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 9787111091110

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 97871110911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斌杰 等 著
图书标签:
  • GSM
  • 移动通信
  • 网络优化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第二版
  • 9787111091110
  • 技术
  • 教材
  • 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091110
商品编码:296670671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

定价:43.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韩斌杰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110911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版自出版以来已经重印9次。深受从事GSM网规、网优、维护、研究、设计等专业人员的喜爱,并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在此对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GSM技术经过这几年发展已经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完善本书的内容,作者结合生产实践在版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增加的章节分别是:
◎第3章第7节短信流程分析
◎第8章直放站原理及工程
◎第9章网络测试
◎0章交换优化
◎1章3G引入后对GSM的影响
同时对第5章、第7章和部分图表进行了修订。

内容提要


《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主要从GSM原理和网络优化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对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优化流程、无线接口理论的介绍,使得用户对GSM网络原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随后通过对呼叫处理流程的分析、信令协议的介绍,将GSM的BSS部分和NSS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对移动台和网络针对各种通信需要的信令传输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GSM网络优化所的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该部分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需要逐步地在实践中去摸索才能深刻理解。接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和网络优化实践操作相关的知识,包括常用参数的优化调整、网络优化中应注意的部分问题、网络故障的处理、直放站相关知识、网络测试、交换优化等,这一部分是GSM网络优化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本书附有大量实例,可以使读者在面对各种疑难的网络故障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后介绍了3G引入后对2G的影响,可以使读者对2G/3G协同优化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较侧重于实用性,对于广大从事GSM网络规划、优化、维护、研究和管理等人员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前言
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及优化概述
1.1 GSM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2.1 GSM系统的基本特点
1.2.2 GSM系统的组成
1.2.3 GSM系统的业务功能
1.3 GSM系统的编号计划
1.3.1 移动用户号码(MSISDN)
1.3.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LMSI)
1.3.3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1.3.4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1.3.5 位置区识别码(LAI)
1.3.6 全球小区识别码(CGI)
1.3.7 基站识别色码(CGI)
1.3.8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
1.4 GSM系统的移动网络功能
1.5 GSM网络优化
1.5.1 网络优化的概念
1.5.2 网络优化的安排及实施
1.5.3 日常优化措施
1.5.4 无线网络质量测试
第2章 GSM无线电接口理论
2.1 工作频段的分配
2.1.1 我国GSM网络的工作频段
2.1.2 频道间隔
2.1.3 频道配置
2.1.4 干扰保护比
2.2 时分多址技术
2.2.1 TDMA信道概念
2.2.2 TDMA帧
2.2.3 突发脉冲序列
2.2.4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2.2.5 系统消息介绍
2.3 移动环境中的电波传播
2.3.1 陆地移动通信环境的特点
2.3.2 信号在无线路径上的衰落
2.3.3 无线信号的传播损耗
2.3.4 信号传播的其它特性
2.3.5 分集接收
2.4 移动台和基站的时间调整
2.5 跳频技术
2.5.1 跳频的种类及各自实现的方法
2.5.2 跳频的优点
2.5.3 跳频序列
2.6 源数据的传输过程
2.6.1 语音编码
2.6.2 信道编码
2.6.3 交织技术
2.6.4 突发脉冲的形成
2.6.5 加密
2.6.6 调制和解调
第3章 呼叫处理过程分析
3.1 小区的选择与重选
3.1.1 过程描述
3.1.2 小区选择过程
3.1.3 小区重选过程
3.1.4 网络对处于空亲模式下的MS的影响
3.1.5 不连续接收模式DRX和寻呼信道的定义
3.2 立即指配程序
3.2.1 信道申请
3.2.2 初始信道的分配
3.2.3 初始化报文
3.2.4 立即指配程序中遇到的异常情况
3.3 鉴权加密过程
3.3.1 鉴权过程
3.3.2 加密过程
3.3.3 TMSI再分配程序
3.3.4 识别程序
3.3.5 IMSI分离程序(IMSI DETACH)
3.4 位置更新
3.4.1 位置区的概念
3.4.2 位置更新的概念
3.4.3 正常位置更新流程(越位置区的位置更新)
3.4.4 IMSI附着过程
3.4.5 周期性位置更新过程
3.4.6 一般位置更淅程序概述(规范)
3.5 MS主叫信令流程分析
3.5.1 呼叫建立程序
3.5.2 呼叫释放程序
 ……
第4章 信令与协议
第5章 参数优化
第6章 GSM网络优化应注意的部分问题
第7章 网络故障分析
第8章 直放站原理及工程
第9章 网络测试
0章 交换优化
