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路仿真与印制电路板设计:基于Multisim 10与Protel DXP 2004 | 作者 | 卫俊玲,董春霞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ISBN | 9787113158354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数 | 页码 | 21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电路仿真与印制电路板设计:基于Multisim10与Protel DXP2004》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材编写理念,理论知识强调“实用为主,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能力训练为目标,以实用的教学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示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电路仿真与印制电路板设计:基于Multisim10与Protel DXP2004》共分为两篇:篇介绍用Multisim10软件进行电路仿真的方法,具体包括收音机调谐电路的仿真分析、三相电源电路及电机负载功率的测量仿真分析、555定时器电路的设计仿真分析等三个项目;第二篇介绍用Protel DXP2004软件进行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的方法,具体包括直流电源适配器电路、数字秒表电路、单片机小控制系统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三个项目。 《电路仿真与印制电路板设计:基于Multisim10与Protel DXP2004》适合作为高职院校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和机电类相关专业电子电路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电路设计与制作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电子技术爱好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篇 Multisim 10电路建模与仿真 项目一 收音机调谐电路的仿真分析 任务一 RLC谐振电路幅频特性的仿真分析 任务二 RLC谐振电路电压与电流的仿真分析 项目二 三相电源电路及电机负载功率的测量仿真分析 任务一 三相电源模型子电路的创建与测量仿真分析 任务二 三相电相序测试仿真分析 任务三 三相电动机负载功率的测量仿真分析 项目三 555定时器电路的设计仿真分析 任务一 使用向导创建555单稳态触发器电路 任务二 555定时器电路仿真分析 第二篇 Protel DXP 2004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项目四 直流电源适配器电路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任务一 直流电源适配器的电路原理图设计 任务二 直流电源适配器电路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项目五 数字秒表电路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任务一 数字秒表的电路原理图设计 任务二 数字秒表电路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项目六 单片机小控制系统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任务一 创建原理图库文件 任务二 手工创建元件封装 任务三 单片机小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图设计 任务四 单片机小控制系统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附录 附录A Multisim软件概述 附录B Protel DXP 2004软件概述 附录C 软件元件库中常用元器件图形符号对照表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很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科技感配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技术手册。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和分量所折服,感觉沉甸甸的,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的详实和深度。我对电子设计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电路板时,总觉得缺少一本既能打好基础,又能跟上实际工具链进度的参考书。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将理论仿真与后期的物理实现紧密结合,这在很多教材中是割裂开来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完整的闭环学习路径,从元器件的选型到复杂的信号完整性分析,都能在其中找到明确的指导。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校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工程师来说,掌握像Multisim这样的专业仿真工具和Protel DXP这样的行业标准设计软件的操作细节,是至关重要的“敲门砖”。我期待这本书能用清晰的步骤和丰富的实例,将这两个工具的强大功能展现出来,让我在面对实际项目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注重实战性,这一点从目录的编排上就能看出端倪。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PCB布局布线的章节,这部分往往是区分理论派和实践派的关键。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是否深入探讨了诸如电源完整性(PI)和信号完整性(SI)等高级主题,因为在现代高频电路设计中,这些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书中能通过实际案例,例如,展示一个因为阻抗匹配不当而导致信号反射的例子,并通过仿真软件(如Multisim)来预先验证修改后的效果,最后再用Protel DXP来导出可制造的Gerber文件,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这些细节上做足功课,不仅仅停留在“画线”的层面,而是能够解释“为什么这样画”背后的电磁学原理。这种深度,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是否能成为案头常备工具书的试金石。
评分从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教材对“陷阱”和“最佳实践”的总结。新技术和新标准的迭代速度很快,但底层的设计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讲解软件操作的同时,穿插一些行业内的“潜规则”或者那些只有吃过亏的人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比如,在进行多层板设计时,地平面和电源平面的分割策略,或者在处理敏感模拟电路和高速数字电路的共存问题时,如何有效地进行电磁兼容(EMC)的初步设计。如果这本书能将Multisim强大的SPICE仿真能力,有效地桥接到Protel DXP中对元器件封装和物理规则的设定上,形成一个严谨的反馈循环,那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软件操作手册的范畴,真正成为了一个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指南。我个人对那种能提供详细的“避坑指南”的书籍总是心存敬意。
评分我个人对学习电子设计软件的路径是比较挑剔的,我倾向于那种能够一步步引导我建立完整设计思维的教材,而不是零散的功能罗列。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对经典软件版本的偏爱,这既是优点也是挑战——优点在于这些版本的稳定性广为人知,社区支持可能更成熟;挑战则在于,新版本的软件迭代带来了很多效率和功能上的飞跃。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如何处理旧版软件限制的解决方案,或者如何将旧版学到的核心思想迁移到新环境中的讨论。如果书中能将复杂的器件模型(如非线性元件)在Multisim中进行精确建模,并观察其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再将其转化为PCB上对元件布局和走线的影响,这种跨越仿真和物理的思维训练,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这种注重底层逻辑和工具桥接的叙述方式,比单纯罗列菜单命令要高明得多。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关注到这本书的,他强调这本书在处理散热和热设计方面的探讨比较到位。对于大功率模块的设计,热管理常常是导致产品可靠性下降的首要原因,但很多入门级的教材往往一笔带过。我希望这本书能在Protel DXP的PCB设计环节中,详细展示如何利用铜皮填充、热过孔阵列等技术来有效地导出热量,并且最好能结合Multisim中对器件功耗的估算结果,给出量化的设计建议。一个好的设计工具书,不应该只停留在功能演示层面,更应该教会读者如何基于物理现实进行优化。如果这本书能用具体的案例教会我如何计算一个标准覆铜区域的等效热阻,并将其视觉化,那么它就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这种注重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的讲解角度,是我判断一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