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

《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小军,颜燕,王晓丽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学术
  • 随笔
  • 科学普及
  • 文化
  • 教育
  • 知识
  • 文集
  • 阅读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8624
商品编码:296538074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

定价:48.00元

作者:谢小军,颜燕,王晓丽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0078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创刊至今,《科普研究》从主要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内部研究人员搭建学术平台到向全社会科普研究人士搭建学术平台,提供争鸣场所,对中国科普研究所形象的宣传、声望的提高,及中国科普研究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建所30周年,2011年,《科普研究》公开发行5周年,为纪念这些时刻,同时也是为了回顾和总结以往的工作,更好地记录一些有价值、易读性强的文章,让这些文章在学术历史的长河中再次以鲜活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品味和审视这些曾经的炫丽思想,使它们焕发新的光彩,《科普研究》编辑部计划陆续将多年来的一些随笔类、评论类、人物类等类型读者面广的文章集结成册,谢小军、颜燕、王晓丽主编的《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是本——《<科普研究>文丛·学术随笔卷》的续编,将数十篇随笔进行整理,出版发行。

目录


上篇

漫谈我国现代科学小品

科普作译者的一项基本功

引进国外数学科普读物小议

盖莫夫科普作品的特色

读书·教书·写书·做研究工作

科幻作品中的生活美与科学美

少儿科普创作的目的

儿童科普作品中的儿童味

儿童共鸣因素的探讨

——关于科学童话的思索

我是怎样写《田园卫士》的

科学漫画小议

科学漫画的启示

回忆在上海编刊的岁月

中国文化必须注入科学

关于科普战略的几点想法

科学文化特征刍议

历史让我们沉思

——我国近代的科技传播与文化论战

中篇

小议丛书

怎样“为他人作嫁衣裳”

——科普文章“征服读者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命题艺术

要注重科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三“T”、二“S”

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普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思考

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全民科技脱盲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社会的兴起

科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科幻与跨文化交流

高速发展的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外国科幻小说发展由来概览

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哪里去了

浅析人才与人才的创造性

下篇

科学与魔术

我对“科学文学”概念的一点看法

引进文学手法创立科普美学

高士其及其作品

科学魂爱国心平民情

——竺可桢科普作品初探

换一个角度思考

——读秦克诚教授《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科普书插图三题

科学与人类和谐

翻译:沟通中西科学文化的恒久渠道

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

——纵谈科学成就的机遇问题

美国科普史研究方法探究

——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

徐迟:文学与科学的交融·

用艺术展示技术文明

一群“松鼠”引发的论战

——从连岳序言引发的争议看中国当下科学传播理念的分歧

事情没那么简单

——漫谈错误的相对性及二元对立思维

一代巨匠,为世人留下什么?

——读《宇宙秘密》,忆阿西莫夫

看待复杂事物的角度问题

——以多维视野下的UFO现象为例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

——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

传播完整文化,就是传播创造之种

——创造力的学习笔记

后现代的人文思考

探究科学普及的人文内涵

谈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

让科学插上传媒的翅膀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科学传播规律的探索

思量“因果关系”

刍议昆虫文化与现代科普

三网融合与中国科普电视的新生

科普与动画的融合发展

漫谈核心科幻

科技传播:非真暨憾

讲真话: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

科普读物面面谈

——从德国的《什么是什么》说起

三种“科学”与三种“科学美”

