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 | 作者 | 黄爱民 |
| 定价 | 46.00元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266934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日两国有着长达三千多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 |
| 作者简介 | |
| 黄爱民(1957年一),男,江苏泰州人,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日语语言、文学、文化。出版专著《日语常用短语》、《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文版)、译著《文明的海洋史观》等,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 |
| 目录 | |
| 古代篇章 原始社会时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日本人从何而来? 第二节 弥生文化与大陆移民第二章 倭国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倭国与汉朝 第二节 金印之谜第三章 邪马台国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卑弥呼女王 第二节 大和政权 第三节 倭五王第四章 飞鸟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汉字传入与学习汉字发音 第二节 圣德太子与遣隋使第五章 奈良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遣唐使 第二节 鉴真东渡第六章 平安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唐风文化 第二节 澄、空海、圆仁 第三节 □然、寂照、成寻、荣中世篇 第七章 镰仓幕府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兰溪道隆、无学祖 第二节 元军东征 第三节 一山一宁与日本禅宗 第八章 南北朝·室町幕府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五山文学与汉文学 第二节 倭寇与勘合贸易 第九章 战国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唐物的兴起与收藏 第二节 雪舟等杨与策彦周良 第十章 江户幕府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生丝贸易往来 第二节 隐元、朱舜水、陈元赟 第三节 千岁丸上海之行近代篇 第十一章 明治初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罗森、黄遵宪与源辉声、王韬 第二节 冈千仞、傅云龙、吴汝伦 第十二章 明治中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节 日俄战争 第十三章 明治末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次留日高潮 第二节 鲁迅与藤野严九郎、宫崎滔天 第十四章 大正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节 李大钊、吉野作造 第二节 一战爆发、日本侵占山东 第三节 二战与抗日战争现代篇 第十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文化交流 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二节 青年洋上大学访华 第三节 中日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 第十六章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中日文化交流 节 日资的涌入 第二节 历史上第二次留日高潮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这本书,摆在我的书桌上,仿佛一个静默的邀请,邀请我走进一段充满故事的历史。我一直在尝试理解,为何这两个地理上如此接近,文化渊源如此深厚的国家,在历史上却有着如此跌宕起伏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这种复杂性?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文化交流中的“接受”与“创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并非全盘照搬,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和风”文化。这种“化”的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包含了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反之,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些被日本文化所影响的痕迹,或许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去说明文化交流是如何促进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对抗。
评分拿到《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古老画卷,上面描绘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以及丝竹管弦在日本宫廷中回响的景象。我始终觉得,文化交流并非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互动,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其宏大的主题,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来龙去脉。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文化”的定义是怎样的?它仅仅是语言、文字、艺术这些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形成过程中,是否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中国的某些哲学思想,又是否在日本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中留下了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论点,让我看到文化交流并非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它能够改变并重塑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评分初次翻开《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书脊上印着熟悉的ISBN号,似乎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即将展开。我并非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一直充满好奇,总觉得中日两国之间那剪不断的文化渊源,蕴藏着太多值得探寻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指引着我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长河。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具体的交流案例,比如佛教的东传,它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更带来了哲学思想、艺术风格,乃至社会制度的深刻影响。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带回了中国的制度、文化和技术,这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被有意无意地保留或改造?而到了近代,中国又从日本学习了哪些维新变法、近代教育的经验?这些具体的“物证”和“人证”,无疑是理解两国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街巷,触摸那些被岁月磨砺过的痕迹,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人们是如何在交流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塑造彼此的。
评分拿到这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篇幅。这不禁让我思考,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里,梳理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之间漫长而复杂的交流脉络,是何等艰巨的任务。我个人更偏向于那种能够触及宏观格局,又能兼顾微观细节的著作。比如,它是否能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方向?是政治、经济的影响,还是宗教、艺术的渗透?再者,书中对于交流的“双向性”会有怎样的阐述?我们常常谈论日本对中国的学习,但反过来,中国又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些互动的层面,才是真正构成“交流”二字核心的所在。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一些被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进行深入的解读,例如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演变,或者日本的“和风”美学是如何在借鉴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跳出“学习”或“模仿”的视角,去理解这种交流的动态过程——如何吸收、如何转化、如何创新。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两国文化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复杂关系。
评分《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色调沉稳,字体典雅,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悠远的往事。我一直在思考,文化交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器物的传递,还是思想的碰撞?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历史长河中,有哪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跨越山海,点燃了不同文明的智慧?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时代下,文化交流的“模式”和“渠道”。比如,早期是以官方派遣为主,还是民间往来更加活跃?到了近代,媒介的改变,如印刷术、报刊杂志的兴起,又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变革?我想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元素,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渠道,最终融入另一方的社会肌理,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或许,书中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他们就像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交流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