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装配与调测
定价:29.00元
作者:刘晓书,王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0303173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8.37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体化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全书9个项目共21个任务,分为三个阶段进阶。1、2、3项目为阶段进阶,采用*板装配电路板,主要介绍常用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的功能,正确检测、装配电子元器件、调测电子产品的方法以及认识电路图、分析电路图的方法。4、5、6项目为第二阶段进阶,通过装调整机电子产品的过程,介绍整机电子产品的装调工艺、装调技能和表面安装技能。7、8、9项目为第三阶段进阶,采用印制电路板制作电路板,主要介绍印制电路板的基本知识与制作方法以及常用的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SMT技术。
本书既可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电子实训教材,又可以作为电子装调技能大赛的培训指导书,还可以供电子爱好者自学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买过不少关于电子技术的书,大部分都像是给大学二年级学生准备的教科书——概念清晰,但实战性不足。这次对《电子产品装配与调测》的期待,主要集中在“装配”环节的工业标准和质量控制上。现在市场上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虚焊、冷焊,或者元器件的错误极性都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产品报废。我真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行业内对无铅焊料操作的最新规范(IPC标准),以及如何在视觉检测(AOI)和X光检测中,识别出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内部缺陷。再说说“调测”,我的兴趣点在于系统级的功能验证。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嵌入式系统,我们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冒烟测试”流程,确保在产品交付前,所有关键功能模块都能稳定运行?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针对EMC(电磁兼容性)的预先调试建议。很多产品在实验室测试时表现完美,一到实际应用环境就出现干扰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在设计和装配阶段就嵌入EMC的考量,提供一些布局布线、屏蔽接地方面的实用诀窍,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装配与调测”本身了,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成功率。
评分我对技术书籍的评价标准通常非常严苛,因为它直接影响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我对《电子产品装配与调测》的期望,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系统思维”而非简单的“操作罗列”。装配和调测,本质上是质量控制的前线阵地。我期待在书中看到,如何将设计阶段的DFM(面向制造的设计)原则,有效地融入到实际的装配指导中去。例如,在PCB的过孔设计上,如何根据不同的元件类型和焊接工艺,提出具体的工艺窗口要求。而在调测环节,我最看重的是“异常处理”的逻辑链条。当一个复杂的模块(比如一个数据采集单元)出现间歇性故障时,如何运用科学的排除法,而不是靠“试错”来定位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种层层递进的诊断模型,比如从环境因素排查到电源轨稳定性检查,再到关键时钟信号的抖动分析。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侦探小说一样,引导读者一步步剥开迷雾,揭示故障的本质原因,并提供预防性的建议,那么它将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成为一本具有指导思想的工具书。
评分我对市面上很多号称“硬核”的技术书籍常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通常它们要么是翻译腔过重,读起来佶屈聱牙,要么就是内容陈旧,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技术标准上。翻开这本《电子产品装配与调测》,我首先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它显然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的散文式论述,而是直奔主题,直击技术痛点。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现代SMT(表面贴装技术)与THT(通孔技术)在实际生产线上的兼容性挑战与优化策略。特别是关于“调测”部分,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处理软件与硬件接口的联动调试。毕竟,今天的电子产品,软件Bug和硬件缺陷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单一维度的诊断已经远远不够了。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多层次的调试框架?比如,从电源完整性测试开始,逐步深入到数字信号的时序验证,再到嵌入式系统的固件烧录与功能验证。如果它能将这些复杂的环节用一套统一的语言串联起来,并且提供一些高级的调试技巧,比如如何使用逻辑分析仪捕捉协议数据,那就绝对称得上是行业内的精品了。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入门级的“扫盲读物”,而是一本能帮助我突破现有技术瓶颈的“进阶秘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测》,这正是我最近在寻找的实用技术手册!我是一名刚踏入电子制造领域的新手,对于如何从零开始组装一块电路板,再到后期的调试和故障排除,心里一直有点打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专业,透露着一股严谨的气息。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我尤其关注它在“装配”环节的讲解是否足够细致,比如对焊接技巧、元件布局的规范性要求,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静电损伤等关键步骤。市场上的很多同类书籍往往过于理论化,堆砌公式,真正能指导实际操作的部分寥寥无几。如果这本书能用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来阐述“调测”过程,比如如何使用示波器、万用表进行信号捕捉和参数测量,那简直是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针对不同类型电子产品(比如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板卡)的典型故障分析案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理论讲解。真正实用的书,应该能在我遇到实际困难时,提供立即可用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让我再次回到搜索引擎前迷茫。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工具箱里最得力的一把“螺丝刀”。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关注的是它的“实操性”和“前瞻性”。现在电子行业的迭代速度太快了,上个月还在用的芯片,这个月可能就被新的、更集成的方案取代了。我希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测》能在其内容深度上有所突破,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分立元件的组装上。例如,对于现代高密度BGA(球栅阵列)封装的处理,是否有详细的返修指南?如何使用热风枪进行精确的温度曲线控制,以避免对邻近元件造成热应力损伤?在“调测”方面,我更关注的是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在量产环境中,人工逐一测试是不现实的。这本书是否涵盖了如何利用LabVIEW、Python或专用的ATE(自动测试设备)软件接口,来构建快速、可靠的自动化测试序列?这才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测试夹具(Fixture)设计的思考,比如如何设计可靠的探针接触点、如何隔离待测件的电源干扰源,那这本书就真正从“操作指南”升级为了“工程设计参考书”。我希望它能激发我思考如何将手工调测的经验转化为可重复、可扩展的自动化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