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老经验主义者/西方哲学编译系列丛书
定价:42.00元
作者:王成兵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68220910
字数: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验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中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对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称为新经验主义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分析哲学具有明显而深远的影响。《新老经验主义者》不是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般性的描述,而是选取贝克莱和休谟为古典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选取前期维特根斯坦、杜威与詹姆士作为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以人物的思想立场和各自特殊的和复杂的哲学见解为主要线索,用精炼、准确和比较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新老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和个性特点,通过对哲学家观念的描述,让读者了解和把握经验主义哲学的核心见解、思想历程和逻辑关系。
目录
贝克莱的经验论哲学
大卫·休谟:道德科学的牛顿
一、导言
二、生平
三、哲学的假定
四、因果关系
五、物质的东西
六、自我
七、怀疑论
八、道德和情感
九、宗教
十、后记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者威廉·詹姆士
一、一位美国思想的原创者
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三、实用主义
四、实用主义的宗教
五、真理总是个人的
六、评论
杜威:哲学复兴的需要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和彻底经验主义具有一致性吗
一、引言
二、纯粹经验的兰姆塞化
三、紧紧楔人的心灵
四、机能主义、普遍机能主义和兰姆塞句子
五、心灵论的和非心灵论的现象主义
六、中介的和非中介的现象
七、结论
前期维特根斯坦
一、导言
二、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
编译后记
作者介绍
王成兵,1961年生,安徽人。1979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FrOntiers 0f PhiIosophyiChina英文杂志副主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拿大埃尔伯特大学研修三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60多篇,出版有《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实用主义在中国》《实用主义的中国之旅》等作,作为主编或者主要译者出版《后现代精神》《杜威全集》《自我的根源》《教育的终结》《维特根斯坦》《大哲学家》《智慧的典范》《一位真正的美国哲学家》等译著。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文摘
序言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入了一个思想的迷宫,但这个迷宫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一开始,我以为“新老经验主义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分期,没想到书里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释得如此细致入微。它不仅梳理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经验主义在现代哲学语境下如何演变,如何面对新的挑战。书里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探讨,比如“经验”、“实在”、“知识”的界定,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而这本书则通过对不同时期哲学家观点的呈现,让我看到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和辩论的。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一些哲学家的处理方式,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贴上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精髓,并分析其在整个哲学史中的位置。比如,书中对奎因的论证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意义的不可证实性”以及“整体论”的思想是如何对传统经验主义构成挑战的。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哲学论证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其实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根源。而且,书中在论述过程中,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更加扎实可信,而不是凭空而谈。 这本书的结构也安排得相当合理。它从经验主义的早期萌芽开始,层层递进,一直探讨到20世纪的新发展,清晰地勾勒出了经验主义思想演变的脉络。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很容易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关联和传承。即使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段落,书中提供的丰富的背景信息和解释,也能帮助我逐步克服阅读障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科学哲学”与经验主义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哲学如何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哲学知识“神化”,而是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展现出来。译者的语言非常考究,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晦涩。很多时候,我会被书中一些精妙的论述所吸引,反复阅读,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让我觉得,哲学并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息息相关的。 这本书让我对“经验”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过去可能简单地认为经验就是通过五官感受到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经验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如何组织、解释和理解这些感官输入,涉及到我们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书中的讨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的一些固有模式,并尝试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获取的信息和知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哲学的十字路口,看到了经验主义思想的不同走向,也看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它对“老”经验主义的经典论述进行了梳理,同时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经验主义的各种发展,让我看到了经验主义是如何与逻辑、语言、科学哲学等领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实证主义”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早期经验主义者会如此强调经验的可验证性,以及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是如何试图将这种可验证性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的。但是,书中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后来哲学家们是如何对此进行反思和修正的。这种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细致呈现,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的演进是多么的动态和充满活力。 这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哲学史材料,这使得它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时,不仅点出了出处,还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其背景和意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深信不疑。即使有些论述对我来说比较晦涩,但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巨大努力。 翻译的质量也让我非常满意。很多时候,阅读一本翻译哲学著作,最怕的就是被生硬的译文所劝退,但这本书的译文读起来非常顺畅,行文流畅自然,而且对一些哲学概念的翻译也非常准确,没有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这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被翻译所干扰。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经验”并非是静态的、被动的接收,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过程。