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 9787516510353

武汉会战 97875165103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康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武汉会战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战略
  • 回忆录
  • 国民政府
  • 李宗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0353
商品编码:296728046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武汉会战 作者 徐康
定价 40.00元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16510353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22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长的一次会战。参战双方共投入100多万兵力,在长江沿岸广袤地区开展了激烈战斗。会战中,国共合作提升全民抗战热情;中国空军三战三捷,更是运征日本本土;万家岭一役,中国军队灵活作战,围歼了日军一〇六师团……武汉会战*终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占领武汉结束,但此战极大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和财力物力,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的分水岭。《武汉会战》借助大量史料,真实重现更要事件。《武汉会战》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历史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徐康,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北洋档案》分册副主编;《吴佩孚档案资料选编》编辑。曾发表《抗战前德国军事顾问团对中国军事教育的改进和贡献》等论文。

   目录
重要人物表

章 燃烧的大地
徐州会战之后的抗战形势
沸腾的武汉
无奈的选择——花园口决堤

第二章 中国雄鹰翱翔天空
“二一八”空战
失落的天长节
“五三一”空战
目标:日本本土!

第三章 怒吼的长江
骄狂的波田支队
无奈的张发奎
黄梅失守
湖广大捷

第四章 大别山麓谱春秋
六安、霍山失色
宋希濂的坚持
“第二个台儿庄”——小界岭战斗

第五章 南浔会战显辉煌
金官桥阻击战
岷山喋血
死守麒麟峰
万家岭大捷
英雄万家岭

第六章 保卫大武汉
中国党的积极努力
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抵抗到底!”

第七章 武汉陷落
主动撤退
一寸河山一寸血
相持阶段的到来

第八章 历史不容忘却
武汉会战总结与评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编辑推荐

   文摘
《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之后的抗战形势
  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正在举行入城式,这一天是中国百年来屈辱的日子之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徐州会战画上句号。中国的全面抗战自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38年5月徐州会战结束时为止,已经独立抵抗了日本大半年的进攻。大半年来,中国虽然经历了华北、华东和首都的沦陷,但在战略上,中国取得了成功。淞沪会战延续将近4个月,使日军付出了约20万军队伤亡的重大代价,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使日本的侵略重心由华北地区转向华东地区,从而使得日本进攻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在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和上海后,日军不得不开始了自东而西溯江而上的攻击。所以,中国的抗战正在向相持阶段发展,“以空间换时间”正在变为现实。
  国民加快速度向广阔的西部撤退,建立起稳固的大后方,而日军在占领了徐州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是位于中国中部的武汉。1938年6月,40万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沿着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开始了攻占武汉的作战。在长达4个半月的会战中,在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五省区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的作战。“武汉会战的规模不仅是抗战中规模大的,而且也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规模大的一次战役。①”
  武汉会战的规模如此之大取决于武汉的军事战略地位。武汉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处在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交汇点,承东联西、承北联南,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就水路而言,武汉东距上海1125公里,西距重庆1370公里。顺江而下,中经鄱阳湖、巢湖、太湖抵赣、皖、苏、浙四省;溯江而上,经洞庭湖可达湘、川二省;沿汉水而上,还可以到达陕西。①”沿平汉铁路北上可抵河南中原腹地,沿粤汉路南下可到广东华南沿海。武汉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地区,由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所决定,谁占据武汉,谁就能控制华中,并挟制中原。因此若日军占领武汉,即可轻易地向周围诸多省区进军,并切断华北与华南、西南与东南的联系,造成中国军队调动、物资运输和人员联络受阻。
  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先后沦陷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仅有武汉还在中国控制之下。“自从上海、南京失守,我们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就在武汉。②”张之洞在武汉任湖广总督期间,曾先后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对于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中国军队而言,具有重要的军火保障作用。武汉也是当时中国没有沦陷的贸易中心城市,在东部沿海都被日军封锁的情况下,国际运输渠道只剩下从香港沿粤汉铁路通往武汉,然后从武汉分配作战物资至全国各个战场。1938年6月,日本智囊团昭和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认为,攻下武汉对日本来说,“可以谋求经济的独立,以及实现华中战区的复兴。相反地,对于国民来说,就意味着丧失了湖南湖北的粮仓地带和中地的大经济中心,从而造成该经济自给的困难。③”
  ……

