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 9787504669490

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 97875046694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可再生能源
  • 低碳社会
  • 中国科技
  • 社会发展
  • 2049愿景
  • 能源转型
  • 可持续发展
  • 科技创新
  • 未来社会
  • 环境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9490
商品编码:2967648222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

定价:98.00元

售价:71.5元,便宜26.5元,折扣72

作者: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46694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科技专家的智慧——历时3年完成的对新中国建国100周年时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美好预见,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低碳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对关心绿色低碳社会发展的人们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未来发展愿景入手,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社会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源动力,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对策措施。本书既是对新中国成立100周时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的愿景描述,也是对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本书是公众了解低碳社会与可再生能源知识和关系的一本好书,适合能源行业、低碳经济研究者、工作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中国太阳能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术团体。它主要开展民间和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愿和要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加国家可再生能源科学政策、法规制定和科学决策工作;表彰奖励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人才;开展学术及产业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咨询服务、技术服务、资格评审等任务;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文摘











序言



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序言 2049年,中国将迎来建国百年华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预示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本书《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ISBN: 9787504669490)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而是以当下中国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方面的深厚积累为根基,勾勒出一幅清晰、可行且令人振奋的2049年愿景。我们聚焦于“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两大核心主题,深入探讨它们如何交织、融合,共同塑造中国未来的科技版图与社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章:变革的基石——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布局 步入2049年,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跑者,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三十余年战略性规划与不懈投入的必然结果。本章将详细阐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战略演进,从早期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直至最终实现能源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太阳能的全面渗透: 届时,太阳能将不再仅仅是屋顶上的点缀,而是渗透到城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看到,在广袤的戈壁荒漠上,数以亿计的太阳能电池板汇聚成壮观的“能源之海”,为全国提供清洁电力。城市建筑将普遍采用智能化光伏一体化系统,将建筑立面、屋顶甚至玻璃幕墙转化为发电单元。家庭光伏发电系统已成为常态,居民不仅是能源的消费者,更是积极的生产者,参与到“分布式能源网络”的建设中。智能电网技术的高效运行,使得太阳能的波动性得到有效管理,峰谷用电的削峰填谷能力大幅提升。 风能的巨擘风采: 中国已成为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49年,矗立在渤海、南海的巨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内陆地区,特别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力发电场规模化发展,并与储能技术深度融合,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输出。风力发电技术在效率、可靠性和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新型柔性叶片、低风速发电机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发电成本。 水能与地热能的潜力释放: 在可再生能源的拼图中,水能的贡献依然不可忽视,其利用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抽水蓄能技术的发展,为电网提供了强大的调峰和储能能力。同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已从区域性应用迈向全国性推广,特别是在供暖、制冷以及工业用热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成为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生物质能与氢能的协同发展: 农业废弃物、林业残渣等生物质能的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已成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并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等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已成为重要的二次能源载体,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成为构建零碳化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氢燃料电池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为重型卡车、船舶乃至部分航空器提供清洁动力。 储能技术的突破与普及: 电池技术的飞跃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的关键。2049年,除了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也已成熟并实现商业化,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储能需求。大规模的储能电站与分布式储能系统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储能网络,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章:低碳社会的深度构建——科技赋能下的生活转型 2049年的中国,低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共识,更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深刻变革。本章将聚焦科技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绿色交通的全面革新: 城市交通已实现“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重升级。绝大多数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已实现纯电动化,充电基础设施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甚至实现无线充电。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发达,轨道交通、智能公交网络高效协同,有效缓解了城市拥堵。共享出行、自动驾驶技术已高度成熟,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低碳的出行选择。航空领域,绿色航空燃料和电动飞机的应用开始成为现实,长途旅行的碳排放大幅降低。 智慧能源与绿色建筑: 智能电网与智能家居系统深度融合,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天气、用户习惯和电网负荷,自动调节供暖、制冷和照明,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新建建筑普遍采用绿色建筑标准,集成高性能保温材料、自然采光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屋顶绿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也已全面铺开,老旧建筑焕发新生,实现高效、低碳的能源利用。 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 物质的循环利用已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模式。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融入“易拆解、易回收”的理念。先进的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已成熟应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被高效转化为再生资源,实现“零废弃”的目标。生物降解材料和可再生材料在包装、纺织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数字技术驱动的绿色生产: 工业4.0与工业5.0的融合,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精益化和低碳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流程优化,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工业领域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成熟并得到规模化应用,有效降低了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运营的标配,企业积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可持续农业与食品体系: 农业生产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技术广泛应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对土壤、作物、水源的精确监测和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垂直农场、都市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兴起,缩短了食品的供应链,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消费者对可持续食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大幅提升。 