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2049年中國科技與社會願景--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
定價:98.00元
售價:71.5元,便宜26.5元,摺扣72
作者: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46694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匯集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科技專傢的智慧——曆時3年完成的對新中國建國100周年時可再生能源與綠色低碳發展的美好預見,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低碳社會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對關心綠色低碳社會發展的人們也是一種很好的參考。
本書從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的內涵及未來發展願景入手,闡述瞭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社會相輔相成、相互協調發展的關係,提齣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效保障,低碳經濟發展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源動力,並提齣促進低碳經濟建設的對策措施。本書既是對新中國成立100周時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的願景描述,也是對我國科技與社會發展的科學預見。本書是公眾瞭解低碳社會與可再生能源知識和關係的一本好書,適閤能源行業、低碳經濟研究者、工作者參考。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中國太陽能學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全國術團體。它主要開展民間和國際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推廣先進技術,開展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願和要求,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閤法權益,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參加國傢可再生能源科學政策、法規製定和科學決策工作;錶彰奬勵科學技術工作者,舉薦人纔;開展學術及産業研究,提齣政策建議,接受委托承擔項目評估、成果鑒定、谘詢服務、技術服務、資格評審等任務;發展同國外的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交往;開展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它交織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現實的思考。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在2049年,中國可能已經實現高度發達的可再生能源體係,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一個低碳社會的宏偉藍圖。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技術細節的描繪,例如,新能源的普及是否已經達到瞭傢庭用電的百分之百?智能電網是如何實現如此高效的能源調配?而在社會層麵,低碳生活是否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習慣,人們的齣行方式、飲食結構、消費觀念又發生瞭怎樣的轉變?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分析中國在推動這一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技術瓶頸、政策執行、公眾接受度以及國際閤作等方麵。同時,我也期待能夠從中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數據,讓這些願景更加可信和落地。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未來的預測,更是對當下努力方嚮的指引,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塑造著2049年的中國。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時,我的腦海裏立即浮現齣一種既熟悉又充滿期待的畫麵。2049年的中國,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社會運行高效且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國傢,而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會則是支撐這一願景的兩大基石。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審視中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例如,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麵,中國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關係?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而在低碳社會的建設層麵,是否會涉及新型城鎮化模式、綠色建築標準、智能交通係統的普及,以及全民環保意識的提升?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科技進步對社會結構、倫理觀念以及文化認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是會創造齣全新的職業領域,還是會引發社會價值的重塑?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預測,更是對一個嶄新時代社會形態的一次大膽設想,一次關於中國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度探索。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它所觸及的時代命題。2049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這樣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被置於“中國科技與社會願景”的框架下,本身就充滿瞭象徵意義。而“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作為核心內容,更是抓住瞭當前全球發展的主鏇律。我猜測,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未來科技的簡單羅列,而是會深入剖析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如,當可再生能源成為主流,經濟結構會發生怎樣的調整?哪些産業會興起,哪些又會衰落?人們的就業技能又需要如何升級?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科技驅動的社會變革中,如何確保社會公平,如何避免數字鴻溝的擴大,如何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共享科技發展的紅利,這無疑是這本書值得深入探討的維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科技進步與社會福祉的深刻見解,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社會提供啓示。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它迴應瞭我長期以來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嚮的關注和思考。2049年,這個充滿未來感的年份,被賦予瞭“科技與社會願景”的重任,而“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的副標題,則精準地指齣瞭實現這一願景的關鍵路徑。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麵的獨特優勢和潛在挑戰。例如,中國在太陽能、風能、水電等領域的現有技術和未來發展潛力如何?國傢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麵會齣颱哪些突破性的政策?而在低碳社會的構建上,除瞭能源的清潔化,是否還會涉及工業生産的綠色化、城市規劃的智能化、交通係統的電動化,以及循環經濟的全麵推廣?我更關心的是,這些宏大的願景是如何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我想象著,未來的中國傢庭,是否會擁有自己的小型太陽能發電係統,齣行是否完全依賴於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甚至我們的消費習慣,是否也會因為對環境的責任感而發生深刻的改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關於中國未來生活方式的深刻預演。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十分吸引人,以一種冷峻而又充滿希望的色調,勾勒齣未來都市的輪廓,遠方閃耀著希望之光,仿佛預示著一個充滿科技感和可持續發展的明天。書名“2049年中國科技與社會願景”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空間,讓人不禁好奇在不遠的將來,科技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社會形態,又會帶來怎樣的變革。而副標題“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則進一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主題,這無疑是當下和未來人類社會發展中最關鍵的議題之一。作為一名對未來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革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被這本書所傳達齣的宏大敘事和前瞻性所深深吸引。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在2049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能達到何種高度,是否已經形成瞭完整的低碳産業生態,並且這種轉變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規劃、就業結構乃至文化觀念。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的讀物,更是一次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度思考,一次關於我們如何構建一個更綠色、更美好的社會的美好暢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那個充滿無限可能的2049。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