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 9787509741252

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 97875097412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建宁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政治学
  • 意识形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北大
  • 学术期刊
  • 理论研究
  • 红色文化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1252
商品编码:296748126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郭建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9741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编著者郭建宁。北京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阵地,一直走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正是北京大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之汇集。本辑特别选取了黄枏森的《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孙正聿的《辩证法的实践基础》、秦宣的《马克思的民主观在中国》、孙熙国的《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关注和早期探索》等文章。


内容提要

《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编著者郭建宁。北京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阵地,一直走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正是北京大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之汇集。本辑特别选取了黄枏森的《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孙正聿的《辩证法的实践基础》、秦宣的《马克思的民主观在中国》、孙熙国的《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关注和早期探索》等文章。


目录

本栏专稿
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理论探讨
辩证法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的民主观在中国
学术争鸣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关注和早期探索——对学界三题的辨析
文本解析
经典理论体系化之经验
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
毛研究
民主革命时期毛的社会主义观
探索与选择:“四大”式民主概念的由来
特色理论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论中国模式若干基本问题——兼议若干疑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返本开新
邓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文化视点
政治精神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海外观察
赞比亚互联网论坛用户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评价
将电信业扩展至中国的发达地区:电话、互联网和数字鸿沟
学科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问题的若干分析与对策
青年论坛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背景、中心景观及未来蓝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新青年》与革命风暴: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时代回响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新青年》杂志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以其锐利的笔锋和前瞻的视野,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并直接催生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这本杂志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站在时代浪潮之巅,对旧有思想体系的有力挑战,对新思想、新文化的积极倡导,它不仅是学术的探索,更是关乎民族命运的呐喊。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彼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动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深层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持续侵略,使得救亡图存的呼声更加迫切。《新青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化人。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需求,决心通过思想启蒙来唤醒民众,为中国的未来探寻一条新的出路。 杂志的名称本身就充满了革新意味。“新”字,即是对旧有的、陈腐的、停滞不前的思想文化的否定,也是对未来、对进步、对活力的渴望。《青年》则直接指向了杂志的目标读者——那些充满活力、求知欲强、对国家民族未来抱有热情的年轻人。杂志的主张,核心在于“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陈独秀在创刊词《本志罪案》中,明确提出了“攻击旧道德,拥护新道德;攻击旧文学,拥护新文学;攻击旧政治,拥护新政治;攻击旧宗教,拥护新宗教;攻击旧伦理,拥护新伦理;攻击旧文学,拥护新文学”的口号。这标志着《新青年》将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社会赖以维系的封建礼教、旧式文化和落后思想,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民主的理念来改造社会。 “德先生”(民主)的提出,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强烈批判。杂志主张建立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权利,实现国民的平等。这在当时反对袁世凯复辟、呼唤共和的新形势下,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他们深刻认识到,没有民主,中国的社会变革将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赛先生”(科学)的倡导,则是对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的深刻反思。杂志认为,迷信、愚昧、落后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阻碍,只有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新青年》积极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鼓励人们用理性、用事实说话,破除迷信,追求真理。 在文学领域,《新青年》同样掀起了巨大的革命。它大力倡导“文学革命”,反对陈旧僵化的文言文,提倡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白话诗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白话文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新思想、新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底层,为启蒙运动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青年》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思想的阵地,一个革命的摇篮。它吸引了众多有志青年投身到思想解放的洪流之中,其中包括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他们从《新青年》上汲取了宝贵的思想养分,并在阅读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杂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其值得关注。在早期,《新青年》虽然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但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新青年》的视野逐渐转向了更深层的社会改造理论。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开始在杂志上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其在中国适用的可能性。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成功》,热情赞颂了俄国十月革命,并认为这是“世界的新潮流”。这些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并对其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新青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成功地将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引入中国,而且为中国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它所倡导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革新意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杂志所代表的,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一种勇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一种对未来社会美好蓝图的坚定信念。 然而,《新青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宣传新思想的过程中,它也遭受了来自旧势力的攻击和压制。但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得《新青年》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所点燃的革命火种,最终汇聚成燎原之火,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时至今日,回顾《新青年》的历程,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股澎湃的思想力量。它提醒我们,思想的启蒙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昭示我们,科学与民主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它见证了,先进的思想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出改变世界的伟大革命。这本杂志,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至今仍是我们在前行道路上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预见,这本书背后凝聚了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一批杰出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关键。因此,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不同学者、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探讨,形成一种有益的学术对话。它是否能够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重要分支?它是否能够展现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覆盖从经典文献解读到现实问题分析的各个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能够为关心社会发展的读者提供深刻的洞见。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思想史和政治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分量。而“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样的书名,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学术价值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和易懂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呈现给读者。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貌?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固化或曲解的理论?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应对之策。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社信息(978750974125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也让我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国内重要的学术出版机构,其出版的书籍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严谨的出版流程。这让我对“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研究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论证、丰富的史料支撑,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否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历史必然性?它是否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上?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理论前沿的读者,我对“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深刻的洞见。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当代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它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它是否能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回应时代挑战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出版信息,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体系,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富有创新性的阐释。它是否能够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构想?它是否能够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揭示出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复,更能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能够帮助读者形成更加成熟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观。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一方面,我承认其在分析社会结构、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方面的深刻洞见;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理论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因此,当看到“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这样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时,我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它是否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公平、发展模式等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鲜活的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兼顾学术深度和可读性,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评分

总而言之,当看到“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辑)”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代表着一种学术的传承和对真理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及富有洞察力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并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宝贵的思想财富。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激发共鸣、并最终能够指导实践的著作,为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评分

在阅读之前,我首先被“第2辑”这个字眼所吸引。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孤立的研究成果,而是在一个持续的学术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这种连续性和系统性,往往能保证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累积。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所形成的更成熟、更深刻的学术观点。它是否能够在前一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或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并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评分

首先,我要为这本书感到由衷的欣慰。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能够有一本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出版,并且以“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名,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学术界的严谨与传承,更彰显了新一代学者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道路上的不懈努力。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又苦于市面上充斥着碎片化、浅层化解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曙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置于当代中国乃至全球的复杂语境下进行审视,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思考。毕竟,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为我们提供更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书名来看,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可能包含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独特理解和实践探索,这尤其令人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学术界在坚守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解读和应用,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非常好奇“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标签背后,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学术能量和学术追求。是延续了经典的严谨分析,还是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比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等,并结合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进行富有启发性的解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应对当前社会矛盾和挑战方面的现实意义,例如贫富差距、环境危机、科技伦理等问题。只有当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跳出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