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研究》文丛--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
定价:48.00元
作者:谢小军,颜燕,王晓丽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0078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创刊至今,《科普研究》从主要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内部研究人员搭建学术平台到向全社会科普研究人士搭建学术平台,提供争鸣场所,对中国科普研究所形象的宣传、声望的提高,及中国科普研究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建所30周年,2011年,《科普研究》公开发行5周年,为纪念这些时刻,同时也是为了回顾和总结以往的工作,更好地记录一些有价值、易读性强的文章,让这些文章在学术历史的长河中再次以鲜活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品味和审视这些曾经的炫丽思想,使它们焕发新的光彩,《科普研究》编辑部计划陆续将多年来的一些随笔类、评论类、人物类等类型读者面广的文章集结成册,谢小军、颜燕、王晓丽主编的《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是本——《<科普研究>文丛·学术随笔卷》的续编,将数十篇随笔进行整理,出版发行。
目录
上篇
漫谈我国现代科学小品
科普作译者的一项基本功
引进国外数学科普读物小议
盖莫夫科普作品的特色
读书·教书·写书·做研究工作
科幻作品中的生活美与科学美
少儿科普创作的目的
儿童科普作品中的儿童味
儿童共鸣因素的探讨
——关于科学童话的思索
我是怎样写《田园卫士》的
科学漫画小议
科学漫画的启示
回忆在上海编刊的岁月
中国文化必须注入科学
关于科普战略的几点想法
科学文化特征刍议
历史让我们沉思
——我国近代的科技传播与文化论战
中篇
小议丛书
怎样“为他人作嫁衣裳”
——科普文章“征服读者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命题艺术
要注重科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三“T”、二“S”
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普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思考
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全民科技脱盲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社会的兴起
科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科幻与跨文化交流
高速发展的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外国科幻小说发展由来概览
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哪里去了
浅析人才与人才的创造性
下篇
科学与魔术
我对“科学文学”概念的一点看法
引进文学手法创立科普美学
高士其及其作品
科学魂爱国心平民情
——竺可桢科普作品初探
换一个角度思考
——读秦克诚教授《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科普书插图三题
科学与人类和谐
翻译:沟通中西科学文化的恒久渠道
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
——纵谈科学成就的机遇问题
美国科普史研究方法探究
——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
徐迟:文学与科学的交融·
用艺术展示技术文明
一群“松鼠”引发的论战
——从连岳序言引发的争议看中国当下科学传播理念的分歧
事情没那么简单
——漫谈错误的相对性及二元对立思维
一代巨匠,为世人留下什么?
——读《宇宙秘密》,忆阿西莫夫
看待复杂事物的角度问题
——以多维视野下的UFO现象为例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
——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
传播完整文化,就是传播创造之种
——创造力的学习笔记
后现代的人文思考
探究科学普及的人文内涵
谈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
让科学插上传媒的翅膀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科学传播规律的探索
思量“因果关系”
刍议昆虫文化与现代科普
三网融合与中国科普电视的新生
科普与动画的融合发展
漫谈核心科幻
科技传播:非真暨憾
讲真话: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
科普读物面面谈
——从德国的《什么是什么》说起
三种“科学”与三种“科学美”
不仅仅是点缀
——略谈女性科幻与中国的科幻女作者们
科幻创作的小圈子和文学的大园地
——从个人创作出发试谈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之关系
存在、宗教、家园与世纪末情绪
——重读《潘渡娜》
关于科普创作与科普作家的思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学术随笔”这个词,总觉得会有些距离感,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科普研究》这本续编,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的“学术”,更多的是指一种严谨的思考态度和深厚的知识积淀,而“随笔”则赋予了它一种轻松、自然的表达方式。作者们像是把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都用最易懂、最吸引人的方式讲了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几篇文章,在探讨一些看似抽象的科学概念时,竟然能引用大量的文学、艺术甚至神话故事,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原本冰冷的科学知识,充满了人文的光彩和审美的意境。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像是在欣赏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同时在接受一场思想的洗礼。这种将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科普的无限可能。它让我觉得,科学不仅是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理解人生、理解宇宙的一条重要途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平时也接触不到那些高深的学术论文,但《科普研究》这套文丛,尤其是这本《科普学术随笔选(续编)》,却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并且是以一种极其轻松愉快的方式。我尤其喜欢里面那种“信手拈来”的叙事风格,作者们似乎是把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原理,用日常生活的例子、生动有趣的类比,甚至是巧妙的情感联结,一下子就变得立体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那种感觉比吃了一顿大餐还要满足。而且,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对话。作者们在探讨科学问题时,往往不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考,比如科学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的认知局限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被抛出来,然后引着你去深入思考,甚至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我总觉得,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应该只是告诉“是什么”,更应该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认知空间的大门。
评分读《科普研究》这本续编,感觉就像是和一群博学而有趣的灵魂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这些作者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没有任何学术的架子,反而是充满了人格魅力。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对研究的热情,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以及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世间万物的独特方式。有些篇章,甚至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让我觉得科学的本质,也许就是永不磨灭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些随笔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科学领域,而是触及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生命起源到意识本质的方方面面。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觉得科学的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对宇宙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会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否就是全部?科学的进步,最终会把人类带向何方?这些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引导着我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它真的填补了我知识领域里的一些空白,而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我一直觉得科普读物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艰深,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但《科普研究》这套文丛,特别是这本续编,却做到了。它似乎抓住了读者的“痒点”,总能在你似懂非懂的时候,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将那个复杂的科学原理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而且,作者们非常擅长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你会在阅读一篇关于物理学的随笔时,意外地看到化学的影子,或者在探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触及到社会学的观点。这种“点线面”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络,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些对科学史的梳理,作者们不仅仅是列举科学家的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去分析那些改变科学进程的关键转折点,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时代印记。
评分这次读完《科普研究》这套丛书的续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并不总是摆出一副严肃刻板的面孔,它也可以充满诗意和想象力。文丛中的这些随笔,与其说是严谨的学术论述,不如说是科学家们在某个时刻,被灵感触动后,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抒发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我能体会到作者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执着,以及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深敬畏。尤其是其中一些关于宇宙、生命起源的探讨,写得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星辰大海在眼前展开,也能感受到生命演化的壮丽史诗。其中有几篇,简直就像是在读一篇篇关于科学的哲学童话,将复杂的概念用最简洁、最动人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觉得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我一直觉得,真正厉害的科学家,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而这套文丛里的作者们,无疑是这样的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那些冰冷的公式和数据上,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对探索精神的赞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