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钱志强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64422035
字数:
页码: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研究》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合作与竞争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体育科研团队的结构、属性、功能、定义、分类以及演化发展过程,深入剖析了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研究结论,详细阐释了提高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对策。
目录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科研团队基本理论
2.1 体育科研团队系统分析
2.2 体育科研团队的定义
2.3 体育科研团队的分类
2.4 体育科研团队的演化发展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理论构建
3.1 体育科研团队的有效性
3.2 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3.3 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4.1 问卷设计
4.2 预测试
4.3 数据的收集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育科研团队构成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 团队领导分析
5.3 团队规模分析
5.4 团队异质性分析
5.5 2007-2011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团队的演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体育科研团队案例研究
6.1 团队介绍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 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高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对策
7.1 高效体育科研团队的基本特征
7.2 构建合理的体育科研团队
7.3 促进体育科研团队的有效运行
7.4 营造和谐的体育科研团队创新氛围
7.5 建立科学的体育科研团队管理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专家名单
附录三 体育科研团队调查问卷
作者介绍
钱志强,1976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体育管理。2002年以来在《体育文化导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中国男篮管理分析》《新中国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史学研究》新中国群众篮球运动形式的发展过程及成因研究》等论文多篇,参编了《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新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等作及教材。
文摘
序言
第一段评价(侧重实用性和洞察力)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教练,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切实提升团队运作效率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阅读过不少关于管理学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空泛,脱离了体育科研这个特殊领域的实际情况。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体育科研团队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场景,比如如何进行高效的文献查阅,如何组织有建设性的头脑风暴会议,如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处理成员间的沟通障碍,甚至是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资源利用率。书中提出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团队建设模型”,以及针对不同科研阶段(从课题立项到成果转化)的沟通策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案例分析部分,选取了几个不同规模、不同研究方向的体育科研团队,细致剖析了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团队的影子,也让我对症下药,找到了可以借鉴和调整的方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和“跨学科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章节所吸引,这正是我们团队目前亟需突破的瓶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洞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提升团队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并为我未来的团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第四段评价(侧重团队成员视角和人性化关怀) 作为一名正在体育科研领域初露头角的青年研究员,我深切体会到团队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要性。这本书从一个非常贴近普通团队成员的视角出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科研工作者日常困境的理解和关怀。书中关于“如何建立开放、信任的沟通渠道”的建议,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时间分配,以平衡个人成长与团队贡献”的探讨,都直击我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团队成员心理契约的构建”这一章节,它让我明白,除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团队成员之间更需要一种默契和承诺。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团队中的负面情绪”以及“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实用技巧,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从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支持性领导力”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并非总是发号施令,而是要善于倾听、鼓励和赋能团队成员。这本书让我明白,提升团队有效性不仅仅是流程和方法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对团队成员个体的尊重、理解和赋能。它让我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团队协作,从而在实践中更加注重与同事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科研环境。
评分第五段评价(侧重问题解决导向和实践应用)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研究》这本书,正是一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力作。它并没有花哨的开场,而是直接切入体育科研团队在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痛点”。例如,书中对于“项目延期和预算超支”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都极具针对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进度管理工具”和“明确的责任分配表”来规避项目执行中的混乱。此外,针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常见的“产学研脱节”问题,作者提出了“建立跨界合作平台”和“制定共享知识产权策略”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模板和清单”,比如“会议议程模板”、“项目风险评估清单”、“团队成员绩效评估表”等,这些工具化的内容可以直接套用,极大地降低了实践应用的门槛。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团队医生”,精准地诊断出体育科研团队的各种“病症”,并给出了“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它不是一本让你沉溺于理论的著作,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立刻能够着手改进的实用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看到问题,更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为提升体育科研团队的实效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评分第三段评价(侧重创新视角和未来展望) 在数字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传统的科研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我一直关注着科技发展如何重塑团队协作,特别是对于像体育科研这样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和跨领域合作的领域。《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研究》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并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考。书中探讨的“智能化科研支持系统”如何赋能团队,以及“大数据分析在科研选题与成果评估中的应用”,都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虚拟团队协作模式”的设想,以及如何在这种模式下维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这对于未来远程协作的体育科研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还对“以人为本的科研环境营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技术工具的运用必须以激发个体潜能、促进团队成员间的良性互动为前提。作者还提出了“跨界融合创新”的理念,并探讨了体育科研团队如何与工程、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领域进行更深度的融合,从而产生颠覆性的研究成果。这种跳出传统学科限制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体育科研未来的无限可能。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团队有效性理论的梳理和发展,更是对未来体育科研团队协作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和预言,为我们指明了创新发展的方向。
评分第二段评价(侧重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对于我这样的学术研究者而言,一本优秀的著作不仅要提供实用的启示,更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学术逻辑。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相当出色。作者在引言部分便清晰地阐述了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梳理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书中对“团队效能模型”的解析,引用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经典理论,如团队凝聚力、角色分工、激励机制、决策过程等,并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体育科研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视角。作者对于“认知冲突与建构性冲突”的区分,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和引导冲突以促进科研创新,是本书在理论上的一个亮点。此外,书中对“知识管理系统”在体育科研团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了案例数据,论证了其对提升团队整体科研产出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对“科研伦理与团队合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一点在日益强调学术规范的当下尤为重要。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引用文献的质量也相当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理解体育科研团队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更能启发读者在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