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定价:20.00元
作者:陈宗梅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640537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职学校电子类、电气类、通信类和其他相近专业而编著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教材。本书分为4章,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正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第2章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测量方法,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测量方法的分类和测量方法的选择,电压、电流、电阻和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及其处理;第3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详细介绍了12个实验,主要是按照XSX一3A模拟电路实验箱而介绍的,同时也可以按照元器件在实验台或实验板上搭接而完成;第4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讲解了7个课题,详细分析了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参考电路。本书既是理工科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制作工艺的入门引导,又是启迪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开端。
本书可作为高职生模拟电子技术的单科实验指导教材和电子线路的综合实验的教材,同时也为他们参加各类电子制作、毕业设计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教材。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字迹清晰,图表绘制得尤其专业,那些电路图和波形图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像我这种初次接触模拟电路的“小白”,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基础概念阐述上的耐心和条理。他们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本质等抽象概念具象化,这对于建立正确的物理图像至关重要。比如,讲解反馈机制时,引入的那个生活中的例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让我瞬间理解了负反馈对稳定性的巨大贡献。更难得的是,书中在理论讲解之后,紧接着就配有精心设计的实验步骤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设备清单。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动手实践的兴趣。光是阅读这部分的描述,我已经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实验室,准备好迎接那些电流和电压的挑战了。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知识引导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愿意沉下心去钻研其中的奥秘。
评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思路充满了对学习者体验的关怀。它非常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递进,让你感觉到每学完一章,技能树就被点亮了一部分。一开始,它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介绍了半导体PN结的物理本质,那种对载流子运动的描绘,仿佛用动画在脑海中播放。然后,逐步过渡到BJT和MOSFET的特性曲线分析,这里的曲线解读技巧讲解得极为细致,比如如何通过观察饱和区的斜率来判断跨导的大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像叠加定理、戴维南/诺顿等电路分析工具时,并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结合具体的放大电路,展示这些工具在简化分析中的强大威力,避免了工具本身的“高冷感”。此外,书中穿插的“常见错误分析”小栏目,简直是救星,它列举了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比如输入阻抗匹配失当、电源去耦不足等,并给出了具体的改正建议,这种“避坑指南”比单纯的正确解法更有价值,它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避免实际操作失误的宝贵经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战应用性给予高度评价,因为它明显是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生的,而非纯粹的理论堆砌。书中对那些经典电路,例如各种滤波电路、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关于噪声抑制和抗干扰设计的章节,简直是宝藏。作者没有停留在理想模型的分析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实际元器件的非理想特性——比如晶体管的$eta$值波动、电阻电容的容差对最终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电路拓扑和元器件选型来补偿这些缺陷。其中关于“鲁棒性设计”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这才是真正的工程师思维。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电源部分的设计案例,涉及到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的环路补偿设计,讲解得丝毫不含糊,从波特图的绘制到相位裕度的计算,每一步都清晰可循,这在很多同类教材中往往是被一笔带过的内容。这本书的态度是严谨而务实的,它教你如何“造出能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仅“知道怎么回事”,这种“匠人精神”渗透在每一个实验指导和设计实例之中,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未来要走向工程岗位的学生仔细研读和模仿。
评分这本书的课程设计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毕业设计加速器”。我发现它提供的设计题目非常有代表性,涵盖了从基础的信号放大到复杂的波形发生器等多个难度层次,而且题目描述本身就包含了初步的技术指标要求,避免了设计初期目标模糊的问题。更棒的是,对于每一个设计任务,作者都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设计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就像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蓝图,指导你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方案选择、电路仿真、硬件实现,直到最后的测试与调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仿真与实测对比分析的章节,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了仿真结果与实际电路性能之间可能出现的偏差,并解释了这些偏差的物理根源,比如过冲、振铃、热漂移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软件调试技巧。这比那种“仿真完美通过即大功告成”的书要靠谱得多。通过跟随这些设计流程走一遍,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电子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生命周期都有了一个更宏观和系统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我的综合工程能力,绝对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维护更新做得相当到位,这一点作为一名长期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了解到,这本书的电子版资源库非常丰富,包含了大量的电路仿真模型文件(SPICE格式),这些模型经过了作者的仔细验证,可以直接导入到主流的仿真软件中进行快速验证,大大节省了我们自己搭建复杂模型的时间。而且,作者似乎保持着对技术前沿的关注,我注意到在一些章节的脚注或附录中,提到了关于低功耗设计和高速开关电路中需要注意的新兴问题,这表明编写团队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致力于将最新的行业实践融入教学内容中。我曾在网上就一个关于运算放大器选型的问题向社区提问,很快就得到了类似这本书的风格的解答,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学习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完善,确保了书中的知识结构不会随着技术发展而迅速过时,让读者在使用多年后依然能从中找到价值,这是衡量一本优秀技术书籍的重要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