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 | 作者 | 黃愛民 |
| 定價 | 46.00元 | 齣版社 | 光明日報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266934 | 齣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日兩國有著長達三韆多年的文化交流的曆史。 |
| 作者簡介 | |
| 黃愛民(1957年一),男,江蘇泰州人,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係副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日語語言、文學、文化。齣版專著《日語常用短語》、《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文版)、譯著《文明的海洋史觀》等,發錶各類文章30餘篇。 |
| 目錄 | |
| 古代篇章 原始社會時期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日本人從何而來? 第二節 彌生文化與大陸移民第二章 倭國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倭國與漢朝 第二節 金印之謎第三章 邪馬颱國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卑彌呼女王 第二節 大和政權 第三節 倭五王第四章 飛鳥時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漢字傳入與學習漢字發音 第二節 聖德太子與遣隋使第五章 奈良時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遣唐使 第二節 鑒真東渡第六章 平安時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唐風文化 第二節 澄、空海、圓仁 第三節 □然、寂照、成尋、榮中世篇 第七章 鐮倉幕府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蘭溪道隆、無學祖 第二節 元軍東徵 第三節 一山一寜與日本禪宗 第八章 南北朝·室町幕府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五山文學與漢文學 第二節 倭寇與勘閤貿易 第九章 戰國時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唐物的興起與收藏 第二節 雪舟等楊與策彥周良 第十章 江戶幕府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生絲貿易往來 第二節 隱元、硃舜水、陳元贇 第三節 韆歲丸上海之行近代篇 第十一章 明治初期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羅森、黃遵憲與源輝聲、王韜 第二節 岡韆仞、傅雲龍、吳汝倫 第十二章 明治中期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二節 日俄戰爭 第十三章 明治末期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次留日高潮 第二節 魯迅與藤野嚴九郎、宮崎滔天 第十四章 大正時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 節 李大釗、吉野作造 第二節 一戰爆發、日本侵占山東 第三節 二戰與抗日戰爭現代篇 第十五章 新中國成立後的中日文化交流 節 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二節 青年洋上大學訪華 第三節 中日傳統文化、藝術的交流 第十六章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中日文化交流 節 日資的湧入 第二節 曆史上第二次留日高潮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這本書,擺在我的書桌上,仿佛一個靜默的邀請,邀請我走進一段充滿故事的曆史。我一直在嘗試理解,為何這兩個地理上如此接近,文化淵源如此深厚的國傢,在曆史上卻有著如此跌宕起伏的關係。這本書的齣現,是否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解讀這種復雜性? 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文化交流中的“接受”與“創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日本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並非全盤照搬,而是進行瞭大量的本土化改造,形成瞭獨特的“和風”文化。這種“化”的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又包含瞭哪些社會、文化因素?反之,在中國曆史上,是否存在一些被日本文化所影響的痕跡,或許是我們常常忽略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例子,去說明文化交流是如何促進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對抗。
評分初次翻開《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書脊上印著熟悉的ISBN號,似乎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即將展開。我並非曆史研究的專業人士,但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一直充滿好奇,總覺得中日兩國之間那剪不斷的文化淵源,蘊藏著太多值得探尋的細節。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指引著我走嚮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曆史長河。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一些具體的交流案例,比如佛教的東傳,它不僅僅是宗教的傳播,更帶來瞭哲學思想、藝術風格,乃至社會製度的深刻影響。唐朝時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帶迴瞭中國的製度、文化和技術,這其中又有哪些細節被有意無意地保留或改造?而到瞭近代,中國又從日本學習瞭哪些維新變法、近代教育的經驗?這些具體的“物證”和“人證”,無疑是理解兩國文化碰撞與融閤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曆史的街巷,觸摸那些被歲月磨礪過的痕跡,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層麵的人們是如何在交流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塑造彼此的。
評分拿到這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後,我第一反應就是它的篇幅。這不禁讓我思考,要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篇幅裏,梳理齣兩個擁有悠久曆史和獨特文化體係的國傢之間漫長而復雜的交流脈絡,是何等艱巨的任務。我個人更偏嚮於那種能夠觸及宏觀格局,又能兼顧微觀細節的著作。比如,它是否能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導力量和主要方嚮?是政治、經濟的影響,還是宗教、藝術的滲透?再者,書中對於交流的“雙嚮性”會有怎樣的闡述?我們常常談論日本對中國的學習,但反過來,中國又在哪些方麵受到瞭日本文化的影響?這些互動的層麵,纔是真正構成“交流”二字核心的所在。 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對一些被普遍認同的文化符號進行深入的解讀,例如漢字在日本文化中的演變,或者日本的“和風”美學是如何在藉鑒中國傳統的基礎上,發展齣獨樹一幟的風格。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跳齣“學習”或“模仿”的視角,去理解這種交流的動態過程——如何吸收、如何轉化、如何創新。這樣,纔能更深刻地理解兩國文化既有聯係又相對獨立的復雜關係。
評分《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色調沉穩,字體典雅,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一段悠遠的往事。我一直在思考,文化交流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器物的傳遞,還是思想的碰撞?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在曆史長河中,有哪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跨越山海,點燃瞭不同文明的智慧?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不同時代下,文化交流的“模式”和“渠道”。比如,早期是以官方派遣為主,還是民間往來更加活躍?到瞭近代,媒介的改變,如印刷術、報刊雜誌的興起,又給文化傳播帶來瞭怎樣的變革?我想瞭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元素,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渠道,最終融入另一方的社會肌理,並産生深遠影響的。或許,書中會提及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他們就像是文化交流的橋梁,他們的個人經曆,本身就構成瞭一部生動的交流史。
評分拿到《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古老畫捲,上麵描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以及絲竹管弦在日本宮廷中迴響的景象。我始終覺得,文化交流並非是單嚮的灌輸,而是一種互動,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過程。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其宏大的主題,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來龍去脈。 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文化”的定義是怎樣的?它僅僅是語言、文字、藝術這些外在錶現形式,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形成過程中,是否受到瞭中國儒傢思想的影響?而中國的某些哲學思想,又是否在日本的社會結構和政治製度中留下瞭印記?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論點,讓我看到文化交流並非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一個復雜而充滿創造性的過程,它能夠改變並重塑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