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海洋地学科普丛书:海底景观之奇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丁东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2781200
字数:
页码:1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海洋,深邃而广袤,覆盖了地球71%的地表面积。经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海陆巨变,它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
深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景色壮美的火山小岛,是海底板块运动的见证;几百摄氏度高温的“热泉”周围,竟然存活着生物群落!辽阔的大海,魅力无边,海底蕴藏的无尽“宝藏”,更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开发……
海洋,被公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依然显得熟悉而又陌生。面对这片绮丽的蓝色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
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神秘莫测的大洋,深邃无比的海底深沟,循环不息的洋流,无不凸显自然的神奇魅力。《海洋地学科普丛书:海底景观之奇》简要地介绍了近现代人类远洋探险和海洋科考活动,全面讲述了世界主要大洋的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历史以及神奇变幻的海底景观。
章 从江河驶向海洋
祭海是对海洋的崇拜
近代的远航探险
现代的环球科学考察
中国的海洋普查和远洋深海科学考察
第二章 变幻莫测的海底地形
海底和陆地的差异
海和洋的区别
海洋中的“魔鬼三角区”
南海--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第三章 世界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不太平
洋中脊偏移的大洋
太平洋的地形地貌
古老的海洋年轻的洋底
深渊极点马里亚纳海沟
第四章 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
名称的由来及形成
S形的大洋中脊
大西洋的地形地貌
大西洋的演化
第五章 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名称的由来及形成
“入”字形的大洋中脊
复杂的海底地貌
印度洋的成因
第六章 北冰洋
正对大熊星座的洋
北冰洋的地形地貌
自然地理特点
北极科学考察热
第七章 南大洋
新的区域地理概念
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
……
第八章 风景秀丽的海岸带和河口三角洲
第九章 种类多样的海底景观
第十章 难以抵御的海底自然灾害
第十一章 海洋沉积物和矿物
第十二章 暗无天日的深海环境
第十三章 海洋工程技术与未来海底世界
第十四章 探测海底的科学技术
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千米。大陆坡陡峻之处坡度100~30。,一般坡度较小。在印度河、恒河入海口外的海域,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岛弧带从缅甸至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千米,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岛弧的外缘--爪哇海沟为印度洋深的水域,深点7450米。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北支为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支为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相连;东南支为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千米,相对高度830~3050米,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千米,裂谷很少。印度洋中央的海岭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例如欧文断裂带,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马利海盆,海底岩层位移达320千米。印度洋东部海域的东印度洋海岭,南北直线延伸约1990千米,为印度洋中长直的海岭。海岭之间为一系列海盆: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
印度洋海域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是世界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上石油总产量的1/3。产油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20世纪60年代以后,波斯湾油气产量大幅度上升,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都发现有石油和天然气。印度洋的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储量较大的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
……
我对于《海底景观之奇》这本书的期望,更多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梳理”和“升华”。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海洋地质的零散信息,但总是感觉不成体系,缺乏深度。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主题——海底景观,这让我觉得它能够系统地、有条理地介绍海底的各种地貌特征,并深入剖析其成因。我希望它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海底山脉、海沟的形成,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层面,分析不同地貌的细微差别和形成机制。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海底会有如此多样的地形,比如高原、平原、峡谷等等,以及这些地形是如何与海洋生物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成相互关联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知识体系的构建,希望能帮助我建立起对海洋地学科普的清晰认知,并从中发现更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评分第一次接触《海底景观之奇》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平时我对海洋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知道有鱼、有珊瑚,但对于那深邃的蓝色世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却知之甚少。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那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看”,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带领我们潜入海底,去亲眼“目睹”那些令人惊叹的景观。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丰富的图片,为我们揭开海底山脉、海沟、火山、峡谷等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与海洋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深海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疑问,也希望能看到那些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奇特生物的身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片神秘而壮丽的蓝色疆域。
评分当我看到《海底景观之奇》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送给喜欢探险和未知的朋友的绝佳礼物。虽然我本人对地质学没有深入研究,但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充满敬畏。海底世界,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鲜有触及的景观,对我而言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故事化”的方式来讲述海底景观的形成,不仅仅是陈述科学事实,更能融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或许是科学家们在探索这些景观时遇到的挑战与惊喜。我希望看到书中能详细介绍那些令人惊叹的海底地貌,比如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海面上风平浪静,但在那里却孕育着怎样的极端环境?还有那些海底的山脉、高原,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海洋的环流和气候又有什么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让他们对我们脚下这片广阔的海洋产生更深的兴趣和好奇心,甚至激发他们去学习更多关于海洋的知识。
评分对于《海底景观之奇》这本书,我抱有的期望是它能以一种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来阐述海洋地质学。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海洋的书籍,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的书名“海底景观之奇”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暗示着这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奇特、独特、甚至超乎想象的海底地貌。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文字,将那些抽象的地质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亲身感受地壳运动的伟力,以及亿万年地质变迁留下的痕迹。比如,我很好奇海底火山喷发时是怎样的景象?深海的热液喷口又为何能孕育出如此多样的生命?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已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的“美景”,能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享受到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知识普及,达到一种艺术性的表达高度。
评分拿到《海底景观之奇》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精美的图片、逼真的插画,甚至一些3D模拟的示意图,将海底的景观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它能够超越枯燥的科学术语,用最直观的方式向我展示海底世界的壮丽与多样。比如,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形态各异的海底火山,它们是怎样喷发的?喷发出来的岩浆会形成怎样的奇特地貌?还有那些深邃的海沟,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那里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海底地形和地质构造的所有疑问,并且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我希望它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深海之中,亲眼目睹那些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感受到海洋地质学的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是通往海底世界的一张“虚拟船票”,我希望能在这场旅程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