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历史文化
定价:34.00元
售价:25.5元,便宜8.5元,折扣75
作者:程杰晟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3251658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历史文化是了解古老中国的一把钥匙,无论是休闲旅游还是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知识都会增加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趣。为此,笔者编写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线,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字和书籍)、依托(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文化)、精髓(思想文化)、传承(古代教育)、倒影(宗教文化)、遗存(古代建筑)、遗物(器物文化)以及生活中的历史文化(服饰、饮食、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勾勒。各个章节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中国历史文化》内容兼容并包,通俗易懂,既有的理论高度,又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阅读性。既可以供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及成人教育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也可以供中国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普通读者阅读。
《中国历史文化》:
二、宗法制度——中国传统家族社会的维系纽带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史前人类都曾经历了原始群居、氏族继而部落的组织阶段。氏族与部落都是血亲组织。进入文明时代后,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血亲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就中国而言,广阔的大陆平原提供了中国先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人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一般人活动范围极其狭小。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农耕生活中,史前时代的血亲组织便留存下来。宗法制就是史前时代血亲组织在新时代的变体。
从甲骨卜辞与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商代的宗法组织和制度已相当严密、完备,宗族内部的等级层次、嫡庶之分已经很严格。周灭商之后,在周部落原有宗法制的基础上,吸收继承了商朝的宗法思想与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达至高峰。从整个宗法史来看,西周与春秋时代的宗法制度是典型、严密的。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的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它的确立期在西周。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制礼作乐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该制度的确立有三个重要标志,即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1.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目前有关夏代的材料还无法让人们弄清楚当时的继承制,商代初期实行嫡长子继承与兄终弟继两种继承制,到商朝第27位国王康丁以后的5个王才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方式。周代自成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那么,什么是嫡长子?由于贵族的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即嫡子;其他的妻子为“庶”,其子即为庶子。
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基本的关键是区别大宗和小宗。西周统治者分为4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其位,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为小宗。庶子另立一家,即成为这一家的始祖,他也以嫡长子继承的传统世袭,世代以作为本家始祖的庶子为祖,称为大宗,一直传下去不再改变,即所谓大宗百世不迁。小宗各继承其代庶子。这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明显的标志便是丧服,丧服即在血缘关系网中某人死了,有关的人皆按规定穿着服饰以致哀悼,随血缘关系的远近丧服各有区别。小宗的血缘关系超过五世就没有了丧服,即小宗五世则迁。
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以后被历代王朝采用,各代帝王、贵族封爵及其他政治地位都沿袭此制,本来是周代贵族政治权力继承的制度演化为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的继承制度,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制。
2.封邦建国制
宗法制度在确立了政治经济继承秩序的同时,又规定了特权地位继承人应依照血缘远近把部分权力与财产分配给族人的办法,以分封制来分享宗族的权利,进而区分尊卑贵贱以及每人相应的义务。分封制与嫡长子继承制构成了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封邦建国,即封建制或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西周创立此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企图通过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子弟亲属,由其建立地方邦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作为周王室的屏障。分封自周天子向下一级层层进行。诸侯受封后便成为地方邦国,但并非完全独立,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的义务。天子对诸侯有巡狩、命官、迁爵等权利,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义务。诸侯据此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领地称“采”或“邑”,即所谓采邑制。但采邑与封国有所不同,采邑没有封国的诸多独立自主权。卿大夫依此例封士,士为统治阶级中低一级,通常要以技艺和才干为卿大夫服务。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大概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避免了全书风格单一带来的审美疲劳。在叙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如同史诗般庄重且富有气势,用词考究,句式长而有力,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和宫廷的钟鼓。但当他转入对某一特定时期民间风俗的描写时,文字立刻变得轻快、生动,甚至带有一丝幽默的烟火气,仿佛能闻到街边小吃的香味,感受到市井百姓的喧嚣。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对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时,作者的文字又会回归到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克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论证过程严谨有力,将主观色彩降到最低,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在宏大叙事、细腻描绘和严谨论证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不同情境的精准拿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触摸上去能感受到一种细腻的磨砂感,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却不失厚重感的光泽,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古籍珍本。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色泽偏向暖米白,既保护了读者的视力,也为文字内容营造了一种历史的温润感,不像有些现代书籍那样白得刺眼。排版上更是体现了编辑团队的用心,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度,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书脊的设计也颇具匠心,能够很好地支撑书本,平摊阅读时也不会有明显的拱起,非常方便做笔记和查阅。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扉页上的那枚小小的印章纹饰,虽然微小,却无声地诉说着对文化传承的敬意。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给人一种“值得珍藏”的感觉,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重量感”是令人难忘的。不是指实体书的物理重量,而是它在你心中留下的那种沉甸甸的文化分量。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充实的疲惫感,仿佛自己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朝圣之旅。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书中的某些观点和图像会像烙印一样刻在脑海里,促使我不断地反刍和联想。例如,书中对某一古老仪式细节的描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一些看似寻常的礼仪习惯的根源。这本书的影响力是渗透性的,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想”,而是悄无声息地提供了一套更广阔的参照系,让我在面对当下的各种社会现象时,多了一层历史的纵深感去进行衡量和解读。这或许就是一本优秀的文化历史著作的终极价值——它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哪怕只是一点点。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展开逻辑简直是一场精彩的学术冒险,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按时间线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立体而丰富的网络。比如,它在探讨某个朝代的思想变迁时,会立刻穿插介绍那个时期流行的诗词风格、建筑美学乃至日常的器物审美,这种跨领域的联动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中进行沉浸式考察。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时,也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动机与挣扎,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真实,让人读后久久不能释怀。这种将“事”与“人”、“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无疑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律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偏高的,但这种“难”绝非故作玄虚的晦涩,而是因为它所承载的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每翻开一章,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作者在引用史料和阐释观点时,常常会使用到一些非常精准但又相对小众的专业术语,这迫使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资料,甚至需要回溯前文来理解上下文的细微差别。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当我终于理清某个复杂理论的脉络,或者理解了某个看似矛盾的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显然是面向有一定知识储备或者愿意深入钻研的读者的,它不迎合速食文化,而是鼓励一种慢下来、深度思考的学习态度。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而是用来“拓展思维疆界”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