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光通信/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
定价:128.00元
售价:87.0元,便宜41.0元,折扣67
作者: Olivier,Bouchet,韩仲祥,马丽华,康巧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8113945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至少在通信的末端(如电视接收器、计算机、录音机、网络游戏控制终端、电子书等)将被“无线化”和高速化:物理链路将不是铜线、光纤、硅或其他介质,而是位于一个发射接收器与另一个发射接收器之间的自由空间电磁波。
常用的无线链路是无线电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这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但是它在速度(比特每秒)、频率、功率、兼容性及电磁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信息的传送,我们知道,电磁波频率越高,速率越高。因此,现在实验室正在研究能够传输吉赫兹、太赫兹甚至更高频率的通信系统,太赫兹以上就接近光波了,位于红外线或可见光附近(100~1000TH),可以实现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
随着激光器(发明于1960年)与石英光纤(石英光纤已经在1961年被证明具有应用于通信的潜力)的产生,并伴随着激光器、光电子产品与石英光纤制作加工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确定性地开启了光纤通信这一发展方向。基于光通信,人们已经可以实现洲际通信和宽带互联网。光通信作为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无线光通信利用大气作为传输介质,在组成成分、物质均匀性和信号的重现性方面,大气环境要比硅系光导纤维复杂得多,无线光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技术能实现短距离宽带传输,而且允许太比特每秒的通信,而现在(指2011年),限制环境中,使用的是吉比特的末端传输(GTTT)。
大气光链路总会随周围环境因素(如灰尘、雾、雨等)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因素能引起通信系统性能的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光束的传输特性必须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正如Al.Naboulsi等人基于大气能见度建立的模型中描述的一样。大气能见度就是表征大气透明性的术语。现在,利用LED、激光、光电探测器等设施获得非离子化光子是成熟的技术,基于短距离的自由空间通信,尤其是室内通信,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无线光通信/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是《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的继续,《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一书主要讨论自由空间和有限空间远距离通信的物理基础。
《无线光通信/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更进一步地讨论关于实际通信系统的一体化信道、传播模型、链路选择以及数据处理与译码、调制、标准和安全性等。
目录
绪论
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历史
2.1 基本定义
2.1.1 通信
2.1.2 电信
2.1.3 光通信
2.1.4 无线频率或赫兹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电报
2.4 编码
2.5 光电话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光电话
第3章 现代与日常无线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传播
3.1.3 电磁学原理
3.1.4 数据交换模型
3.2 无线光通信
3.2.1 户外无线光通信
3.2.2 室内无线光通信
3.2.3 学术与技术生态系统
第4章 传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带等效模型
4.2.1 无线电传输模型
4.2.2 自由空间光传输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闭环境中的漫射传播链路预算
4.3.1 符号间干扰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气中的传输
5.1 概述
5.2 大气信道
5.2.1 大气的气体组成
5.2.2 气溶胶
5.3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气溶胶吸收
5.3.4 气溶胶散射
5.4 光大气传输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减
5.4.5 降雪衰减
5.4.6 闪烁
5.5 实验装置
5.6 实验结果
5.6.1 实验结果与Kruse和Kim模型的对比(850nm)
5.6.2 与A1Naboulsi模型的对比
5.7 雾、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视范围(RVR)
5.8.1 能见度
5.8.2 测量仪器
5.9 自由空间光链路参数计算
5.10 小结
……
第6章 室内光链路预算
第7章 辐射损伤、安全、能量和相关法规
第8章 光器件与光电器件
第9章 数据处理
0章 数据传输
1章 设备和系统工程
2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绪论
章 光
第2章 光通信历史
2.1 基本定义
2.1.1 通信
2.1.2 电信
2.1.3 光通信
2.1.4 无线频率或赫兹波
2.2 史前通信
2.3 光电报
2.4 编码
2.5 光电话
2.5.1 日光通信
2.5.2 全天候光通信
2.6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光电话
第3章 现代与日常无线光通信
3.1 基本原理
3.1.1 工作原理
3.1.2 光的传播
3.1.3 电磁学原理
3.1.4 数据交换模型
3.2 无线光通信
3.2.1 户外无线光通信
3.2.2 室内无线光通信
3.2.3 学术与技术生态系统
第4章 传播模型
4.1 引言
4.2 基带等效模型
4.2.1 无线电传输模型
4.2.2 自由空间光传输模型
4.2.3 信噪比
4.3 封闭环境中的漫射传播链路预算
4.3.1 符号间干扰
4.3.2 反射模型
4.3.3 建模
第5章 光在大气中的传输
5.1 概述
5.2 大气信道
5.2.1 大气的气体组成
5.2.2 气溶胶
5.3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
5.3.1 分子吸收
5.3.2 分子散射
5.3.3 气溶胶吸收
5.3.4 气溶胶散射
5.4 光大气传输模型
5.4.1 Kruse和Kim模型
5.4.2 Bataille模型
5.4.3 AINaboulsi模型
5.4.4 降雨衰减
5.4.5 降雪衰减
5.4.6 闪烁
5.5 实验装置
5.6 实验结果
5.6.1 实验结果与Kruse和Kim模型的对比(850nm)
5.6.2 与A1Naboulsi模型的对比
5.7 雾、霾和水汽
5.8 跑道可视范围(RVR)
