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
定价:38.00元
作者:单强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49886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单强主编的《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是营业管理部组织北京市各金融单位编写的评论文集,用全球的视野和专业的眼光,发掘理论创新、观念*新的思想和逻辑;聚集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观点和对策;提供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土壤和空间。突出改革主题,重点反映金融事业的新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金融市场动态的业余投资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度解读宏观经济走向,同时又能精准把握行业趋势的读物,而这本期刊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首先,期刊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以往我总是从新闻报道中零散地了解一些碎片信息,但期刊中的文章系统地梳理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沿革、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作者们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数据和研究报告,还结合了国际金融机构的视角,让我对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推动作用,以及人民币在SDR篮子货币中的地位变化,这些内容都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此外,期刊对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探讨也令我印象深刻。近年来,金融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的金融科技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期刊中深入剖析了移动支付、大数据风控、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其中关于监管科技(RegTech)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技术与合规之间的微妙平衡,也为未来金融监管的演进提供了新的思路。总而言之,这本期刊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而又微观的金融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机遇。
评分《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和潜在风险保持着高度关注,而这本期刊恰好契合了我的求知欲。首先,期刊中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关于经济L型增长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们通过对投资、消费、出口等关键指标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论述,勾勒出一幅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图景。让我尤其受益的是,文章还探讨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有效性,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这种宏观层面的宏大叙事,为我理解整个经济大盘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其次,期刊对中国保险业的深度剖析也令我耳目一新。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风险保障和社会的稳定。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保险业的增长动力,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保险意识的提升,以及保险产品创新等。其中关于互联网保险的兴起,以及其对传统保险模式的颠覆性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还就保险资金的运用、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保险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普通市民,我偶然翻阅了《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竟然收获颇丰。期刊中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一度炙手可热,但其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期刊中的文章,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房地产过度金融化带来的挑战。作者们深入分析了开发商的融资模式,以及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中的风险敞口。特别让我关注的是,文章还讨论了“去库存”政策与金融风险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如何避免“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我能感受到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此外,期刊对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分析也相当精彩。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期刊中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服务模式创新、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努力。作者们不仅关注了大型国有银行,也对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探索进行了报道,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银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积极的预期,也对如何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有幸阅读了《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这次阅读体验可谓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被期刊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刻洞察所吸引。期刊中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探讨,直指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文章系统地梳理了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尤其关注的是,期刊中对这些改革的成效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不足,比如如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如何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等。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让我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期刊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也让我感同身受。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期刊中的文章,从金融机构、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一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文章探讨了如何发展普惠金融,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内容为我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痛点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4辑》的出现,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大亮点。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及其背后的金融支撑体系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期刊恰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见解。其中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协同的分析,是我最先被吸引的部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金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期刊中的文章,如同一剂“清凉剂”,清晰地阐述了金融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引用了具体的案例,比如银行业如何支持“僵尸企业”的出清,以及如何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渠道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还探讨了金融风险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潜在爆发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这对于我这类风险意识较强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期刊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讨论也十分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如何优化对外开放的步伐,以及如何防范资本跨境流动的风险,这些都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议题。文章细致地分析了沪港通、深港通的运行情况,以及QFII、RQFII制度的演变,为我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