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防治(吴郁魂)(第二版) 9787122252463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物病虫害防治(吴郁魂)(第二版) 9787122252463 化学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郁魂,刘丽云 著
图书标签:
  • 作物病虫害防治
  • 农业
  • 病虫害防治
  • 植物保护
  • 吴郁魂
  • 第二版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252463
  • 农业技术
  • 农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2463
商品编码:2964310042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作物病虫害防治(吴郁魂)(第二版)

定价:45.00元

作者:吴郁魂,刘丽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2225246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学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采用特色的模块结构形式编写,包括通用模块、选用模块和实践性教学模块。通用模块包括昆虫基本知识、植物病害基本知识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3 个单元,为必学内容,选用模块编排了地下害虫防治技术,水稻、麦类、棉花、油料作物、杂粮、薯类、及糖料等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储粮害虫和设施农业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草害防除、农区鼠害防治和案例分析共12个单元,供各院校灵活选用,实践性教学模块设计有23个实验实训项目和12个综合实训项目。各单元开篇提出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结尾附加单元检测(含归纳与总结),其间穿插设计“你知道吗?”“大家一起来”等栏目,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并增加编写了案例分析单元,为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与支持。本书配有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从.cipedu..下载使用。本书可作为三年制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成人教育等作物生产类及种植类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农村青年的科普读物,还可供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1

通用模块6

单元昆虫基本知识6

节昆虫的外部形态6

一、昆虫的头部及附器7

二、昆虫的胸部及附器9

三、昆虫的腹部及附器12

四、昆虫的体壁12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及习性14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14

二、昆虫的14

三、昆虫个体发育及各阶段的特点15

四、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17

五、昆虫的主要习性及其在测报和防治中的应用18

第三节农业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20

一、昆虫分类及命名20

二、农业昆虫主要目科21

第四节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4

一、昆虫与农业生态系34

二、气象因子35

三、土壤因子39

四、生物因子40

五、农业生产活动对昆虫的影响41

单元检测42

第二单元植物病害基本知识43

节植物病害的概念与类型43

一、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43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44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45

第二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47

一、植物病原真菌47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58

三、植物病原病毒60

四、植物病原线虫62

五、寄生性种子植物64

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66

一、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66

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67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68

