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次贷危机
定价:32.00元
作者:辛乔利,孙兆东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17848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究竟何谓次贷?何谓次债?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金融工具引爆了全球震荡?谁在这场灾难中受创*重?谁竟然从中发了“大财”?“前车覆,后车戒”,中国的房地产和金融系统,应该怎样防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金融飓风突发,拷问货币体系,经济风险加剧,挑战宏观政策。
有人说,次贷危机是美国经济得了一次感冒,有人说,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非典”,也有人说,全球经济很可能会受到传染。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能悟到什么?
内容提要
2007年初,一场在大洋彼岸刮起的始料未及的金融飓风,几乎波及了全球经济的各个角落,远至挪威偏僻的小岛,大到世界*的金融巨头,广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不断遭受冲击。天知道将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态仍在延续,灾难没有停歇,至今还没有人能准确预知它的终结局。但有人早就嗅到了其中的奥妙。本书通过对金融故事的生动讲述和专业解读,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从“次贷危机”到“次债危机”产生和蔓延的过程,探索了危机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成因,让读者在把握次贷、次债、衍生产品等金融脉络的同时,了解到“次贷危机”背后的秘密,感受经济的跌宕起伏,体会金融家的百味情愫……
目录
作者介绍
辛乔利,获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MBA学位,在驻美金融机构供职8年,任国有银行纽约代表处首席代表;广泛涉足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及财富500强企业;参与私募股权基金设计、谈判以及银团贷款;组织国有银行高管培训。目前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对“次贷危机”这个词语的好奇,总觉得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翻开书页,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异常独特。作者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录,而是将视角巧妙地切换,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到普通购房者的家庭生活,再到华尔街精英的办公室博弈,甚至还穿插了一些记者和评论员的视角。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感觉非常立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位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的神情,或者某位银行家的电话录音片段,这些零散的片段却像一块块拼图,最终汇聚成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书中的一些对话场景也写得非常精彩,充满了张力,让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充满焦虑、辩解甚至绝望的声音。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看一部精心拍摄的纪录片,画面感十足,充满了戏剧性。我看到了金融机构是如何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将风险层层包装,最终将一个看似美好的投资产品,变成了一个足以颠覆全球经济的“定时炸弹”。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经济学背后,始终是人性的驱动,是欲望的膨ravation,是逐利的本能,而这一切,最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噬自身。
评分购买《次贷危机》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清”的心态,想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去观察和理解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我似乎被卷入了其中,书中那些充满人性弱点和利益博弈的描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共鸣,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和投资的审视。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一方描写成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我看到了那些金融从业者的无奈和挣扎,也看到了普通民众的贪婪和恐惧。书中对金融创新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被誉为“伟大的发明”的金融产品,最终却成为了导致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风险的控制?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金融不仅仅是数字和理论,更是与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存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金融世界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了人性的多面性。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了解,更是一种对生活和经济规律的深刻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主色调是深沉的蓝色,配以金色的线条勾勒出摩天大楼的剪影,隐约透露出金融世界的繁华与危机。我拿起它的时候,就被书名《次贷危机》所吸引。虽然我并不是金融领域的专家,但近年来关于经济危机的讨论层出不穷,总觉得应该对这些影响深远的事件有所了解。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详实的叙述和抽丝剥茧的分析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金融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同讲故事一般,将我们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关于金融衍生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概念的解释,虽然专业,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类比,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运作机制。我尤其对书中对那些曾经被视为“黄金地段”的房产泡沫破裂过程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动荡。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华尔街的会议室,看着那些西装革履的金融巨头们,如何在这场风暴中起舞,又如何被风暴吞噬。这本书不仅是对一场金融危机的回顾,更像是对人性贪婪与脆弱的一次深刻剖析,让我对金融世界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像“次贷危机”这样的大事件,仅仅了解事件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深层的原因和广泛的影响。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作者在分析次贷危机时,并非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详细阐述了低利率环境、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以及监管的缺失是如何一步步将整个体系推向悬崖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道德风险”和“搭便车效应”的探讨,这些概念的引入,让原本复杂的金融现象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作者还引入了一些经济学理论,比如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的观点,并分析了它们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这使得全书的学术性得到了提升,但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甚至觉得,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经济史课,老师不仅讲授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分析和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逻辑。书中的数据图表运用也非常得当,直观地展示了金融指标的变化,帮助我更好地把握经济脉络。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全球经济运行的全新视角,也让我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极其 rewarding 的。作者在书中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剖析,从最初的房产泡沫的形成,到次级抵押贷款的泛滥,再到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最后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他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件、内部邮件以及采访记录,使得书中提供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分析印象深刻,他们的失职和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蔓延。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不时地暂停下来,去查阅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金融术语,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任何看似微小的环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巨大的灾难。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简单化的答案,而是通过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对金融世界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也更加敬畏这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暗流涌动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