5.8.1 能见度
5.8.2 测量仪器
5.9 自由空间光链路参数计算
5.10 小结
……
第6章 室内光链路预算
第7章 辐射损伤、安全、能量和相关法规
第8章 光器件与光电器件
第9章 数据处理
0章 数据传输
1章 设备和系统工程
2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我通常不会轻易给一本专业技术书籍下定论,因为知识的吸收需要时间和反复研读。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给我的感觉是“严谨且实用”。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籍,单纯的理论堆砌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而完全脱离理论的工程实践又缺乏深度。我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它对“工程实现细节”的处理。比如,在讨论光束发散角和指向精度时,书中是否提到了常用的补偿算法?在讨论噪声抑制时,有没有涉及具体的滤波技术或编码方案?如果能提供一些实际的系统参数设置范围和设计考量,那么这本书对工程人员的参考价值就会大大增加。我甚至希望它能在某个章节中,简要提及一下在特定环境(如水下或空间)下,无线光通信需要克服哪些独特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技术侧重点。这种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关注,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技术的边界和适用范围。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之前,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高新科技译丛”这个名头意味着它可能带有浓厚的原著风格,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是常有的事。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生硬的、直译的句子,把一个原本流畅的科学概念搞得晦涩难懂,读起来比啃石头还费劲。我希望的是那种经过专业人士精心润色的译文,能够自然地融入中文的表达习惯,让我在理解那些深奥的光学和通信理论时,少一些语言上的障碍。比如,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推导时,如果能配上清晰的中文注解或者例题解析,那就再好不过了。此外,我对这本书的深度也很有期待。它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原理的介绍上?还是能深入到最新的研究前沿,比如可见光通信(VLC)或者量子密钥分发(QKD)在光通信链路上的应用?如果能涵盖一些面向未来的技术趋势和挑战,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更看重那些能启发思考、引导我进行下一步深入学习的“引子”,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知识点总结”。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挺兴奋的。我一直对那些科幻小说里描述的、超越传统电磁波限制的通信方式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记得大学时选修过一门光电子技术的基础课,当时虽然只是皮毛,但那种“光速传递信息”的震撼感至今难忘。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封面设计简洁、透着一股专业气息的书籍时,我立刻把它归类到我的“必读清单”里。我期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光在信息传输中的那些精妙之处,比如如何通过调制、解调来承载海量数据,以及那些激光器、调制器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尤其关注其中的系统实现部分,毕竟理论再美,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可用的设备上去。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克服大气湍流、如何设计高效的光束指向与跟踪系统的案例分析,那些工程上的挑战总是最能激发我的研究热情。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初步印象,字体清晰,图表布局合理,这对于阅读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毕竟谁也不想对着模糊的公式和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头疼。这本书应该能给我带来一次知识上的“光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看起来很“理工科”,但我个人觉得非常耐看。那种沉稳的色调,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反而凸显了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这种朴实无华的设计,反而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质量有着足够的信心,不需要靠浮夸的外表来吸引眼球。我仔细翻阅了目录,感觉它的结构组织得很有逻辑性,从基础的光波导原理讲起,逐步过渡到大气信道的影响,再到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作者能够提供足够的“脚手架”,即在引入新概念时,能够回顾并关联已学知识,帮助我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图示部分,好的技术图胜过千言万语,我期待那些光路图、系统框图能够清晰、精确地描绘出复杂的光学链路和信号处理流程。一本好的教材或专业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评分从一个资深爱好者兼业余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就像寻找一位优秀的导师。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清晰——它旨在成为无线光通信领域的权威参考。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应该是一本“工具书”。这意味着它需要有详尽的索引,方便快速定位到特定的公式或概念。同时,书末的参考文献列表也至关重要,它能指引我们沿着作者的研究脉络继续深挖,了解更多一手资料的出处。我个人对“误码率”和“信噪比”的计算模型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给出详尽的数学推导,而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最终公式。如果作者能够在某些复杂问题的处理上,提供不止一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分析,那就更具启发性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扎实、全面且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让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光通信这个充满潜力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