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资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何丹
定价:20.00元
作者:何丹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24631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何丹编著的《科普资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介绍了科普资源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科普资源配置和共享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科普资源的现状评价,用评价结果指导实践,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有效提高科普资源共享率。
《科普资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论与实践》可作为科研机构、高校、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企业等科普资源机构的工作人员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极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著作。作者何丹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科普资源配置与共享的系统性理论框架。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量化分析方法所吸引,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科学地评估和优化科普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同时,作者在探讨“资源共享”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技术、制度、文化等多种层面的制约与促进因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科普资源的共享简单地理解为简单的“免费提供”,而是强调了构建可持续的共享生态,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以及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书中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模式下的成功经验与潜在风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无疑为当前科普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也为实践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科普事业怀揣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并将其转化为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研究。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更在于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让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资源共享”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思维,例如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前景的设想,就非常具有启发性。 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如何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跨界合作的深入思考。她提出的“科普资源共享的信任机制”的构建,对于解决当前科普资源“孤岛化”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整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贴近现实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科普资源的配置与共享这一复杂议题。作者何丹并没有止步于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可操作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类型科普资源(例如,数字出版物、实体博物馆、科普活动、专家讲座等)在配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的分析。书中对于如何平衡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如何评估科普资源服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和实用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共享”这一概念的多维度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包含了知识的转化、文化的传播以及创新能力的激发。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在推动科普资源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壁垒和困境,比如信息孤岛、利益藩篱、技术鸿沟等。对于如何构建更加高效、普惠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作者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普传播的研究者,我一直觉得这个领域在理论研究上存在一些空白,而何丹的这本书恰恰填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对“科普资源配置”和“科普资源共享”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大化科普效益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共享生态的坚定信念。 书中对于“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的强调,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提醒我们,任何资源的配置都应该回归到满足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和认知需求上来,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或形式。同时,作者在探讨共享机制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技术、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这使得她的分析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具指导意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致力于推动科学普及的人士。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它以一种非常扎实的研究方法,剖析了当前科普资源在配置和共享领域所面临的深层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那些极具创新性的观点。例如,关于“知识产权与科普传播的平衡机制”的探讨,就非常有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另外,作者在分析实践案例时,采用了多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工具,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科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非营利化模式的融合”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为我们理解和构建可持续的科普资源供给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研究者看的,对于科普机构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一个对科普事业感兴趣的公众,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