公众意识与行为的转变: 2049年的中国社会,绿色低碳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行为准则。公众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各项活动中。政府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如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选择公共交通、节约用水用电等。 第三章: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引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将继续以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为核心驱动力,不断突破前沿,引领全球。本章将展望未来重要的科技创新方向。 下一代能源技术: 除了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深度优化,我们将看到聚变能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望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将更加注重安全、高效、低成本和环境友好。 碳中和与负排放技术: 除了CCUS技术,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将实现规模化应用,直接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生物炭、海洋碳汇等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得到重视。 人工智能与能源互联网: 人工智能将在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预测分析、故障诊断等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构建高度智能化的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的供需精准匹配和高效分配。 新材料与新能源器件: 新型光伏材料、高效催化剂、储能材料等将不断涌现,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低碳技术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气候适应与韧性城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发展气候适应技术,构建韧性城市,提升社会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能力,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科技支撑: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在教育、培训和公众参与方面发挥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低碳生活。 结语 《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所描绘的图景,是基于中国坚实的科技基础、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更是当下每一个选择和行动所汇聚成的强大合力。通过拥抱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社会,中国不仅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套由科技驱动、以人为本的愿景,将引领中国走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吸引人,以一种冷峻而又充满希望的色调,勾勒出未来都市的轮廓,远方闪耀着希望之光,仿佛预示着一个充满科技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明天。书名“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让人不禁好奇在不远的将来,科技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形态,又会带来怎样的变革。而副标题“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则进一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主题,这无疑是当下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关键的议题之一。作为一名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所传达出的宏大叙事和前瞻性所深深吸引。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在2049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能达到何种高度,是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低碳产业生态,并且这种转变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就业结构乃至文化观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读物,更是一次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一次关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绿色、更美好的社会的美好畅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2049。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它交织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思考。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在2049年,中国可能已经实现高度发达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低碳社会的宏伟蓝图。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技术细节的描绘,例如,新能源的普及是否已经达到了家庭用电的百分之百?智能电网是如何实现如此高效的能源调配?而在社会层面,低碳生活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人们的出行方式、饮食结构、消费观念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中国在推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技术瓶颈、政策执行、公众接受度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同时,我也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这些愿景更加可信和落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对当下努力方向的指引,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塑造着2049年的中国。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所触及的时代命题。204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被置于“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的框架下,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而“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作为核心内容,更是抓住了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旋律。我猜测,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科技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深入剖析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当可再生能源成为主流,经济结构会发生怎样的调整?哪些产业会兴起,哪些又会衰落?人们的就业技能又需要如何升级?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科技驱动的社会变革中,如何确保社会公平,如何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如何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这无疑是这本书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社会福祉的深刻见解,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社会提供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回应了我长期以来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关注和思考。2049年,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年份,被赋予了“科技与社会愿景”的重任,而“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的副标题,则精准地指出了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路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在挑战。例如,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领域的现有技术和未来发展潜力如何?国家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会出台哪些突破性的政策?而在低碳社会的构建上,除了能源的清洁化,是否还会涉及工业生产的绿色化、城市规划的智能化、交通系统的电动化,以及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广?我更关心的是,这些宏大的愿景是如何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想象着,未来的中国家庭,是否会拥有自己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出行是否完全依赖于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甚至我们的消费习惯,是否也会因为对环境的责任感而发生深刻的改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中国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预演。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题时,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种既熟悉又充满期待的画面。2049年的中国,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社会运行高效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而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则是支撑这一愿景的两大基石。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而在低碳社会的建设层面,是否会涉及新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建筑标准、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以及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以及文化认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会创造出全新的职业领域,还是会引发社会价值的重塑?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更是对一个崭新时代社会形态的一次大胆设想,一次关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