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手机
定价:29.80元
作者:晓白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406745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手机: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被称为**本专著,深度解析手机的社会、财富、文化、传播、美学影响力;**大影响,中国20多家强势媒体专题报道热切关注,主编案头热读;*行业,3G门户 MSN NOKIA等创新公司关注未来信息社会图书;*前沿思想,中国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者联合推荐。
3G之后,“手机人”长什么样/达尔文与手机进化论/一个手机的道德历程手机,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万亿单位的掘行行业/一个手机公司对国家的影响你就是媒体/广告需要新名字/手机的包豪斯主义让拜物教主为之迷恋的设计美学
内容提要
《我手机: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主要讲述了手机,它是人类直立行走之后生存的需要——远古时期,谁先听到“猛兽来了”,谁就获得了活命的机会——今天,谁先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赢得了竞争——未来,谁先和它融合在一起进化,谁就成为“超人类”;它是人类发明*的杰作——摩西用石板记录圣言“十诫”并传播天卞,是它的前身——贝尔、爱迪生、莫尔斯、费森登、贝尔德、博纳斯·李、马丁·库珀、史蒂夫·乔布斯……是它的过去和今天——21世纪之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它的发明家;它是人类财富和经济发展的奇迹一它带领人们从工业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它让人们从物质满足进入到体验满足——它让世界的主流行业都汇聚在它的周围,它让生产它的诸多企业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GDP——它让财富的创造形式层出不穷,它建立了人类财富的*的平台;它是世界上普及率高的终端——它可以全世界范围地通话——它可以便宜地发送文本、图片给任何人——它可以欣赏音乐——它可以收听电台——它可以拍照——它可以摄录——它可以上网——它可以读书——它可以看电视电影——它可以连接所有的信息产品——它是电话 报纸 电台 电视 电影 电脑 照相机 手表 钞票 钥匙 *……
它的数量正迅猛接近并注定超过全球人口的总数——它可以在战争面前匹敌核弹、枪炮,也可以在危机面前扭转形势、拯救生命一它可以带领科技的新浪潮,也可以启发哲学的新思想——它可以划分世代和群体,也可以鉴别道德和良心——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传播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的沟通空间;它离你近——它带着你的体温——它随时跟随你——它连接你所有的社会关系——它知道你多的秘密一它显示你的趣味……
在人类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进化”,在社会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解放”——在经济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引擎”,在思想家那里,它的名字叫“革命”——在历史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时代”,在信息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君王”;在美国,它的名字叫“细胞”(cell),在英国,它的名字叫“移动”(mobiIe),在以色列,它的名字叫“神奇”(pele),在芬兰,它的名字叫“说话”(puhelin);它当得起人类高的礼赞,它配得起人类美的赞美诗!
它——就是手机!
目录
作者介绍
晓白,又名白战涛,学机械,转经济,做媒体,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风尚周报》执行主编。 朝西,又名张向东,3G门户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 曾帅,又名曾岁春,十年数码专业玩家,深入钻研数百款手机。
文摘
序言
《我手机》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手机”这个题材,听上去就有点……怎么说呢,像是科技指南,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教程,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出乎意料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手机的某个功能或者品牌,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这个被手机“绑架”的时代里的生活片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碎片化阅读”的刻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通过主人公日常的点滴,比如通勤路上、午休时间,甚至是睡前最后几分钟,那些匆匆扫过的资讯,那些被点赞和转发淹没的信息,都被写得生动而真实。那种既熟悉又略带荒诞的感觉,让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书中关于“社交媒体成瘾”的描写更是直击人心,那些为了获得虚拟认同而产生的焦虑,那些在屏幕前伪装出来的快乐,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常常会反思,我究竟是在使用手机,还是被手机所控制?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手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手机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手机时代下的人心”的寓言。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擅长捕捉那些最细微的情绪变化,并用一种诗意又现实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信息茧房”的描写所打动,它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几个巧妙设置的场景,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被算法所“喂养”,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视野也随之变得狭窄。书中主人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个与自己信息流截然不同的观点,那种震惊和不适,那种被颠覆的认知,真实得让我脊背发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以为的“了解世界”,可能只是在狭小的屏幕里反复观看自己熟悉的内容。而更深层次的是,作者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在手机影响下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疏离感,即便近在咫尺,但因为各自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这种“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感受,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困境,而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解剖般精细的方式,将这个困境呈现在我眼前。
评分说实话,《我手机》这本书,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的,毕竟“手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科技感和现代感。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打碎了的镜子一样,将主人公的生活碎片化地呈现出来,但这些碎片却又奇妙地拼凑出了一幅完整的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数字身份”的探讨,主人公如何在网络世界里构建另一个自己,那个自己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光鲜亮丽,也可能更孤寂落寞。而这种虚拟身份的构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和情绪,都写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算法推荐”的描绘也极具警示意义,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算法是什么,而是让你感受到,当你的喜怒哀乐都被算法预测和引导的时候,你是否还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又有多少是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这本书让我对“自我”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被手机深度渗透的时代,有了更复杂的感情。
评分《我手机》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的书,或者是一本关于手机发展史的科普读物。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完全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只不过,这个人,是用手机来作为他生活的一个支点,或者说,是一个放大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种不易察觉的内心波动,那种在信息洪流中挣扎的无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注意力经济”的描写,它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解释,而是通过主人公一次次地在广告和推送之间被拉扯,在无尽的“刷屏”中迷失方向,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了,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是多么宝贵,又是多么容易被廉价地消耗。书中对“手机成瘾”的描写,也不是简单地说“不要玩手机”,而是深入地剖析了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那种渴望被关注、渴望逃避现实的冲动,都写得极其到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手机的关系,让我意识到,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更像是一个映照我们内心欲望和不安的镜子,而我们,正在镜子里寻找自己。
评分《我手机》这本书,当我第一眼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的画面,是各种智能手机的界面,是各种APP的图标。但当我翻开书页,我才发现,作者构建的世界,远远超出了我对“手机”的认知范畴。这更像是一部现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而手机,只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引子。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具爆发力,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用镜头语言般的文字,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数字记忆”的描绘,那些曾经被手机记录下来的照片、视频、聊天记录,它们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情感?是美好的回忆,还是无法触碰的过去?当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成为我们证明自己存在过的唯一证据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书中对“虚拟社交”的描绘也极具冲击力,那些在网络世界里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那些看似真实的情感交流,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真实的连接之上,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这个被手机“连接”起来的世界里,我们反而可能变得更加孤独。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这个时代下的真实处境,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