单元检测74

第三单元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76

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含义76

第二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77

一、生态原则77

二、效益原则77

三、综合原则77

四、安全原则78

第三节怎样进行综合治理78

一、综合治理的基本条件78

二、综合治理方案的三个层次78

第四节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主要技术80

一、植物检疫80

二、农业防治法80

三、物理防治法82

四、生物防治法82

五、化学防治法84

单元检测102

选用模块104

第四单元地下害虫识别与防治技术104

节地老虎104

一、形态识别105

二、发生规律105

三、防治方法106

第二节蛴螬107

一、形态识别107

二、发生规律108

三、防治方法109

第三节蝼蛄109

一、形态识别109

二、发生规律110

三、防治方法110

第四节金针虫类111

一、形态识别111

二、发生规律111

三、防治方法112

第五节根蛆112

一、形态识别112

二、发生规律112

三、防治方法113

单元检测113

第五单元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114

节水稻害虫114

一、水稻主要害虫114

二、水稻其他害虫124

第二节水稻病害127

一、水稻主要病害127

二、水稻其他病害134

第三节水稻病虫害的综合治理138

单元检测141

第六单元麦类病虫害防治技术142

节麦类害虫142

一、麦类主要害虫142

二、麦类其他害虫148

第二节麦类病害150

一、麦类主要病害150

二、麦类其他病害158

第三节麦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159

单元检测161

第七单元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162

节棉花害虫162

一、棉花主要害虫162

二、棉花其他害虫164

第二节棉花病害170

一、棉花主要病害170

二、棉花其他病害173

第三节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178

单元检测179

第八单元油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81

节油料作物害虫181

一、油料作物主要害虫181

二、油料作物其他害虫182

第二节油料作物病害188

一、油料作物主要病害188

二、油料作物其他病害190

第三节油料作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192

单元检测194

第九单元杂粮病虫害防治技术195

节杂粮作物害虫195

一、杂粮作物主要害虫195

二、杂粮作物其他害虫205

第二节杂粮作物病害208

一、玉米叶斑病208

二、其他杂粮病害210

第三节杂粮作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214

一、加强植物检疫214

二、重视农业防治214

三、扩大生物防治214

四、发展物理防治215

五、合理进行化学防治215

单元检测215

第十单元薯类、及糖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217

节薯类、及糖料作物害虫217

一、马铃薯瓢虫217

二、烟蚜218

三、烟青虫219

四、甘蔗螟虫219

第二节薯类、及糖料作物病害221

一、马铃薯晚疫病221

二、甘薯黑斑病223

三、黑胫病224

四、病毒病225

五、甘蔗凤梨病226

单元检测227

第十一单元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228

节主要储粮害虫228

一、玉米象228

二、麦蛾229

三、豌豆象230

四、赤拟谷盗230

第二节储粮害虫的综合治理231

一、加强储粮库管理,确保储粮安全231

二、植物检疫231

三、物理防治231

四、机械防治231

五、药剂防治231

单元检测232

第十二单元设施农业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233

节设施农业病虫害发生特点233

一、设施农业为土传病害提供了合适的发病条件233

二、设施内的高湿环境条件容易滋生病害233

三、细菌性病害有加重的趋势233

四、设施内虫害发生严重234

五、生理性病害有所发展234

第二节设施农业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234

第三节设施农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238

单元检测242

第十三单元农田草害防除243

节农田草害的概述243

一、农田杂草的概念243

二、农田杂草防除的意义243

三、农田杂草的组成244

四、主要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245

第二节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246

一、加强植物检疫247

二、农业防治247

三、物理措施247

四、生物措施248

五、化学除草248

第三节除草剂248

一、除草剂的分类248

二、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作用机理249

三、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50

单元检测251

第十四单元农区鼠害防治252

节主要农田害鼠的生物学特性252

一、农田鼠类概述252

二、农田害鼠的生物学特性253

三、鼠害的发生255

第二节农田鼠害的综合防治256

一、农业措施256

二、物理灭鼠法256

三、生物措施257

四、化学防治258

单元检测260

第十五单元案例分析261

案例1安徽省长丰县玉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的探讨261

案例2无人机低空施药技术前景展望262

案例3辽宁昌图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263

案例4重庆万州马铃薯晚疫病综合治理264

案例5四川南溪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266

案例6江西省的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相得益彰267

实践性教学模块269

实验实训指导269

实验实训1昆虫外部形态与重要内部器官观察269

实验实训2昆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270

实验实训3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代表科特征观察271

实验实训4鞘翅目、鳞翅目代表科特征观察271

实验实训5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缨翅目代表科观察,蜘蛛和螨类观察272

实验实训6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类型的观察272

实验实训7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所属代表菌及所致典型病害标本的观察274

实验实训8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所属代表菌所致典型病害标本的观察275

实验实训9半知菌亚门所属代表菌所致典型病害标本的观察277

实验实训10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原核生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观察278

