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空军 9787503483875

民国空军 97875034838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根金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民国历史
  • 空军
  • 航空
  • 战争
  • 回忆录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3875
商品编码:296244240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空军

定价:45.00元

售价:32.9元,便宜12.1元,折扣73

作者:姜根金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75

字数: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空军启程于20世纪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是在近代航空事业得到充分孕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和领导革命期间,虽然*力倡导航空事业,但面对当时“混战”和“叛逆”相交织的格局,空军发展也只能是时起时伏。国民党统治地位确立后,把各地方空军收编在中央空军的旗帜下,推动了一支较大规模的独立于陆军、海军的中国空军的建设发展。
  中国抗战时期,她不畏强敌,浴血长空,为保卫祖国主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

目录


作者介绍


姜根金,男,江西南昌人,空军中校,先后在空降兵部队、空军飞行场站、航空兵飞行团、空军工程大学、空军指挥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工作和学习,历任分队长、政治指导员、干事、教员等职,现为空军某院校教员,军事专家,从事军事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作13部,其中《军旗飘飘》被总政治部列为重点推荐读物,《民族宗教》被空军列为统编教材,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完成空军计划课题6项,作为课题负责人3项,获得空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

文摘


《民国空军》:
  飞机坠落了,刘佐臣也身负重伤,从此再也不能亲自驾驶飞机了,但他对冲上蓝天的梦想并没有破灭。当李宝悛到医院里去看他时,他悄悄地叮嘱宝悛:“革命很快就要爆发,请速将损坏的飞机运往上海修理,尽快与上海的同盟会员取得联系,争取早日建成革命的飞军队”。武昌起义前夕,身体刚刚痊愈的刘佐臣来到了武昌的湖北新军,为了表明自己誓与封建王朝决裂的决心,并预祝起义成功,刘佐臣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佐成”,寓意为“不做清王朝的臣民,唯愿辅佐革命成功”。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枪,翌日湖北军宣告成立,同年11月,刘佐成担任了仅有两架法国造“桑麻式”飞机的湖北军航空队长。翌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刘佐成也随之来到南京担任了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副。在这期间,他再度与李宝悛合作研制飞机,于1912年3月试飞成功。
  1912年8月26日,年仅26岁的李宝悛因惨淡经营,劳累奔波,以及由于革命失败带来的忧郁等诸多原因而病逝在南京共和医院。
  李宝悛的逝世使刘佐成失去了一个情同手足的得力助手,为此刘佐成悲痛万分。得力助手的逝世,国民革命遭到严重挫折使刘佐成暂时放弃了依靠自己的智慧,制造更多飞机的蓝天之梦。
  “二次革命”失败后,刘佐成认为更要通过刺杀袁世凯派往福建的都督护军使李厚基这样的反革命分子,来唤醒国人。遗憾的是,在运送武器的过程中,刘佐成等人的刺杀行动暴露了。李厚基下令追捕,刘佐成只好潜逃到在南平的闽师同学陈德章家中躲藏。
  后由陈德章资助路费,辗转闽南出海,逃到台湾,再转道到日本。
  这时,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先生正在创办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据《孙中山在日本》一文披露,1914年8至9月间孙中山曾与刘佐成见面交谈达12次之多。此后一段时间,刘佐成一直漂泊不定,他的日籍妻子佃贵美子和子女则在上海租界内避难。
  1920年,刘佐成被吴佩孚任命为航空队长,此后又兼保定航空学校教官。为了推动中国的航空事业,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驾驶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飞上蓝天,民国10年(1921年)3月1日,刘佐成在天津创办了《飞行杂志》。1925年,刘佐成在北京担任北洋航空司令部参谋。1926年,保定联军总司令部成立航空处,刘佐成任参谋。
  1927年4月,刘佐成担任联军航空队队长;同年6月,改任保定航空工厂厂长。北伐胜利后,刘佐成到南京国民航空署任参谋,并继续主编《飞行杂志》。他所撰写的《中国航空沿革纪略》一书于民国19年(1930年)在南京出版发行。
  1934.年,刘佐成被派到福州主持建筑王庄机场。机场建成后,任福州飞行场场长。1938年5月,福建省机关及所属单位陆续迁往永安,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省会。与此同时,由于福州王庄飞行场常遭日机轰炸,只好把汽油、炸弹等军事物资转移山区。
  刘佐成改任空军将乐办事处主任,负责汽油、炸弹的储运。后又调浙江衢州航空总站任股长。
  1942年,刘佐成曾接到调令,要他到柳州空军司令部任参谋,这一年他已经59岁了,遂以年老多病告退,回到永安小陶故居。同年9月,突患中风,回到永安青水池,住在刘氏宗祠内。翌年9月20日,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刘佐成与世长辞,终年60岁。
  中国水上飞机人——谭根。谭根(1890一?),原名谭德根,祖籍广东开平县祥乡人,1890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少年时家境贫苦,曾在机器厂当学徒。
  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发明不久,许多人热衷研究飞机制造和钻研飞行技术。谭根也很醉心飞行,他一面做工,一面在奥克兰中学学习机械,孜孜不倦地钻研飞行工程技术。
  后来,他结识了当时在奥克兰设厂试制飞机的冯如,开始接触飞机技术。不久,谭根得到亲友资助,进入美国希敦飞机实践学校学习航空理论与飞机构造。通过学习,谭根在航空理论和设计制造上,收获颇丰。
  ……

