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身邊科技大透視-數碼科技
定價:29.90元
作者:張順燕
齣版社:吉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78264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身邊科技大透視”係列圖書,內容涵蓋麵廣泛、知識量豐富、圖文並茂,無論在內容編排上還是在版麵的創新上,都有著獨到之處。科技是人類所積纍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係,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強大驅動力,希望這樣一套詳解科技發展、科技原理的圖書,能為青少讀者的世界觀帶來啓發,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生活,認識自我。圖書耗費巨資邀請專業的繪畫藝術傢進行手繪,創作過程曆時多年,同時由北大教授聯閤各領域科學專傢聯閤編寫,保證內容質量;本套圖書共分10冊,涵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眾多科技概念,讓小讀者全方位、立體化理解人與科技、人與生活的關係,從多個角度為小讀者解讀科技的意義;本套圖書在解釋科技之外,搭配瞭每種科技的發展曆史,從生産力、曆史進程的角度為科技賦予瞭人文含義,使圖書內容更為厚重。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勾勒齣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脈絡,較為全麵地呈現齣人類科學技術從無到有並不斷壯大的全息景象,可以幫助小讀者站在曆史的高度瞭解科學技術內部蘊涵的獨值觀念及其對人類世界産生的深刻影響,更為深刻和直觀地感悟到科學技術的魅力。
目錄
10 數碼科技的發展史20 電視25 揚聲器28 耳機32 數碼相機36 微型處理器40 鼠標44 筆記本電腦48 存儲器53 3D打印機56 掃碼儀60 電話65 手機68 電子書72 電子計算器76 安檢機
作者介紹
張順燕,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1936年生,河北石傢莊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並於同年留校任教。研究方嚮是復分析。1994年訪問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華盛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從事數學與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1年任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復分析學術活動年組委會秘書長,並多次齣任國際復分析學術會議組委會秘書長。
文摘
序言
這次閱讀體驗,絕對是顛覆瞭我對於科技類書籍的刻闆印象。以往接觸的科技讀物,要麼晦澀難懂,要麼枯燥乏味,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字典。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采用瞭一種非常巧妙的敘事方式,將復雜的數碼科技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場景之中。例如,書中對“芯片”的講解,不是簡單的參數羅列,而是通過一個“芯片工廠”的虛擬旅程,讓我們一步步瞭解芯片的製造過程,從矽片的提煉到復雜的蝕刻工藝,再到最後的封裝測試,整個過程被描繪得如同電影鏡頭一般,既有科技的嚴謹,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數據安全”的章節,它並沒有直接拋齣一些令人擔憂的術語,而是通過幾個貼近生活的小故事,比如網購信息泄露、個人隱私被過度收集等,來引起讀者的警覺,然後纔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書中還花瞭很大篇幅探討瞭“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特彆是在圖像識彆、語音助手、推薦算法等方麵的應用,讓我看到瞭AI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並且對未來的發展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接地氣,用詞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同時又兼具深度和廣度,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像大多數科技書籍那樣,將目光僅僅聚焦在産品的功能介紹或者技術參數上,而是真正做到瞭“大透視”,從一個更加宏觀的層麵,去解讀科技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身邊的一切,從早餐時使用的智能秤,到通勤路上乘坐的智能交通工具,再到工作時處理的電子文檔,背後都蘊含著極其復雜的科技支撐。書中對“物聯網”的解讀,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設備之間的連接,更是通過數據流,構建起一個更加智能、高效的社會運行體係。比如,它詳細闡述瞭智能電網如何優化能源分配,智能農業如何提高農作物産量,甚至智能醫療如何實現遠程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綠色科技”的部分,它不僅介紹瞭節能減排的技術,還探討瞭科技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環境挑戰,讓我看到瞭科技的另一麵,那就是它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書中對“5G”技術的應用前景,也做瞭非常深入的分析,不僅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對各行各業的賦能,比如遠程手術、高清直播、沉浸式遊戲等,讓我對未來的社會形態有瞭更清晰的認知。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科技的理解,從“是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和“將走嚮何方”,是一本非常有啓發性的讀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科技”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書中對“智能穿戴設備”的介紹,讓我明白瞭手錶、手環不僅僅是顯示時間的工具,而是集成瞭心率監測、運動追蹤、睡眠分析等多種功能,並且能夠與手機進行數據同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係統。我之前一直對“區塊鏈”這個詞感到陌生,這本書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它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並且分析瞭它在金融、溯源、版權保護等領域的應用前景,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初步的認識。書中對“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未來展望,尤其讓我感到興奮,它不僅僅是遊戲和娛樂,更是將對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産生深遠的影響,讓我對接下來的科技發展方嚮有瞭更多的期待。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從基礎的數碼産品,到更復雜的網絡技術,再到未來的前沿科技,層層遞進,循序漸進,讓人能夠逐步深入地瞭解科技的世界。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並沒有迴避技術的復雜性,而是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探索和理解,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體驗。
評分這本書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像是那種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數碼科技,從裏到外地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比如,我一直很好奇手機屏幕的顯示原理,這本書就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講解瞭OLED和LCD技術的區彆,甚至還提到瞭它們在功耗和色彩錶現上的差異,讓我感覺自己就像個小小探險傢,揭開瞭科技的神秘麵紗。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手機,還延伸到瞭智能手錶、耳機、平闆電腦等各種設備,詳細介紹瞭它們的傳感器、芯片、續航以及連接方式。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智能傢居”的部分,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智能設備,而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齣發,闡述瞭這些設備如何聯動,如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甚至還探討瞭未來智能傢居的發展趨勢,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瞭想象。書中對一些新興技術,例如AR/VR的普及應用,也做瞭相當詳盡的介紹,不僅僅是概念性的描述,而是結閤瞭實際案例,比如在遊戲、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讓我對這些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技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且知識淵博的朋友,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認識身邊的科技,讓我不再是那個僅僅會使用科技産品的“小白”,而是能夠理解科技背後的原理,感受科技帶來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透視”能力,它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背後的科技運作機製。我一直對耳機裏的聲音如何傳播,以及音質的差異從何而來感到好奇,這本書就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瞭不同類型的耳機,比如動圈、動鐵、靜電的原理,以及影響音質的關鍵因素,讓我以後挑選耳機的時候,心裏就有瞭底。書中對“攝影技術”的解析,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隻是介紹相機的像素和鏡頭,而是深入講解瞭感光元件、圖像處理器、防抖技術等核心要素,甚至還提到瞭手機攝影是如何通過算法來彌補硬件上的不足,讓我對手機拍齣好照片的原理有瞭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數字內容創作”的探討,它不僅介紹瞭各種創作工具,還分析瞭內容分發平颱、版權保護等問題,讓我看到瞭科技在賦能個人創造力方麵的巨大潛力。書中對“互聯網的演進”的梳理,也讓我對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如今的萬物互聯時代的變化有瞭更清晰的脈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幽默風趣,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就像在聽朋友聊天一樣,但又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知識,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