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与实践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刘鸣,陈世利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11403623
字数:427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目前许多学校积极构建专业课程的工程教育体系,本书是围绕电子工程化设计与应用,并结合传感和控制,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面向工程实际,将基础电路、常见电路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使电子线路设计工程化。
教材除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外,还涉及传感、控制及光电信息技术,单片机技术、PLC、CPLD/FPGA和LabVIEW等。伴随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教材反映较新的电路设计。
教材结构适应开放实验和课外实验模式,以综合性、设计性、使用性为主。另外,在学生电子类科技比赛中作为实用的参考用书。
与同类书比较,该教材内容全面、实用性强,传感与控制结合,学生能够掌握电子线路系统设计及应用。
这本名为《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与实践》的著作,我拿到手时,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并非那种花里胡哨、只讲理论概念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把手指导你完成复杂项目的实战手册。我尤其欣赏它对“综合设计”这一环节的深入剖析。很多教材在讲解了基础的运放、数字逻辑、滤波器之后,就戛然而止,留给学生的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把这些模块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个贴近工业实际的系统。例如,书中对一个多级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器件选型、原理图绘制到PCB布局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甚至不避讳地谈到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电磁兼容(EMC)问题和热管理挑战。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从理论走向工程的鸿沟是如何被一步步跨越的。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其背后蕴含的设计哲学和权衡取舍的智慧,是价值连城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案例驱动型叙事方式。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章节式、知识点堆砌的结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综合项目展开。比如,一个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或者一个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光看公式和抽象概念是无法真正掌握技能的。因此,书中每一个设计环节都配有详实的仿真结果截图、实物测试数据,甚至是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坑”以及如何爬出来的经验教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仿佛真的坐在作者的实验台上,与他一同面对电路板上的飞线和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软件与硬件协同设计的部分,清晰地阐明了在嵌入式系统中,固件如何高效地驱动和管理复杂的模拟前端,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绝对是教科书中的典范。坦白讲,很多技术书籍在图表清晰度上令人遗憾,但《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与实践》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原理图的层次分明,逻辑框图的箭头走向一目了然,即便是那些复杂的PCB布局俯视图,也标注得极其细致,关键信号走线和地平面处理的细节清晰可见。此外,书中对关键器件的数据手册核心参数的提炼和解读,也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要选一个运放,但面对几十种型号无从下手,这本书直接给出了从噪声指标、带宽、失调电压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论,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设计案例中去演示如何做出最优选择。这种将理论知识“场景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效率,让晦涩的参数分析变得生动和实用。
评分对于一个有着几年工作经验的电子工程师来说,这本书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很多入门书籍侧重于“能跑起来”,而这本书则关注“做得好不好”。它更多地触及了设计质量和可靠性的提升层面。例如,在电源完整性(PI)和信号完整性(SI)的章节中,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对比理想和非理想情况下的眼图、瞬态响应曲线,直观展示了去耦电容的选择、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对于系统稳定性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和对“工程裕度”的强调,是初级设计阶段常常被忽略的环节。它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设计从“Demo级别”提升到“产品级别”,无论是对散热的冗余设计考量,还是对工艺限制的预留,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沉淀和对工程伦理的尊重。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系统性地梳理一下自己零散的模拟和数字知识体系,但读完之后,收获远超预期。它最棒的一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思维链”。从最开始的性能指标分解,到中间的模块划分和接口定义,再到最后的系统集成和测试验证,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评估标准。尤其是关于测试与验证的部分,书里详细介绍了如何编写有效的测试计划,如何使用各种仪器(如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来验证设计目标是否达成,这在很多纯理论书籍中是找不到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画出电路图,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严谨地证明我的设计是正确的、健壮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前辈,不仅传授了具体的“招式”,更重要的是点拨了武学背后的“内功心法”,让人在面对新问题时,能迅速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