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6) 978730024257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6) 97873002425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社会科学
  • 文库
  • 成果
  • 2016
  • 学术
  • 研究
  • 中国
  • 人文
  • 综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2576
商品编码:2959052033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6) 作者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定价 168.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242576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所有学术成果的概要介绍,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成果的学术创新和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1991年6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方案;具体管理和筹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检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情况,交流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组织对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推广。

   目录
哲学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概要 魏义霞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概要 殷杰
《算术、真与悖论》概要 熊明
《可能世界的名字》概要 刘新文
《科学与人文新论》概要 孟建伟
《〈资本论〉的哲学》概要 仰海峰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概要 刘福森

理论经济

《社会偏好理论与社会合作机制研究:基于公共品博弈实验的视角》概要 周业安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特色研究》概要 马艳
《经济学范式的演变》概要 马涛

应用经济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概要 肖文
《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制度金融学导论》概要 张杰

法学

《国际法的中国理论》概要 何志鹏
《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概要 孙平华
《现代权利理论研究:基于“意志理论”与“利益理论”的评析》概要 彭诚信
《商法的独特品格与我国民法典编纂》概要 许中缘
《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概要 陈玺

社会学

《后乡土中国》概要 陆益龙
《时空社会学:拓展和创新》概要 景天魁

民族问题研究

《西夏经济文书研究》概要 史金波
《〈慈悲道场忏法〉西夏译文的复原与研究》概要 杨志高

国际问题研究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概要 余丽

中国历史

《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概要 周棉
《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概要 乜小红
《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概要 黄纯艳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概要 郑大华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概要 陈祖武
《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概要 臧知非

世界历史

《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研究》概要 王丽萍

中国文学

《〈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概要 何宗美
《民国词史考论》概要 曹辛华
《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概要 姚文放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概要 方长安
《简帛文学研究》概要 蔡先金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概要 胡可先

外国文学

《诗人的散文: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概要 汪介之

语言学

《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概要 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概要 李无未
《鄂温克语动词形态论》概要 朝克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中国古代图书史:以图书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概要 陈力

管 理 学

《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与控制研究》概要 张卫国
《制度经济地理学范式:以“岭南模式”为例》概要 何一鸣

教 育 学

《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概要 刘铁芳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文摘

   序言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脉动与前沿探索 本书深入剖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涌现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关键议题的辨析以及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全书聚焦于理解当代中国在复杂国际背景下,如何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根本性思想挑战。 第一部分:理论范式的更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特别关注了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内容涵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研究的深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考察中国千年历史演进轨迹中的新阐释。 当代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经验阐释: 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探讨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西方经济理论的简单引进或批判,而是聚焦于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解释中国在特定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对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挖掘,力求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 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 探讨了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构建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和感召力。这部分内容包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溯源与实践路径的探讨,强调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关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表达,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运用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方式,阐释党的理论指导和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论证: 理论研究集中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层结构分析。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机制,超越了传统西方民主理论的框架,强调了集中统一领导下民主效能的最大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构建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是法治建设与德治建设的有机结合路径。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转型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和治理挑战。本部分致力于提供一套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社会分析工具。 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研究: 关注了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背景下,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研究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收入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教育、职业声望、社会资本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了“橄榄型社会”构建的现实障碍与政策干预的可能性。 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层社会影响。关注了“人的城镇化”而非单纯“地的城镇化”,探讨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社会保障接入等关键问题。在乡村振兴方面,理论研究聚焦于如何将传统乡村的社会网络资源与现代要素投入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的识别与管理: 针对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危机等系统性风险,本部分构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模型。研究强调了政府的预防性治理职能、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以及公民风险意识的培养,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累积性危机的挑战。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与全球视野下的哲学对话 本部分关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发掘与当代价值转化,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对话能力。 中国古代哲学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重点研究了儒家“仁学”、“民本思想”、“义利之辨”等核心概念在新时代的激活。探讨了如何将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转化为现代个人伦理与国家责任的统一路径。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契合性也得到了深入考察。 美学与审美教育的回归: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审美需求的关注日益增加。理论研究探讨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构建,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对抗物化倾向。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中国声音: 梳理了西方后现代思潮、批判理论在中国学界的传播与本土化改造。同时,强调中国哲学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如可持续发展、伦理困境)上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哲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第四部分:法学、伦理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 本部分揭示了法治构建、社会伦理更新以及历史观的成熟化趋势。 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支撑: 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系统阐释。深入分析了人权保障的中国路径,以及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机制。特别关注了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强调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 当代伦理困境的哲学反思: 聚焦于生物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崛起所带来的前沿伦理挑战。探讨了生命伦理、信息伦理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具体表现和应对策略,试图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形成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伦理规范。 历史研究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 历史学研究体现出更加审慎的态度,既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总体框架,又要重视对具体历史细节的精确考证,避免简单化和口号式的历史结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着重于对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复杂性进行多维度阐释,增强历史解释的学理性与包容性。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深度思考与丰硕成果,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的知识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尤其是在阅读那些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文明互鉴的章节时。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这本书恰恰从学理层面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作者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时,既强调了其内在的生命力,也指出了在吸收外来文明精华时所应持有的批判性与包容性。特别是关于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如何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视角让我对“和而不同”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对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与担当的展现,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意思,感觉作者在设计时费了不少心思。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关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公平保障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分析,展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不同政策可能带来的实际影响。读起来感觉非常贴近现实,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空泛。其中关于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协调发展等议题的讨论,让我对国家发展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触及了一些前沿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科技伦理等等,这些都表明了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对未来方向的探索,让我觉得非常有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我翻了翻,发现里面内容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广了,感觉像是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华都浓缩进去了。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部分,比如儒家、道家、法家这些学派的演变和核心思想,还有它们对后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脉络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学派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其中对“仁”和“礼”的讨论,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不同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关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也让我看到了思想界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挣扎与融合,那种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出路的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张力。虽然我对所有章节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俯瞰视角,让我对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了初步的了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于人类认知本质和社会心理规律的探索。我一直对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以及群体行为的驱动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中的一些理论分析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在阐述认知偏差、群体思维和社会认同等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论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章节,了解了在数字时代,这些过程变得多么复杂且具有影响力。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道德判断和伦理困境的讨论,让我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让我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一直在思考社会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运转,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恰好触及了我关心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关于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的研究,让我看到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个体力量的汇聚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有多么重要。作者在分析这些组织的功能时,不仅仅停留在其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弥合社会裂痕、促进社会融合方面的独特价值。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基层治理模式的探讨,各种创新性的治理方式被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通过多元共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些内容让我对社会学理论有了更生动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实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从宏观层面审视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从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