序言



飞越历史的群星:民国空军史诗中的光影 一、引言:风云际会中的天空之子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具体的著作,而是试图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关于中华民国时期空军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浴血奋战的完整历史轨迹。这是一个由热血、硝烟、牺牲与梦想交织而成的时代。我们所探讨的,是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驾驶简陋机型,以血肉之躯挑战强敌的“天空之子”们的集体史诗。 本书的叙事线索将围绕几个核心维度展开:从早期留学生学习西方航空技术的回国建制,到抗日战争中空军力量的积蓄与重创,再到国共两党在空中力量上的发展与分野。我们力求展现的,不仅是空战的战术细节,更是支撑起这支年轻空军的精神内核——那份面对强大敌人时,对国家和民族的绝对忠诚。 二、萌芽与奠基:从“洋学生”到“空军的摇篮” 中华民国空军的起点,充满了探索与拓荒的艰辛。本研究首先追溯至清末民初,大批有识之士远赴欧美,学习飞行技术与航空理论。他们不仅是学员,更是未来空军的种子。 (一)早期机构的建立与曲折: 重点剖析了早年航空学校的建立与更迭,例如南京、杭州等地航空机构的设立历程。这些机构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数次面临资金短缺、物资匮乏、人才流失的困境。然而,正是这些早期的尝试,为日后空军的集中统一打下了理论与组织基础。 (二)外国顾问的角色与影响: 意大利、美国、德国等国顾问团对民国空军早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国家军事思想对中国空军战术、组织结构及机型选择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例如,德国顾问团在基础训练和技术规范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三)“空军之父”的群像: 描绘了早期领导者们,如杨仙逸、张惠长等人的贡献。他们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以有限的资源,为国家争取到第一批“飞的起来的机器”。 三、蓄势待发:抗战前夜的“自我武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空军进入了关键的发展期。面对日本侵略的阴影,国民政府开始有意识地集中资源,加速空军现代化建设。 (一)“四大队”的组建与精锐化: 重点分析了中央军校的飞行学员培养机制。这一时期的空军,人员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开始形成了具有一定战斗力的核心单位——著名的“四大队”(轰炸大队、驱逐大队等)。分析其组织架构、训练强度以及装备的逐步改善。 (二)机型引进与“以血肉换钢铁”: 介绍了这一时期引进的主要战斗机型号,如霍克(Hawk)、波音(Boeing)系列以及后来的斯图卡(Stuka)等。同时,也探讨了装备的局限性——在数量和性能上与日本零式战机(Zero)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为后来的淞沪会战中的悲壮牺牲埋下了伏笔。 (三)空军情报与外交努力: 揭示了在采购飞机、争取外援方面,国民政府外交人员和秘密采购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努力不仅关乎装备,更关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四、浴血长空:全面抗战中的空中铁血史诗 1937年8月14日的空战,标志着民国空军全面投入抗日战争。这是本书叙事的高潮部分,聚焦于空军在绝对劣势下所展现的惊人韧性。 (一)淞沪战役中的惨烈对决: 详细回顾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期间的几次关键空战。重点分析了中国飞行员面对装备和数量双重劣势时的战术应对,以及他们为掩护地面部队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例如,分析了中国飞行员如何利用地势、机动性或出其不意的方式,在特定局部战斗中取得战果。 (二)“人人皆英雄”的典范: 侧重于描写几位杰出飞行员的生平与事迹,如沈崇诲、乐以勤、陈鸿钧等。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更是那个时代集体精神的缩影。他们的座右铭和最后遗言,揭示了他们飞行的动机——为国土不失,以命相搏。 (三)“转进”与美国的援助: 随着战局推进,空军力量逐步向后方转移,并开始接受美国“飞虎队”(AVG)的实质性援助。本书将分析“飞虎队”的组建背景、其对中国空军士气的提振作用,以及中美空军在战术协同上的磨合过程。美援机型的加入,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五、战略调整与最后的黎明 抗战后期及随后的时期,民国空军开始着眼于战略打击和长距离奔袭。 (一)战略轰炸与对敌后方目标: 探讨了中国空军对日本本土、台湾及占领区重要军事目标的有限轰炸行动。这些行动在军事效果上或许有限,但在心理战和民族自信心上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二)基地建设与后勤保障: 考察了中国空军在西南地区(如成都、昆明)建立秘密、分散基地的过程,以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如何保障燃油、弹药和零配件的供应,这体现了后勤人员的巨大贡献。 六、尾声:历史的回响与薪火相传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民国空军的历史遗产。这支队伍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其成员和力量分散到了不同的阵营。但无论如何,他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所表现出的勇气、牺牲与专业精神,是中华民族航空史上光辉的一页。他们的故事,是关于理想、战争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和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民国空军是如何用他们的生命和技术,为民族的生存与尊严,在广袤的天空中写下了悲壮而永恒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其实很早就听说过,总觉得“民国空军”这四个字自带一种庄严又带着点历史厚重感的气息。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为国家浴血奋战的空军飞行员们。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驾驶着简陋的飞机,面对着更加先进的敌人,那种勇气和牺牲精神,绝对是值得我们铭记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那个时候的空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从零开始,如何培养出一批批技术过硬、意志坚定的飞行员?他们的训练方式是什么样的?训练场地又在哪里?是不是有很多外国教官参与?我也会关注他们的装备,从最开始的寥寥几架飞机,到后来有没有一些稍微先进一点的型号,这些飞机的性能又是如何?我知道那个时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当时的空军装备一定充满了挑战。我很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让我对“民国空军”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更是他们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评分

