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体育/运动 书籍 |
| 作者: | 高嵘 屈国锋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5115497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伟大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
| 目录 | |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
| 编辑 | |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国内外学者,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读完这本巨著,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与鼓舞。震撼于前辈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硬生生地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辟出“体育”这一重要领域,那种筚路蓝缕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而鼓舞则来自于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回顾历史的波折与成就,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任何一项事业的进步都充满了曲折,但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终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当下体育教育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激励着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带着敬畏之心去继承和发展这份来之不易的学术遗产,让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事实和数据,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作者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手法,既有宏观的政策变迁和学科制度的构建,又不乏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比如,书中对几位早期杰出教育家的生平描绘,简直是引人入胜,他们的探索、挣扎与最终的成就,读来令人动容。特别是在描述某个关键历史转折点时,作者会巧妙地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潮,让读者明白,体育学科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理解这项学科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并最终开花结果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质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大气,主色调的选择非常考究,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号排版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的配图和史料照片的运用,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体育精神的萌芽与发展。每一张图片下方都有详尽的文字说明,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丰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和艺术审美的双重把控。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分量。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没有将体育仅仅视为身体训练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非常欣赏其中对于“体育精神”与“国民性塑造”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一点尤其具有启发性。它不再是那种陈旧的口号式论述,而是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细腻地剖析了精英阶层是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来构建新的现代公民形象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让人不断地思考:体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现代化进程,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刻的反思,远超出了单纯的学科历史回顾,达到了思想史的层面。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深刻体会到这本书在史料梳理上的功力,那份扎实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和整合那些散落在不同档案馆、文集甚至个人回忆录中的珍贵资料。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片段、会议记录摘要以及早期课程大纲的复印件,都为论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度的批判性分析和整合,清晰地勾勒出了学科思想演进的脉络。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基石和参考坐标,避免了许多可能出现的以讹传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