实验实训11当地主要天敌昆虫种类和其他食虫动物的识别280

实验实训12农药剂型观察及质量检测281

实验实训13地下害虫的识别281

实验实训14水稻病虫害识别及症状特点与为害状观察282

实验实训15小麦病虫害识别及症状特点与为害状观察283

实验实训16棉花病虫害识别及症状特点与为害状观察285

实验实训17油料作物病虫害识别及症状特点与为害状观察286

实验实训18杂粮病虫害识别及症状特点与为害状观察287

实验实训19薯类、及糖料作物病虫害识别及症状特点与为害状观察287

实验实训20储粮害虫的识别288

实验实训21设施农业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289

实验实训22当地农田鼠害的调查及防治290

实验实训23当地主要农田杂草的田间调查及防除290

综合实训指导291

综合实训1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291

综合实训2常见重要农业害虫识别295

综合实训3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296

综合实训4常见重要作物病害识别299

综合实训5天敌种类识别和田间调查300

综合实训6作物病虫害田间调查与统计303

综合实训7主要作物病害田间诊断技术306

综合实训8主要作物病害测报技术308

综合实训9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309

综合实训10农药的配制和施用技术310

综合实训11农药田间药效试验312

综合实训12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制订313

参考文献315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农事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作物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在广袤的农田里,作物不仅要汲取阳光雨露,更要与无数潜在的威胁——病原微生物和各类害虫——进行着一场持续的较量。这场较量决定着一季的收成,维系着农民的生计,更关乎着我们餐桌上的安全与丰盛。因此,科学、高效、可持续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一、 理解敌人:病原体与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要有效防治病虫害,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它们的“敌人”。 1. 病原体:隐匿而多样的威胁 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系列肉眼难以察觉的病原体引发的。这些病原体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致病机制也千差万别。 真菌(Fungi): 它们是导致农作物病害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体。许多真菌以孢子的形式存在,能够通过风、雨、昆虫、农具甚至病残体在环境中传播。它们侵染植物的方式多样,有的直接穿透表皮,有的则通过植物的伤口或自然孔口(如气孔、皮孔)侵入。真菌感染后,会分泌酶类分解植物组织,吸收养分,并可能产生毒素,进一步损害作物。常见的真菌病害包括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灰霉病等,它们可能导致叶片枯黄、斑点、霉烂、畸形,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细菌(Bacteria):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微小,繁殖速度极快。许多细菌能够侵染植物的维管束系统,引起系统性病害,如青枯病,导致植物迅速萎蔫死亡。另一些细菌则侵染植物的表皮组织,导致溃疡、软腐、褐斑等症状,如番茄上的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上的青枯病等。细菌的传播途径与真菌类似,但其在水中和潮湿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更强,也更容易通过灌溉水传播。 病毒(Viruses): 病毒是结构更简单、更微小的病原体,它们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病毒进入植物后,会扰乱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叶片出现花叶、黄化、畸形、条纹等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昆虫(如蚜虫、叶蝉、蓟马)、线虫、螨虫,也可能通过汁液接触、种子传播等方式。病毒病害往往难以根治,且一旦感染,对作物的损害是永久性的。 线虫(Nematodes): 线虫是微小的、多细胞的蠕虫,其中一部分是植物寄生性线虫,它们生活在土壤中,以根系为食,造成根部损伤,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植株矮小、黄化、生长不良。有些线虫还能传播植物病毒,加剧病害的发生。 非生物性病害(Abiotic Diseases): 虽然不是由活的病原体引起,但由环境因素(如低温、高温、干旱、涝渍、土壤养分失调、农药药害、机械损伤等)造成的生理失调,也常常被误认为病害,并给农事管理带来挑战。 2. 害虫:直接啃噬与间接危害 害虫是直接对作物造成损害的动物,它们种类繁多,危害方式多样,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 咀嚼式口器的害虫: 这类害虫拥有强有力的口器,可以直接啃食植物的叶片、茎、果实甚至根系。例如,菜青虫、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幼虫,它们消耗大量的植物组织,导致叶片被吃光、茎秆折断、果实布满孔洞,直接降低产量和商品价值。 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这类害虫的口器呈针状,能够刺穿植物的表皮,吸食植物的汁液。最典型的代表是蚜虫、叶蝉、飞虱、蚧壳虫等。它们通常聚集在嫩叶、嫩茎、花蕾或幼果上,吸食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卷曲、畸形,果实发育不良。更重要的是,许多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吸食病株汁液的同时,会将病毒带到健康的植株上,引发严重的病毒病害。 钻蛀性害虫: 这类害虫的幼虫或成虫能够在植物的茎、秆、根、果实内部钻蛀,形成隧道,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和结构,导致植物生长衰弱,甚至折断死亡。例如,玉米螟、甘蔗螟、桃小食心虫等。 地下害虫: 许多害虫在土壤中生长发育,对作物根系和地下部分造成危害。例如,蛴螬(金龟子幼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它们啃食植物的根、茎、种子,导致幼苗死亡、植株矮小。 螨类: 许多种类的螨虫,如红蜘蛛、白蜘蛛,虽然体积微小,但繁殖迅速,它们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细小的黄斑、失绿,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作物生长。 二、 防治策略:科学技术与综合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的病虫害,单兵作战早已无法应对,必须采取系统性的、多层次的综合防治策略。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IPM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综合治理”,它强调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以最低的环境风险和经济成本,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农业防治: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 选用抗病虫品种: 育种家通过长期选育和基因改良,培育出对特定病虫害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作物品种,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根本途径。 合理轮作与间作套种: 改变耕作制度,避免连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世代循环,减少土壤中病原体和害虫的基数。间作套种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抑制病虫害。 优化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增强植株长势;适时浇水,避免旱涝;精细整地,及时清除病残株、杂草,减少病虫源。 调整播种时间: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隔离或消灭病虫害。 覆盖与隔离: 使用防虫网、地膜等覆盖,阻隔害虫的进入和繁殖。 诱杀: 设置诱捕器(如性诱剂、食诱剂诱捕器),利用光、色、味等吸引害虫并将其捕杀。 机械防治: 人工捕捉、清除病叶、病果等。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 天敌保护与利用: 保护和增殖寄生蜂、捕食螨、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天敌,让它们自然捕食或寄生害虫。 微生物农药: 利用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Bt)防治鳞翅目害虫,白僵菌、绿僵菌防治多种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某些鳞翅目幼虫。 植物源农药: 从植物中提取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天然物质,如印楝素、除虫菊酯等。 化学防治: 在其他防治措施效果不佳时,作为补充手段。 科学选药: 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长阶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方法、施药次数施药,避免滥用和错用。 