不仅仅是点缀

——略谈女性科幻与中国的科幻女作者们

科幻创作的小圈子和文学的大园地

——从个人创作出发试谈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之关系

存在、宗教、家园与世纪末情绪

——重读《潘渡娜》

关于科普创作与科普作家的思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 编者寄语 在浩渺的宇宙和微观的粒子间,人类的求知之路永无止境。科学的火花,一旦点燃,便能照亮蒙昧,驱散恐惧,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知。然而,科学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和学术期刊的象牙塔中,它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潜藏于我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与探寻之中。 “科普研究”文丛,正是这样一片致力于连接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沃土。自创刊以来,我们始终秉持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探索精神,拓展学术视野”的宗旨,努力发掘和呈现那些既具科学深度,又不乏思想趣味的科普佳作。首辑文集的成功,离不开各位作者的辛勤耕耘与读者的热烈反响,也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前行的步伐。 如今,我们荣幸地推出“科普研究”文丛的续编。本辑精选集,汇聚了众多在各自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科学家、科学传播者,以及对科学怀揣真挚热情的思想者。他们以随笔的笔触,或从宏观的宇宙演化讲到微观的量子纠缠,或从生命的起源追溯到人类的未来,或从古老的科学史话引申出当代的科学伦理。这些文章,无一不是作者在深厚的学术功底之上,凝练出的真知灼见。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辑随笔所展现出的,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灵性与温度的思考。作者们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人人皆可理解的智慧火花。他们笔下的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公式,而是鲜活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桥梁。 在阅读这些随笔的过程中,您或许会惊叹于宇宙的壮丽与精妙,或许会感叹于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或许会反思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或许会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思考,正是科学精神在个体身上最深刻的体现——它鼓励我们质疑,鼓励我们探索,鼓励我们拥抱未知。 本辑“续编”,相较于首辑,在选题上更加注重时代性与前沿性,同时也更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与对话。我们收录的文章,既有对经典科学理论的深入解读,也有对新兴科学领域(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天体物理前沿等)的独到见解;既有对科学方法论的探讨,也有对科学史的反思;既有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伦理的深刻洞察,也有对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实践经验分享。 每一篇随笔,都是作者对特定科学问题或现象的一次深入“漫步”。他们带领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但并非通过提供一套完整的课程,而是通过一次次引人入胜的“对话”,一次次闪烁着智慧光芒的“顿悟”。您会发现,这些随笔并非仅仅满足了您对某个知识点的“知道”,更能引发您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考”。 我们希望,这本《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能够成为您在繁忙生活中的一片宁静角落,让您在片刻的沉思中,与科学对话,与智慧同行。它是一次对科学精神的致敬,一次对求知欲望的满足,更是一次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拓展。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贡献,感谢每一位读者的支持。愿这本续编,能为您带来新的启发,点亮您心中对科学的无限热情。 内容概述 《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是一部集结了当代多位顶尖科学家、学者及科学传播者思想精华的学术随笔选集。本卷在继承文丛一贯的严谨求实风格基础上,更加注重内容的前沿性、思想的深度以及表述的艺术性,旨在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场兼具知识性、启发性与趣味性的科学盛宴。 文集内容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但其核心关注点始终围绕着“科学是什么”、“科学如何发展”、“科学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科学”等核心命题。作者们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对各种科学现象、理论、技术及其衍生的社会文化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独到的阐述。 在自然科学领域,本卷收录的文章,将带您领略宇宙的宏大与微观的奇妙。从宇宙大爆炸的奥秘,到黑洞的神秘面纱,从星系的演化进程,到系外行星的探索前沿,作者们用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宇宙的壮丽画卷。同时,在微观粒子层面,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波粒二象性的哲学思考、量子纠缠的超光速传播假说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挑战着我们日常经验的认知边界。 生命科学的部分,同样精彩纷呈。文章将深入探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样的生物圈,揭示生命延续的内在机制。基因科学的最新进展,如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考量、人类基因组的奥秘及其对疾病治疗的潜在影响,都将成为作者们探讨的焦点。此外,大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意识的本质、记忆的形成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也进行了富有洞见的分析。 在技术科学与工程领域,本卷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本身,更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的崛起,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计算机视觉,作者们不仅解释了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更深入探讨了AI对就业、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潜在影响。新能源技术的革新,如太阳能、风能、核聚变等,在解释其科学原理的同时,也审视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与智慧,也探讨了太空资源开发、行星际移民等长远设想。 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层面,本卷同样注入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们回溯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挖掘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科学思想火花,以及科学史上的关键转折点。通过对科学方法的演进、科学范式的变迁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被构建、被证伪、被修正的。同时,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局限性、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等哲学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读者建立起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交织,是本卷着墨的重要篇章。在环境科学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作者们探讨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在科技伦理方面,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生物武器等敏感议题的讨论,展现了作者们在技术发展浪潮中,对人类福祉与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怀。科学教育的理念、科学传播的策略、以及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也是本卷关注的重点,作者们分享了各自在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前瞻思考。 文笔与风格方面,本卷的选集均体现了作者们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他们善于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叙述。文章的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深邃隽永,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但都始终围绕着科学的逻辑与人文的情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的启迪,更能体验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 总而言之,《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是一部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科学门类,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科学的全貌,展现科学的魅力,探讨科学的未来。本卷将成为所有对科学充满好奇、渴望理解世界、并愿意在智识之路上不断探索的读者,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期待与您一同,在科学的星空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漫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学术随笔”这个词,总觉得会有些距离感,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科普研究》这本续编,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的“学术”,更多的是指一种严谨的思考态度和深厚的知识积淀,而“随笔”则赋予了它一种轻松、自然的表达方式。作者们像是把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都用最易懂、最吸引人的方式讲了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几篇文章,在探讨一些看似抽象的科学概念时,竟然能引用大量的文学、艺术甚至神话故事,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原本冰冷的科学知识,充满了人文的光彩和审美的意境。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像是在欣赏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同时在接受一场思想的洗礼。这种将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科普的无限可能。它让我觉得,科学不仅是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理解人生、理解宇宙的一条重要途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平时也接触不到那些高深的学术论文,但《科普研究》这套文丛,尤其是这本《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却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并且是以一种极其轻松愉快的方式。我尤其喜欢里面那种“信手拈来”的叙事风格,作者们似乎是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原理,用日常生活的例子、生动有趣的类比,甚至是巧妙的情感联结,一下子就变得立体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那种感觉比吃了一顿大餐还要满足。而且,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对话。作者们在探讨科学问题时,往往不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考,比如科学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的认知局限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被抛出来,然后引着你去深入思考,甚至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我总觉得,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应该只是告诉“是什么”,更应该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认知空间的大门。

