總感覺它們要麼過於專業,要麼過於淺顯,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本書的書名“海底景觀之奇”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暗示著這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奇特、獨特、甚至超乎想象的海底地貌。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細膩的文字,將那些抽象的地質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們仿佛置身於海底,親身感受地殼運動的偉力,以及億萬年地質變遷留下的痕跡。比如,我很好奇海底火山噴發時是怎樣的景象?深海的熱液噴口又為何能孕育齣如此多樣的生命?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盤鏇已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否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和欣賞的“美景”,能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又享受到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我希望它能超越簡單的知識普及,達到一種藝術性的錶達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