1章 3G引入后对GSM网络优化的影响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GSM 原理与网络优化:深层剖析与前沿展望 本书并非《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ISBN: 9787111091110)的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贴近实践的移动通信网络原理与优化技术的研究视角。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无线通信理论到复杂的现代移动网络架构,再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网络优化策略和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读者不仅理解GSM这一奠基性技术,更能触及当前及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掌握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挑战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的基石——无线传输原理 在深入探讨移动通信网络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坚实的无线传输理论基础。本部分将细致讲解无线通信的核心要素,包括: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详细阐述电磁波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如直射、反射、衍射、散射等,并分析这些传播现象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我们将深入研究路径损耗模型(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对数距离模型、OKUMURA-HATA模型等),理解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以及阴影衰减和多径衰减对信号接收的影响。 调制与解调技术: 介绍各种调制方式(如AM、FM、ASK、FSK、PSK、QAM等)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数字调制技术,例如GMSK(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在GSM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其如何平衡数据速率和频谱效率,以及在信号解调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信道编码与纠错: 阐述信道编码的目的,即在传输过程中抵抗噪声和干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我们将介绍卷积码、BCH码、Reed-Solomon码等经典编码方案,并深入解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势。特别关注Turbo码和LDPC码等现代前向纠错(FEC)编码技术,它们在提高频谱效率和降低误码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址技术: 详细讲解实现多个用户在同一频段内共享通信资源的不同技术。我们将深入剖析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等技术,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应用场景以及在不同移动通信代际中的演进。 第二部分: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与核心技术 在掌握了基础的无线传输原理后,本部分将转向移动通信网络的宏观架构和关键技术,重点关注构成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和它们之间的交互。 蜂窝网络架构: 详细介绍蜂窝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小区、基站、移动交换中心(MSC)等。我们将分析蜂窝网络的设计原则,如何通过扇区化和频率复用来实现容量的提升和干扰的控制。进一步探讨网络覆盖的规划和优化,以及小区切换(Handover)机制的原理和实现,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通信的连续性。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系统深入解析: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GSM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GSM网络架构: 详细讲解GSM网络的五大子系统:交换子系统(BSS)、核心网(NSS)、操作与维护子系统(OSS)、接入子系统(AS)和用户设备(UE)。深入分析各子系统间的接口和信息流程。 无线接口(Um): 详细介绍GSM的无线接口,包括其帧结构、时隙分配、跳频机制、功率控制等。分析GSM如何利用TDMA和FDMA技术实现频谱的有效利用。 核心网(NSS): 深入讲解GSM核心网的关键节点,如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鉴权中心(AuC)和设备识别寄存器(EIR)等,以及它们在用户注册、移动性管理、呼叫建立和业务承载中的作用。 信令系统(SS7): 简要介绍GSM信令系统(例如,基于SS7协议的GSM信令),它在网络节点间的通信和业务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G/3G/4G/5G网络演进: 追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GSM的2G时代,到WCDMA/CDMA2000的3G时代,再到LTE的4G时代,以及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5G时代。分析各代技术在频谱效率、数据速率、时延、连接密度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以及它们引入的新技术和新架构(如OFDMA、MIMO、SDN/NFV、网络切片等)。 第三部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提升性能与用户体验 网络优化是确保移动通信网络高效运行和提供优质用户体验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网络优化技术和方法。 网络性能指标与监测: 明确定义关键的网络性能指标(KPIs),如呼叫建立成功率、切换成功率、用户吞吐量、网络时延、掉话率、误码率等。介绍各种网络监测和分析工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识别网络瓶颈和性能退化。 覆盖优化: 探讨如何规划和调整基站的布局、天线的方向和倾角,以及发射功率,以优化网络覆盖范围,减少覆盖盲区和重叠区,提高信号强度。分析站址选择、天线类型选择和部署策略。 容量优化: 介绍多种提高网络容量的策略,包括: 频率复用与干扰管理: 深入分析频率复用因子、小区规划、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等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干扰协调(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技术(如ICIC、eICIC、FeICIC)来缓解同频和邻频干扰。 小区切换优化: 优化切换参数(如切换门限、迟滞时间),以减少不必要的切换和因切换失败导致的掉话,提高用户漫游时的体验。 负载均衡: 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小区参数、引导用户到负载较低的小区,或利用动态资源分配技术,来平衡网络负载,避免部分区域过载。 网络时延优化: 分析影响网络时延的因素,并介绍相应的优化手段,如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服务质量感知(QoE)优化、以及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应用,将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缩短时延。 数据业务优化: 针对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介绍提高数据吞吐量和降低数据传输时延的优化技术,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波束赋形(Beamforming)、高阶调制解调技术、载波聚合等。 绿色节能优化: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本部分将介绍如何通过智能休眠、低功耗模式、以及节能算法来降低基站的能耗,实现绿色通信。 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化: 探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例如,利用AI进行预测性维护、智能容量规划、动态参数调整、故障诊断和根因分析,实现网络的自主优化和智能化管理。 