评分

读《科普研究》这本续编,感觉就像是和一群博学而有趣的灵魂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这些作者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没有任何学术的架子,反而是充满了人格魅力。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对研究的热情,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以及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世间万物的独特方式。有些篇章,甚至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让我觉得科学的本质,也许就是永不磨灭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些随笔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科学领域,而是触及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生命起源到意识本质的方方面面。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觉得科学的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对宇宙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会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否就是全部?科学的进步,最终会把人类带向何方?这些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引导着我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它真的填补了我知识领域里的一些空白,而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我一直觉得科普读物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艰深,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但《科普研究》这套文丛,特别是这本续编,却做到了。它似乎抓住了读者的“痒点”,总能在你似懂非懂的时候,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将那个复杂的科学原理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而且,作者们非常擅长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你会在阅读一篇关于物理学的随笔时,意外地看到化学的影子,或者在探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触及到社会学的观点。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络,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些对科学史的梳理,作者们不仅仅是列举科学家的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去分析那些改变科学进程的关键转折点,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时代印记。

评分

这次读完《科普研究》这套丛书的续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并不总是摆出一副严肃刻板的面孔,它也可以充满诗意和想象力。文丛中的这些随笔,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论述,不如说是科学家们在某个时刻,被灵感触动后,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抒发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我能体会到作者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执着,以及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深敬畏。尤其是其中一些关于宇宙、生命起源的探讨,写得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星辰大海在眼前展开,也能感受到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其中有几篇,简直就像是在读一篇篇关于科学的哲学童话,将复杂的概念用最简洁、最动人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觉得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我一直觉得,真正厉害的科学家,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而这套文丛里的作者们,无疑是这样的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那些冰冷的公式和数据上,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对探索精神的赞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