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售价:53.7元,便宜34.3元,折扣61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庄重而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感觉,深邃的蓝色调仿佛承载着百年时光的沉淀,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几个大字以烫金工艺呈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其学术价值。高嵘和屈国锋两位作者的名字并列,传递出一种合作共赢、共同探索的学术精神。9787511549716这个ISBN号码,在我拿到书时,我便觉得它像一本藏宝图的坐标,指引着我即将开启一段探寻北师大体育学科发展脉络的旅程。我期待着翻开扉页,与那些曾经的体育巨匠、教育先贤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这片教育沃土上播撒体育精神的种子,又如何培育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体育学科体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对体育教育理想的传承和发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实的体积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印刷清晰,文字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更吸引我的是它的内容,当我粗略翻阅目录时,就被其中丰富而细致的章节划分所震撼,从学科的萌芽期到蓬勃发展期,再到改革创新期,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详实的论述。作者们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不仅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文献,还可能采访了许多亲历者,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体育教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章节感到好奇,那时国家的体育事业是如何与教育紧密结合,又是如何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也为我们这些对体育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晰的排版和专业的学术风格。书中的图文结合恰到好处,不仅有珍贵的历史照片,还有一些可能包含当年教学计划、运动会盛况的插图,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们在文字的组织上也显得十分考究,逻辑清晰,叙述流畅,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体育教学内容、训练方法演变的描述,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体育教育的特色与挑战。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重要人物的介绍也非常深入,不仅仅是列举他们的成就,更是挖掘了他们为北师大体育学科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种“人”的故事,往往比干巴巴的事件描述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受到浓厚学术气息的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而是经过严谨考证和深入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高嵘和屈国锋,我虽然不熟悉,但从书籍的严谨程度来看,他们必定是体育教育史领域的资深专家。书中的论证过程严密,引用的参考文献也可能相当广泛,这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对于正在进行体育教育史相关研究的学生或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可能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对一些历史事件提出了新的解读,从而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作者们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勾勒出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来的发展轨迹,这其中充满了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一代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书中的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们的心血,也承载着北师大体育学科的辉煌过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学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描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体育教育的某些问题,或许能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
评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被其中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往事深深吸引。作者们在叙述中,不仅关注宏观的学科发展,更注重微观的细节描绘,例如当年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等等,这些细节都让历史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北师大校园,看到了充满活力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看到了那些默默耕耘的体育老师们。这本书让我对“百年体育学科史”有了更具象、更感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梦想与奋斗的生动故事。
评分拿到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时代、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作者们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发展置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北师大体育学科如何回应国家发展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论述,这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体育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人一种专业、严谨、值得信赖的感觉。书中的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对学术观点的阐述,都显得游刃有余。我注意到书中可能还包含了一些图表和数据,这对于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对体育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体育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如今的重要学术领域的。
评分当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它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学科的起源、发展,到各个时期的重要变革,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那些为北师大体育学科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先驱者的故事,他们的教育理念、学术成就以及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一定能够激励后人。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精神。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和研究相关史料,并将之融汇贯通,最终呈现出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我对于书中对不同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演变,以及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尤其感兴趣。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梳理学科发展的逻辑,为我们理解体育学科的演进过程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