翻开这本《民国空军》,我首先被书中描绘的时代背景所吸引。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些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们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组建起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空军力量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这支队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早期空军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第一批飞行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他们有没有经历过漫长而艰苦的训练?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比如那些对民国空军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领导者,他们的决策和远见又是如何影响这支军队的命运的?我也对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状况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及当时中国自主制造飞机的尝试,或者我们主要依赖于外部援助?这些细节都将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民国空军的艰难起步,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浓厚兴趣。民国时期,个体命运往往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像空军这样的前沿军事部门。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数据,更能捕捉到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我非常想知道,那些年轻的飞行员们,他们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投身空军?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们心中怀揣着怎样的理想和信念?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又是如何克服恐惧,一次次冲上云霄的?书中会不会有他们的家书、日记,或者战友间的回忆录,来展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彷徨,以及最终的坚定?我也会关注女性在民国空军中的角色,虽然我知道那个时代的女性参军不易,但如果有女性飞行员或者在后勤、情报等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女性,她们的故事一定非常鼓舞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他们为理想和家国所付出的牺牲。

评分

对于《民国空军》这本书,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军事史料梳理和战役细节呈现方面的深度。我知道那个时期发生了很多重要的空战,比如台儿庄空战、武汉保卫战等等,这些战役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这些具体的战役进行详细的剖析,不仅仅是描述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和武器装备,更能深入到战术层面,分析当时的指挥决策、空军的战术运用,以及每一次空战的战略意义。书中有没有对空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进行还原?比如,某个飞行员是如何在高炮火力网下成功完成任务的?某个战术是如何出奇制胜的?我也会关注书中对当时中国空军的战术思想演变有没有探讨,他们是如何在实战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另外,我也想了解书中是否会对一些著名的空军英雄人物事迹进行深入挖掘,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如何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评分

在阅读《民国空军》这本书时,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的内容。我不仅想了解中国空军自身的发展,也希望能够看到它与其他国家空军的交流与合作。在那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空军是否曾与其他国家的飞行员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比如,苏联、美国等国家在抗战期间对中国空军提供了哪些援助,这些援助在技术和训练上是如何体现的?书中会不会对当时中国空军与友邦空军之间的联合行动进行描述?我也会关注书中对民国空军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有没有涉及,比如他们是否参与过一些国际性的军事演习或者交流活动?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民国空军在当时的世界军事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为争取国际支持所做的努力。同时,我也想看看书中是否会提及民国空军在和平时期为国家建设,比如勘测、运输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而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