   序言




历史的厚重与细节的打磨:两部抗战题材力作的深度剖析 一、《烽火中的坚守:淞沪抗战全景实录》 引言: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引发的全面抗战如同火山爆发,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战役——淞沪会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江河湖海上演。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的时间线或伤亡数字,而是致力于以宏观战略视野与微观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重构这场国人付出巨大代价的防御战役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决策与部署——大时代的序幕 本书首先深入探究了国民政府高层在战役发起前的战略考量与内部争论。面对日本“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蒋介石决策在上海正面迎敌,其背后是怎样的军事、政治、外交权衡?我们详细梳理了军事委员会的作战计划,从德式顾问团的建议,到中国军队各集团军的部署细节,特别是第三战区、第8集团军等主战部队的调动轨迹。 重点分析: 淞沪会战被赋予的“消耗战”目标是如何在决策层形成的?围绕“是否应将主力集中于江浙,而非如初计划般部署于京沪线”的争论,披露了当时军事指挥体系中存在的张力与协同困境。 第二部分:血与火的洗礼——主要战役阶段的剖析 淞沪会战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战线从苏州河畔延伸至金山卫海岸。本书将战役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对每一个阶段的攻防转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 1. 焦点宝山与罗店: 罗店“血肉磨坊”的惨烈程度举世罕见。我们通过对日军《第十三师团战史》与中国守军的战后报告交叉比对,描摹出逐屋争夺、反复易手的残酷景象。特别呈现了姚子箐阵地、大场镇防御体系的构建与崩溃过程。 2. 苏州河防线: 当战局进入相持阶段,苏州河成为新的生命线。本书重点探讨了中国工兵如何抢修、防御工事如何构筑,以及利用城市环境进行巷战的战术应用。 3. 四行仓库的坚守: “八百壮士”的故事是这场会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笔。本书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英勇事迹,更着重分析了他们坚守的战略意义——为后续部队的战略转移争取时间,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第三部分:武器、后勤与外交的交织 任何一场大战役的胜负,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的支撑。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叙事,增加了对后勤保障的专题研究。 后勤之困: 中国军队在装备的代差、弹药的短缺、医疗体系的崩溃上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追踪了军械的来源,从德械师的有限补给,到民间力量的捐助,力图还原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场侧面。 外交博弈: 淞沪会战是吸引国际目光的关键一役。书中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在战时如何通过对上海的死守,争取英美等国的同情与干预。对比了日方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的军事调整。 结语:战略转移与历史遗产 淞沪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战略性后撤告终,但它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梳理了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如何从上海的废墟中组织起新的防线(如南京保卫战的背景),以及这场战役对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积累与教训。 《烽火中的坚守》力求以扎实的史料、清晰的脉络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深刻理解淞沪会战的权威读本。 --- 二、《铁血长城:长城抗战中的边防军团群像》 引言: 在淞沪会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华北的战火已然燃起。长城抗战(特指1933年发生的,并非指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所有长城沿线战役的总称),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东北沦陷后,首次对日军侵略扩张行为进行的系统性、大规模的正面抵抗。本书聚焦于以张学良东北军残部、中央军精锐以及地方杂牌军为主体,在长城沿线构建起的一道“铁血长城”。 第一部分:退守与重组——东北军的艰难抉择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的命运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敏感而沉痛的议题。本书着重考察了在热河和长城沿线,原东北军将领(如何柱国、马占山等)如何重整旗鼓,抵抗日军的“进关”企图。 核心关注点: 在中央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背景下,东北军如何在资源匮乏、政治受限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战斗力。我们特别关注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正规军之间的协调与冲突。 第二部分:以险制胜——长城沿线的防御体系 长城,自古便是中华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但在现代化火炮面前,其防御价值被重新审视。本书详细描绘了中国军队如何在古老的防御工事上,结合现代战术进行阵地部署。 古北口与喜峰口: 这两个关口是长城抗战中最著名的两个焦点。 喜峰口之战: 重点剖析了二十九军(冯玉祥部)如何利用大刀进行近战、夜战,以及其对日军心理造成的冲击。我们力求还原“大刀队”的训练方法和实战中的战术运用,而非仅停留在文学化的赞美。 古北口防御: 探讨了中央军与地方部队在古北口如何协同作战,以及面对日军优势火力的压制,中国军队如何以局部反击来迟滞日军的战略推进。 第三部分:将领的困境与地方势力的参与 长城抗战的复杂性在于其多方势力的参与——既有嫡系中央军,也有被收编的地方武装,更有未被正式纳入体系的地方民团。 孙殿英与马占山: 剖析了这些非嫡系将领在抗战中的复杂立场。他们既要抵抗日寇,又要应对来自内部的政治压力。书中通过解密电报和战时通讯,揭示了他们前线作战的真实困境,例如军令不统一、补给不及时的问题。 民间力量的介入: 长城周边的长城沿线百姓,如何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军队侦查、运输,甚至直接参与战斗,构成了抗战初期“全民皆兵”的雏形。 第四部分:停火与遗产——《塘沽协定》的深层影响 长城抗战最终以《塘沽协定》的签订而告一段落,中国被迫退出了整个热河省及长城以北的大片区域。本书的最后部分,着重于分析这一“不战而失地”的结局对后续抗战局势的深远影响。 战略性撤退的代价: 探讨了《协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国民政府的掣肘,以及它如何为日军进一步蚕食华北奠定了基础。 