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 |
| 作者 | 高巍 |
| 定价 | 1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090366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所谓“遗产”,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如钱财、建筑、古玩、图书,等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好的家风、有益的教导、民族精神,以及生活经验、技能、知识等。 日本早在1950年就开始立法,保护那些无形的,但是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由此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推广。 《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等。 在近年的实际工作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认为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的传承为基础的;二是必须以活态传承为标准,已经消失的技艺不能算;三是传承历史不能少于百年;四是任何技艺、知识都要通过的载体体现出来,像信仰、观念、道德等精神的东西,必须落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上面;五是这些遗产必须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才能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缠足,虽然也是专门技艺,历史悠久,但它是封建落后习俗,没有正面意义,所以也不能算。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篇节气与节日 农历二十四节气 春节 苗年 羌年 藏历年 土家年 侗年 彝族年 水族端节 元宵节 中和节 清明节 端午节 苗族独木龙舟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羌族瓦尔俄足节 诺茹孜节 怒族仙女节 仫佬族依饭节 白族绕三灵 宾阳炮龙节 畲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 瑞云四月八 大理三月街 布依族查白歌节 傣族泼水节 德昂族浇花节 侗族萨玛节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 第二篇 民间信仰 第三篇 庙会 第四篇 民间娱乐 第五篇 社交、生产习俗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的书,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各个民族的生活场景之中。民俗,这个词汇在过去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无比生动、具体的方式,将这些“遥远”拉近到了触手可及的距离。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传统节庆的描绘所吸引,那些源远流长的起源故事,那些充满仪式感的习俗,无不渗透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哲学。从春节的年俗到端午的龙舟竞渡,再到中秋的团圆月饼,每一个节日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习俗,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信仰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愿望。那些生动的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图,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热闹非凡的集市,感受到了古老村落的宁静与祥和,也体会到了人们在世代传承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完成一次心灵的朝圣,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根”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对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非遗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民俗”这一概念,从过去我们常常接触到的、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中,整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同时又不失鲜活的实践感。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风俗习惯的简单介绍,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呈现,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像是通过文字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社群,去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和习俗来维系自身的文化认同。书中对一些民俗活动的起源、演变以及现代社会的传承挑战的探讨,也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它并非静止的文物,而是需要不断被激活和创造的生命体。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同时又落脚于具体的细节,让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对“文化是什么”、“如何传承文化”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设计和内容呈现方式,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的论证方式,而是将复杂的民俗文化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大量的实例,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关于某些传统技艺的介绍,往往会追溯到其历史渊源,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进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技艺的形成和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民俗的深入挖掘,比如某个村落特有的祭祀活动,或者某个民族独特的婚姻习俗。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详实的记录,将这些原本可能鲜为人知的宝贵文化财富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作者对某个习俗的解读,思考它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民俗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人民生活智慧的深刻解读。书中那些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比如剪纸、刺绣、木雕等,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技法、材料,以及在特定民俗活动中的应用,让人惊叹于古人的巧手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间节庆的详细记载印象深刻,那些已经逐渐淡出我们日常生活的传统节日习俗,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而全面的展示,仿佛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的童年记忆。从祭祀仪式到歌舞表演,从饮食文化到服饰特色,书中都给予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体会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它让我明白,民俗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承载着历史、情感和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的纽带。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评分我一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确实是一本让我感到无比充实和惊喜的读物。它所涵盖的民俗内容之广泛,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传统习俗的描述,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陈述,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甚至是哲学思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民间艺术的呈现,比如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歌谣,还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品。这些内容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民俗文化是如何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又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民俗,其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与传统的重要桥梁。这本书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