轮换用药: 经常更换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精准施药: 重点对准病虫害发生区域进行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监测设备)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预警系统能够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指导农民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 3. 绿色农药与生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开发和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药和生物制剂,已成为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生物农药因其高效、低毒、易降解、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化学农药的替代品。 4. 区域联防联控 病虫害的发生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往往会跨区域蔓延。因此,建立区域性的病虫害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防治,对于控制大范围的病虫害爆发至关重要。 三、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必将是科技高度赋能的时代。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将使病虫害的监测、诊断、预警和防治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的介入,有望培育出更具抗性的优良品种,开发出更高效、更环保的生物防治技术。 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贯穿始终。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当季的丰收,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土壤的肥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因此,未来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将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融合、不断走向绿色与智能的有机整体。它要求我们持续学习、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最新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守护好我们的每一寸土地,确保农业生产的长治久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第二版,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且内容详尽的编排所吸引。虽然我主要从事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但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病虫害防治原理和常见防治方法,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解读。比如,它在讲到农药的使用时,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农药的名称和成分,而是详细阐述了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使用时机以及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单纯地喷洒农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相当具有指导意义,让我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预判,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顽固性病虫害时,它提供的综合防治方案,涉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的合理搭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我提升了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作物病虫害。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经验或者一些零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理解病因、病原、传播途径以及作物本身的抗性等多个方面。它所倡导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贯穿了整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如何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病虫害爆发后再去被动应对。书中关于作物抗病育种的介绍,虽然不是我目前最直接需要的内容,但也让我对病虫害防治的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有了初步的认识。它让我明白,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和减轻防治难度的最根本的办法之一。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针对我所种植的特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图谱和解决方案。虽然这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大部分主要农作物,但我在其中寻找具体农作物病虫害的图片和详细描述时,确实花费了一些时间。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即便在寻找特定案例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比如,它在讲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时,深入剖析了气候、土壤、种植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病虫害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深度的分析,帮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病虫害的传播和爆发机制。此外,书中关于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的方法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作物生长状况、监测气象数据等方式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提供了相应的预警指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能提升,能够让我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大大降低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和图文结合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虽然我主要关心的是一些基础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措施,但书中所提供的彩色图片和示意图,在帮助我理解抽象的概念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识别一些外观相似的病虫害时,清晰的图片能够帮助我快速区分,避免误诊误治。而且,它在讲解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时,配以相应的图片和文字描述,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直观易懂。除了病虫害本身的识别,这本书在介绍防治技术时,也配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图,这对于我这样动手能力强,喜欢边学边做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比如,在学习如何配制和使用一些自制的植物源农药时,操作图能够让我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步。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非常出色,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我最看重的是它在绿色防控方面的理念和技术。作为一名年轻的种植者,我一直致力于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到的最系统、最权威的资料了。它不仅详细介绍了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如利用天敌、微生物制剂等,还提供了很多关于物理防治的实用技术,例如诱捕器、防虫网的使用以及利用光、热、声等物理因子进行控制。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综合防治的理念,是将各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套高效、环保的防治体系。书中对生物农药的介绍也非常详细,不仅列举了各种生物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还提供了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生物农药的指导。这让我对生物防治的信心倍增,也为我今后在自己的农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