第四部分: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放眼未来,展望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 5G Advanced与6G愿景: 探讨5G Advanced(Release 18及后续版本)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以及对6G网络的初步设想,包括更高的频谱效率、更低的时延、海量连接、泛在感知、智能化集成等。 新兴技术与应用: 介绍诸如物联网(IoT)、车联网(V2X)、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以及它们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网络复杂性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部分将探讨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相关的防御策略和技术。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移动通信网络原理的深刻理解,掌握实用的网络优化技术,并对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本书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师、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对移动通信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在运营商端工作了十多年、主要负责现场维护和故障排查的老工程师来说,我更看重的是书中的实战经验和案例分析。理论再好,如果脱离了实际频谱环境的复杂性,那都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事在手把手地教你“排雷”。它用了专门的篇幅来讨论常见的网络性能下降场景——例如,高话务区域的吞塞比(HSR)异常升高,或者某个小区的覆盖盲区导致的乒乓切换。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底层原因,是射频设置不当、还是传输链路拥塞,亦或是SGSN/MME的配置参数冲突。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疑难杂症解析”,这些部分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描述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信令跟踪和性能计数器分析,最终定位到那个隐藏极深、让人抓耳挠腮的Bug。这种带着“实战温度”的内容,是其他学院派教材里绝对找不到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高级网络架构和资源分配的章节。我目前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多小区干扰协调和切换性能的监控与改进,这是目前我们网络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这本书在处理这些“硬骨头”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详细梳理了现有标准中关于资源块分配的各种限制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开始触及到一些前沿的、尚未完全标准化的优化思路。例如,它对基于业务感知(QoS/QoE)的动态扇区调整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比了不同场景下(如体育赛事与常规通勤时段)的资源倾斜策略的优劣。我发现书中关于“负载均衡”那一节的分析尤为透彻,它不仅描述了如何通过调整切换门限实现负载转移,还引入了基于AI预测模型的辅助决策框架,这明显比我现有维护手册里的静态阈值调整要高明得多。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算法的描述,我都会忍不住拿出笔记本,把公式和流程图重新画一遍,因为作者的逻辑推演极其严密,每一步的因果关系都清晰可见,让人不得不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整体保持了一种严谨的学术风范,但同时又充满了对技术热忱的感染力。它避免了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反而更像是一本技术前沿的深度综述报告。作者在引用最新研究成果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其与经典理论进行衔接,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显得非常完整和连贯。对于我这种需要持续学习以跟上技术迭代步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石,让我在面对4G向5G演进中遇到的协议栈差异和共存优化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切入点。例如,在讨论移动性管理功能时,它不仅回顾了GSM/UMTS时代的机制,还前瞻性地对比了新一代网络中如何利用更智能的上下文信息来预判用户位置,从而减少信令开销。这种“回望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某个具体版本,而是能从更宏观的通信演进角度去思考问题。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方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选用偏哑光,有效减少了长时间阅读时的反光疲劳,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加班阅读到深夜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细节设计。书脊的装订结实有力,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方便对照查阅不同的章节内容,这在进行多点对比分析时极为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随书附带的配套资源(如果适用,我会假设有配套的勘误表或在线资源链接)的维护频率似乎很高。我曾经在验证书中某个算法参数时发现了一个微小的笔误,通过联系出版方或作者提供的渠道,很快就得到了官方的确认和修正信息,这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准确性的高度负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优良阅读体验于一身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技术宝典,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库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现代感,配色沉稳又不失活力,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士打磨过的作品。初拿到手时,那厚实的质感和清晰的字体就让人对内容质量充满了期待。我是一个刚踏入通信行业不久的新手,对各种复杂的无线技术总是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处理实际网络部署和性能调优时,总感觉理论知识和实操之间有一道鸿沟。我之前也翻阅过几本入门级的教材,但往往讲得过于浅显,或者一上来就陷入晦涩的数学公式,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蜂窝结构理论讲起,逐步深入到关键的性能指标和优化策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比如,在讲解功率控制算法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矩阵运算,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场景来解释其背后的逻辑,这让原本枯燥的技术点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关键术语都有加粗或斜体突出显示,使得读者在快速浏览和回顾时能迅速定位重点信息,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参考资料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