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定价:29.80元
作者:潘鸿生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3949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心理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历程,依照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家长更好地去理解——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教育你的孩子。
目录
章 打开心扉,在沟通中读懂孩子
孩子需要沟通3
孩子需要被赏识10
孩子需要父母的倾听16
父母要学会适当地闭嘴21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25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31
孩子渴望平等的交流37
学会与孩子协商42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47
第二章 规范引导,消除孩子内心的阴影
纠正孩子的忌妒心理55
教孩子学会分享60
淡化孩子的虚荣心67
克服孩子骄傲自大的心理72
让孩子与抑郁隔离,快乐地成长77
克服自卑,培养孩子的自信心81
解除孩子的猜疑心理86
不忽视孩子的任性妄为91
别再让孩子孤独96
改变孩子过于追求的性格100
第三章 耐心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会孩子乐观处事107
培养孩子果断的性格113
教孩子宽以待人117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121
让孩子扛起责任的大旗126
给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课132
培养诚实的孩子138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145
不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俘虏151
第四章 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烦恼
孩子的上学恐惧症从何而来159
纠正孩子学习粗心的坏习惯163
好成绩需要好计划168
让孩子集中精力听课174
让孩子爱上学习178
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182
培养并呵护孩子的好奇心186
警惕孩子的考试焦虑症191
让孩子爱上阅读194
第五章 关注行为,从生活细节上了解孩子
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203
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209
帮孩子摆脱不讲卫生的坏习惯215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222
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孩子228
遵守公共秩序从小开始234
让孩子有节制地上网239
让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243
第六章 细心观察,解读孩子的青春疑惑
调节孩子的逆反心理251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254
尊重孩子的隐私257
调试孩子的早恋心理261
让孩子远离不健康内容265
调试孩子的追星心理268
让孩子远离烟酒272
作者介绍
潘鸿生,图书策划人、心灵成长导师,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实用性强,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亲近的桥梁,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和支持。曾策划、撰写过《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好父母给孩子好的教育》、《做人如水的哲学》、《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等图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深沉的、近乎诗意的力量。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话题时的那种精准的措辞。它不像某些心理学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你不得不频繁地查阅词典。相反,潘老师的文字像一面打磨光滑的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不安全感和投射。比如,书中提到父母对“完美”的执念如何悄无声息地压垮孩子时,那段描述非常直击灵魂,它没有指责任何人,只是客观地呈现了这种爱的扭曲形态。我读到那个地方时,手里的笔停了很久,甚至有点想流泪,因为它精准地描绘了我自己身上那些我不愿承认的控制欲。这种坦诚和深度,很少在育儿书籍中见到。它要求读者投入情感,不仅仅是用脑子去学习,而是用心去体会,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读完后,感觉心里的某些角落被轻轻触碰、梳理过。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那些强调“建立权威”或者“设定界限”的读物相比,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我称之为“共情驱动的联结”。它似乎不太关心那些外在的、可量化的“行为矫正”,而是将全部注意力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质量”上。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聆听的艺术”,它细致地拆解了我们日常交流中,有多少比例是真正的倾听,又有多少是带着评判或预设答案的“伪倾听”。这个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和孩子对话的模式,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我在听,其实我只是在组织下一句反驳或建议。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些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但处理得非常“去学术化”,你感觉不到你在啃理论,而是在吸收一种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儿哲学基础,让你不再需要时刻绷紧神经去“管理”孩子,而是可以放心地去“陪伴”孩子,因为它相信,高质量的联结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带着点复古感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不像有些心理学书籍那样追求那种高冷的现代感。我最欣赏的是它排版的留白,读起来眼睛不会有那种被信息流轰炸的感觉,非常舒服。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氛围,好像作者知道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内心其实早就被各种焦虑填满了,所以他选择了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来引导我们。比如,书里讲到如何解读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时,它不是直接给出“你应该做什么”的指令,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拉着你坐在摇椅上,慢慢分析:“你有没有想过,他此刻的需求可能不是一个玩具,而是一个被看见的眼神?”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接受说教,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而且,那些小小的插图和引用的名言,都恰到好处地落在关键段落旁边,像一个个温柔的提醒,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我抓住那些容易忽略掉的细节。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却不失人情味,让你愿意一直读下去,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当作一本“摆设”。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细微之处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不是那种只会给出大而空的口号,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中。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冲突解决”那一章中的处理方法,它提出了一种“三明治反馈法”——但不是那种俗套的表扬夹批评的技巧,而是关于如何界定“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之间的边界。书中甚至用表格的形式,对比了“攻击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在实际对话中的差异,这对于我这种平时说话比较冲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立刻尝试着在第二天的小冲突中应用了书中提到的句式,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没有进入防御状态,而是愿意进行下一步的协商。这种可操作性和即时反馈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积极的强化,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真正可以被融入到柴米油盐的每一天中的工具书,只不过它的工具是关于心灵和沟通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真是拍案叫绝,它完全跳脱了那种传统的“问题-对策”的僵硬模式。我之前读过好几本育儿书,都是按年龄段或者按问题类型来分的,读起来总感觉像在“对症下药”,治标不治本。但这本书的逻辑更像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节奏,它更侧重于构建父母的“心智模型”。作者似乎非常精通如何引导读者从“反应式育儿”转向“觉察式育儿”。特别是在探讨情绪管理的那几个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如何“制止”孩子哭闹,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解析“情绪的能量流动”。我特别喜欢它用到的一个比喻,把孩子的情绪比作一条河流,如果水坝堵塞,就会引发洪水(也就是失控的行为),而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堵住它,而是疏通河道。这种宏观的、哲学层面的解析,一下子提升了我看待孩子日常行为的格局。它让我意识到,我需要的不是一本“快速修复指南”,而是一套可以长久使用的“心理操作系统升级包”。读完后,很多曾经让我抓狂的小事,现在都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被理解和接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