经验总结: 尽管以失败告终,长城抗战证明了中国军队在局部战场上依然具备坚决抵抗的能力,并为全面抗战积累了宝贵的阵地防御与山地作战的经验教训。 《铁血长城》力求在宏大的战略背景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中国军队在国家危亡之际,于长城沿线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浴血奋战的群像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史学爱好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战争真实面貌的著作。最近听说了一本关于“武汉会战”的书(书号:9787516510353),内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出以往许多史书的窠臼,不仅仅是陈述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能深入地挖掘这场战役对整个抗战进程所产生的关键性影响。比如,它如何牵制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又如何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国际援助?我特别想看到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出当时中国军队内部在战略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不同部队、不同兵种在协同作战中遇到的困难与克服。此外,我也期盼作者能够对战役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当时国际局势对战役走向的影响。如果书中能有丰富的地图、照片等辅助材料,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我不仅能“看”懂战争,更能“感受”到战争的宏大与残酷,以及中国军民顽强抵抗的决心。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武汉会战”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最近了解到一本以此为主题的书籍(书号:9787516510353),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关于军事上的胜败,更能深入探讨这场战役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民族精神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它如何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它如何改变了国民政府的战略决策?它又如何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出在这场举国动员的战争背后,普通民众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进行深刻的解读,揭示出它为何被誉为“抗战的转折点”,以及它对后来中国抗战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读者,但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引发思考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爱。一本关于“武汉会战”的书(书号:9787516510353)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历史陈述,更能将人性的温暖、坚韧和牺牲融入其中。我希望它能讲述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如何在恐惧与绝望中保持希望,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我也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而奋不顾身的将士们,他们的勇敢、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血泪,都应该被铭记。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同时又让我看到希望的光芒?它能否让我反思战争的意义,以及和平的珍贵?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分量,并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对“武汉会战”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敬意。听说有一本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书籍(书号:9787516510353),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最看重一本军事历史著作是否能够准确、细致地还原战场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当时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各个战役阶段的攻防演变。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的战术动作,比如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如何进行夜间突袭,如何组织有效的火力压制等等,我都想在书中找到答案。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日军的作战特点和中国军队的应变措施,揭示出这场战役为何能够成为消耗日军实力、扭转抗战局势的关键一役。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战斗英雄的传记或者令人感动的战斗故事,那就更能激发我阅读的兴趣,让我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理解战争,更能从微观层面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战争细节、展现将士英勇、同时又不失宏观战略视角的书籍。最近偶然间翻阅到一本以“武汉会战”为主题的书籍(书号:9787516510353),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书的封面设计、副标题的暗示以及初步翻阅的几页内容来看,这本书似乎承载了作者对那段历史深沉的敬意和细致的研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中国军队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在江北、江南多个战场上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依然坚守阵地的普通士兵,那些在战略决策中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牺牲,都应该是本书着力刻画的对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战役的进程,更能触及到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民族精神的爆发,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