我们如何理解和组织我们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书中的讨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认知习惯,并尝试去理解这些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否可以有更优化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新老经验主义者”,光看书名就让人产生联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经验主义,是延续了旧有的思想,还是在旧有的基础上有了什么革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为这本书增添了几分学术的严谨感,毕竟是高校出版社,内容应该不会太浅薄。我平时对西方哲学史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认识论和知识来源的讨论,经验主义的流派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 读完这本书,我对“经验主义”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理解。过去,我对经验主义的印象还停留在洛克、休谟等经典人物的层面,觉得他们的思想虽然深刻,但似乎有些固守于感官经验本身。而这本书显然是将目光放得更远,不仅梳理了经验主义的源头活水,更着重探讨了“新”经验主义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突破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逻辑实证主义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那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经验主义在20世纪哲学语境下所发生的深刻转变,不再仅仅是关于“感觉材料”的堆砌,而是与语言、逻辑、科学方法论等更广泛的哲学议题紧密结合。书中在解读这些新思潮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力求呈现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视角,这一点非常难得。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虽然不是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一些哲学概念的准确性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本书的译文读起来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生搬硬套的生硬感。很多复杂的哲学概念,在译者精炼的语言下,变得更容易理解,甚至是一些非常抽象的论证,在译文的引导下,也能逐渐理清思路。我特别欣赏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具有历史渊源的术语时,能够兼顾其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演变,并通过脚注或者行文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这对于读者理解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对于“新老经验主义者”的区分和梳理,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书中对“老”经验主义的批判性回顾,以及对“新”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现了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我看到,即便是看似已经被“证伪”或“超越”的思想,其核心的关切和提出的问题,依然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观察语句的本质、意义的验证问题,虽然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有了新的解答,但其提出的困境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思考”的启蒙。书中对于经验主义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我们的知识来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这种对自身认知过程的反思,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而经验主义的探求,恰恰是在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世界、构建知识的有效路径。书中对具体哲学家的论证过程的细致解读,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评价哲学论证的范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之前对“经验主义”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经验主义就是强调感官经验,但这本书显然把这个概念拓展得更广阔。它详细地阐述了从休谟到奎因、再到普特南等一系列思想家是如何在传统经验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反思和修正的。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理论负载性”的观点,让我看到了经验主义在面对科学进步时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不再是简单地依赖直接的感官数据,而是承认理论在观察和解释中的作用。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语言转向”在经验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20世纪的哲学不再仅仅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形而上学讨论,而是更加关注我们如何“谈论世界”,语言在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的解读,以及它如何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相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哲学上的困境,其实都源于我们对语言的误用和误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所折服。即使是对于一些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作者也能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将其梳理清楚。特别是在解读一些有争议的思想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方,而是力求呈现不同观点的优劣,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许多外国哲学著作的中文译本,往往存在译文生硬、术语混乱的问题,但这本书的译文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对专业术语的把握也很准确。很多复杂拗口的句子,在译者的处理下,变得清晰易懂,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也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哲学概念时,会结合中文语境进行恰当的解释,这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其内在含义。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我们认知方式的训练。它不仅仅是关于记住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质疑,如何去分析,如何去建构自己的思考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经验主义的浅薄理解,让我看到了这个流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的“新老”区分,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思想的传承、发展与批判。它让我看到,即使是看似古老的思想,也能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哲学家的深入剖析,例如关于休谟的怀疑主义,以及他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康德和新经验主义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他们思想之间的联系和辩驳,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是如何在一个不断对话和反思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种对思想内在逻辑的挖掘,非常有启发性。 这本书在论证的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作者在提出任何观点时,都会有充分的哲学史依据和论证作为支撑。即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作者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例子,将其解释得相当透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哲学入门读物,而是一本能够带领读者进行深度哲学思考的学术著作。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国内的哲学翻译领域,质量参差不齐,但这本书的译文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译者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她用流畅、自然的中文,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哲学论述,变得易于理解。这种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得这本书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探险。它让我看到了经验主义是如何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和超越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认识世界”、“知识的来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这是一种让我受益终生的思维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