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身边科技大透视-数码科技
定价:29.90元
作者:张顺燕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78264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身边科技大透视”系列图书,内容涵盖面广泛、知识量丰富、图文并茂,无论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在版面的创新上,都有着独到之处。科技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强大驱动力,希望这样一套详解科技发展、科技原理的图书,能为青少读者的世界观带来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图书耗费巨资邀请专业的绘画艺术家进行手绘,创作过程历时多年,同时由北大教授联合各领域科学专家联合编写,保证内容质量;本套图书共分10册,涵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众多科技概念,让小读者全方位、立体化理解人与科技、人与生活的关系,从多个角度为小读者解读科技的意义;本套图书在解释科技之外,搭配了每种科技的发展历史,从生产力、历史进程的角度为科技赋予了人文含义,使图书内容更为厚重。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勾勒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人类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的全息景象,可以帮助小读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了解科学技术内部蕴涵的独值观念及其对人类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为深刻和直观地感悟到科学技术的魅力。
目录
10 数码科技的发展史20 电视25 扬声器28 耳机32 数码相机36 微型处理器40 鼠标44 笔记本电脑48 存储器53 3D打印机56 扫码仪60 电话65 手机68 电子书72 电子计算器76 安检机
作者介绍
张顺燕,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36年生,河北石家庄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于同年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是复分析。1994年访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从事数学与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1年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复分析学术活动年组委会秘书长,并多次出任国际复分析学术会议组委会秘书长。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大多数科技书籍那样,将目光仅仅聚焦在产品的功能介绍或者技术参数上,而是真正做到了“大透视”,从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去解读科技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身边的一切,从早餐时使用的智能秤,到通勤路上乘坐的智能交通工具,再到工作时处理的电子文档,背后都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科技支撑。书中对“物联网”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设备之间的连接,更是通过数据流,构建起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的社会运行体系。比如,它详细阐述了智能电网如何优化能源分配,智能农业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甚至智能医疗如何实现远程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绿色科技”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节能减排的技术,还探讨了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环境挑战,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另一面,那就是它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书中对“5G”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对各行各业的赋能,比如远程手术、高清直播、沉浸式游戏等,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形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科技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和“将走向何方”,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科技”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对“智能穿戴设备”的介绍,让我明白了手表、手环不仅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而是集成了心率监测、运动追踪、睡眠分析等多种功能,并且能够与手机进行数据同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系统。我之前一直对“区块链”这个词感到陌生,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它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并且分析了它在金融、溯源、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对“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未来展望,尤其让我感到兴奋,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更是将对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期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数码产品,到更复杂的网络技术,再到未来的前沿科技,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让人能够逐步深入地了解科技的世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回避技术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和理解,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透视”能力,它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背后的科技运作机制。我一直对耳机里的声音如何传播,以及音质的差异从何而来感到好奇,这本书就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不同类型的耳机,比如动圈、动铁、静电的原理,以及影响音质的关键因素,让我以后挑选耳机的时候,心里就有了底。书中对“摄影技术”的解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只是介绍相机的像素和镜头,而是深入讲解了感光元件、图像处理器、防抖技术等核心要素,甚至还提到了手机摄影是如何通过算法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让我对手机拍出好照片的原理有了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数字内容创作”的探讨,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创作工具,还分析了内容分发平台、版权保护等问题,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赋能个人创造力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对“互联网的演进”的梳理,也让我对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如今的万物互联时代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就像在听朋友聊天一样,但又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绝对是颠覆了我对于科技类书籍的刻板印象。以往接触的科技读物,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字典。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数码科技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场景之中。例如,书中对“芯片”的讲解,不是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通过一个“芯片工厂”的虚拟旅程,让我们一步步了解芯片的制造过程,从硅片的提炼到复杂的蚀刻工艺,再到最后的封装测试,整个过程被描绘得如同电影镜头一般,既有科技的严谨,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据安全”的章节,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些令人担忧的术语,而是通过几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比如网购信息泄露、个人隐私被过度收集等,来引起读者的警觉,然后才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助手、推荐算法等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AI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用词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同时又兼具深度和广度,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数码科技,从里到外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我一直很好奇手机屏幕的显示原理,这本书就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解了OLED和LCD技术的区别,甚至还提到了它们在功耗和色彩表现上的差异,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小探险家,揭开了科技的神秘面纱。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手机,还延伸到了智能手表、耳机、平板电脑等各种设备,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传感器、芯片、续航以及连接方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智能家居”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智能设备,而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这些设备如何联动,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还探讨了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想象。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例如AR/VR的普及应用,也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不仅仅是概念性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实际案例,比如在游戏、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让我对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朋友,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身边的科技,让我不再是那个仅仅会使用科技产品的“小白”,而是能够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感受科技带来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