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古都
:26.00元
售价:19.0元,便宜7.0元,折扣73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64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高的建筑水平。徐潜主编的《中国古都》是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图书中,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中国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中国九大古都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九个城市,其中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国古都》是介绍北京、西安、开封、南京和洛阳五大古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徐潜主编的《中国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中国古都》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一、历史长河中的北京北京是人类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等的相继出现,昭示着古老的文明开始孕育。四五千年以前,北京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从原始聚落逐步发展成为北方重镇,北京在历史对它的选择中丰富并积淀着自己。
七朝古都的盛名丰富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永载史册的同时更加的灿烂辉煌。
(一)燕都城蓟城关于北京的建城,我们可以追溯到燕蓟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末年,存在着燕和蓟两国。阎崇年在《中国古都北京》一书中提到蓟国名称来源于一种叫做蓟的草本植物,而燕国名称来源于它在氏族部落时期的图腾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燕、蓟两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然性。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并册封尧帝的后代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后来燕国逐渐强大,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并终吞并了蓟。而由于蓟的重要地理位置,春秋中期以后它成为了燕国的都城。
蓟城大致位于今北京城的西南部,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是今日北京城的早雏形。
战国时期,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开始的时候它还比较弱小,及至燕昭王时开始发愤图强,燕国才变得强大起来。在同其他诸侯国的交往中,燕更是使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是,几年后燕昭王的去世又逆转了燕国的大好形势,子惠王的不利统治使燕国逐渐衰落。战国末年,燕国受到强国秦的侵袭,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燕赵的慷慨之士不甘自己的国家被强国吞并而与之抗争,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我们仍可从中看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气概。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燕,占领蓟城,燕国灭亡。
(二)前燕都城蓟城前燕是由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国家,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罔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和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其中“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的是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是活跃于辽河流域的少数民族。鲜卑慕容部曾在西晋做官,并于西晋末年崛起。350年,前燕主慕容氏以其强大的势力夺得幽州,攻入蓟城,并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迁都蓟城。352年,正式定蓟城为国都,以龙城为留都。前燕是个在今北京地区建都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可惜的是,蓟城作为前燕的国都只维持了六年。可以说,五胡十六国时期蓟城的城主不断地发生着更改。
北魏、隋、唐先后在蓟地设有燕郡、涿郡、幽州,这些位置并非完全重合,但是大致上都位于北京地区的范畴。
(三)辽陪都南京辽是由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国家。
契丹族崛起于蒙古高原的东部,在唐代末期和五代初期发展起来。907年,契丹建立辽朝,势力范围延伸到华北地区。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唐,当朝统治者为了寻求契丹的帮助,以幽、云等十六州之地许之。于是他们趁乱从石敬瑭手中窃夺了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得到十六州后,辽的势力大为加强,甚至可以同中原地区的政权相抗衡。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设幽州为陪都,并称其为南京(又称燕京)。辽朝共设立五个京城,它们分别是首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陪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大名乡)、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北京)。而其中又以南京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辽陪都南京对整个辽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为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托。它基本上沿用了唐代幽州治所的旧址,并在城中修筑了皇城。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南京城周围36里,城墙高3丈、宽1.5丈。城墙上设有敌楼,共有城门8个,城内划分为26坊。南京作为辽的陪都长达82年,在这期间城市发展迅速,与同类城市相比它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典雅的历史气息。封面那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简直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材质,触感温润细腻,翻阅起来非常舒服,丝毫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粗糙感。据说内页的插图和地图都经过了精心考证和绘制,虽然我还没细细品读文字部分,但光是浏览那些图版,就能想象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制作上的巨大投入。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到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历史读物的常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可以收藏的文化珍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书卷气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迫不及待地想沉下心来,跟随这本书的引导,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实在令人称道,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场景之中,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我注意到,作者似乎特别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人情味儿”。他没有将那些古都塑造成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那些宫墙之内外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荣耀,都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情感共鸣。很多历史书籍读起来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关键的历史节点处理得掷地有声,而过渡部分则如溪水般潺潺流淌,丝毫不拖泥带水。读完一个小章节,常常会让人意犹未尽,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到下一页,去探寻下一个历史角落的秘密。这种阅读体验,简直是久违了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引用和考证工作,从目录和前言中透露出的那种扎实程度,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它显然不是那种浅尝辄止、人云亦云的通俗读物,而是建立在深厚学术功底之上的精品。我瞥了一眼章节标题,涉及到考古发现、文献比对以及文化遗存的分析,每一个主题都显示出作者深入田野、查阅故纸堆的艰辛过程。尤其让我好奇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论述,似乎采用了多方观点的交叉印证,这表明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持有一种非常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这种严谨性对于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古都兴衰脉络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质量保证。它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套系统且有逻辑支撑的知识体系,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受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熏陶,而非仅仅是消遣时间。
评分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文化脉络梳理上的巧妙安排。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一座座都城的历史时间线,更像是织就了一张宏大的中华文明版图。每一座古都,都被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作者似乎在试图阐释,这些城市是如何相互影响、继承和演变,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让读者理解“都城”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功能和意义的变化。这种将地理、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维度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格局和深度。它不再是孤立地讲述某个朝代的往事,而是将这些都城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明演进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让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连续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完美平衡。它既有古代典籍般的沉稳庄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但在解释那些晦涩的制度或地理概念时,又运用了极为清晰现代的表达方式,丝毫没有生僻难懂的“书面语”障碍。这种清晰性使得即便是对古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在复杂的历史名词中迷失方向。我在随便翻阅的几页中,就注意到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或者地理掌故,这些细节如同点缀在锦缎上的珍珠,让严肃的论述瞬间变得活泼有趣起来。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体现了作者不仅是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文化布道者”,他知道如何将深奥的知识,以最易于接受和吸收的方式传递给大众,真正做到了将严肃历史大众化的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