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CAE/EDA
定价:23.00元
作者:朱文嘉,黄智勇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62440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专门为高校电类专业双语教学而编写的教材。重点以 Prolel为蓝本介绍了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PCB设计、原理图仿真与电路板设计测试。概要地介绍了设计PCB功能更为丰富的PowerPCB。作为芯片设计的入门引导,介绍了基本的VHDL原理及应用实例,并以QuartuaII为线索介绍了芯片实现的基本过程。各节均配有中文摘要以便阅读,各章也配有该章的专业英汉词汇对照表。
本书可作为科技英语爱好者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以及电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PCB设计和芯片设计的入门教材。
目录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Protel
1.1 First Conming into Protel
1.2 Environment Setting
Chapter 2 Schematic Design in Protel
2.1 Process kf Simple Schematic Design
2.2 Design kf Complex Schematic
2.3 Create or Edit Our Own Schematic Component
Chapter 3 PCB Design in Protel
3.1 Foreword of PCB
3.2 Process of PCB Design
3.3 PCB Footprint Libraries
3.4 Remend Some Protel Methods for Product Design
Chapter 4 Simulations in Protel
4.1 Introduction of Schematic Simulation
4.2 Stimulation by Protel
Chapter 5 Simple Introduction to PowerLogic and PowerPCB
5.1 Introduction
5.2 Design in Powers
5.3 Loading Netlist from Protel 99 in PowerPCB
Chapter 6 Introduction to FPGA
6.1 Summary of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6.2 VHDL Fundament
6.3 VHDL Statements
6.4 Design Improvement
6.5 QuartusⅡ Software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捧读这本关于电子线路CAE/EDA的专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与深入。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电路理论的复述上,而是巧妙地将现代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理念无缝地融入到整个电路分析与设计的框架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各种仿真工具的底层逻辑阐述得极为透彻,绝非简单的软件操作手册。例如,在处理非线性电路的瞬态响应时,书中对数值积分方法的选择及其对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真正理解“黑箱”背后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书中的案例选取也非常贴合实际工程需求,每一个示例都仿佛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项目挑战的缩影,读来令人信服。特别是关于版图设计中电磁兼容性(EMC)考量的章节,作者结合了最新的国际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将复杂的电磁理论以一种非常工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设计难题的信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读者的友好度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EDA工具链的工程新人,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技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实践者的激情与洞察力。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刻板说教,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复杂电子设计的迷宫,并为你指明那些隐藏的捷径和陷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优化算法的讨论部分,作者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而是聚焦于如何用最少的计算资源达到可接受的设计精度。书中对不同迭代策略的优劣对比分析得极其到位,特别是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布局布线问题,作者提出的启发式算法的改进思路,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笔。读到那些关于设计收敛速度和资源消耗的权衡时,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项目评审会上据理力争的情景。这种充满“烟火气”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积累,而是一场充满智力挑战的探险。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设计问题”,而不仅仅是“如何使用软件”。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模拟电路理论和尖端数字EDA流程的坚实桥梁。书中对模型建立的哲学探讨,令我深思良久。作者对理想化模型局限性的批判,以及如何通过多尺度建模来弥补这些不足,展现了深厚的功底。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参数提取环节的处理,书中详细剖析了SPICE模型中各个参数背后的物理意义,这对于那些依赖黑盒模型的工程师来说,是颠覆性的认知。此外,对于新兴的工艺技术,如FinFET或GaN器件的应用CAE分析,书中也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和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在同类教材中是极为罕见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翻阅其他参考资料来印证或补充理解,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思维方式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逻辑推进如同严密的工程设计流程一般层层递进,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从最基础的元件模型验证开始,逐步过渡到模块级、系统级的集成与验证,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流畅,毫无牵强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算法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可视化手法。例如,描述层次化设计中的信息过滤机制时,作者引用了生物学中的信息处理模型,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化。这对于习惯于线性思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书中对设计流程中人为错误的分析,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从需求定义到最终签核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偏差。这种对“人机交互”在设计链条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使得本书的指导意义远超纯粹的技术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高效工程实践指南”。它教会了我如何构建一个健壮、可追溯的设计流程,这对于大型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知识盲区的系统性排查与补充。我此前在处理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SI)问题时,总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仿真结果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这本书用极其详尽的章节,拆解了时域与频域分析之间的转换桥梁,并重点讲解了损伤模型(如皮肤效应、集肤效应)的精确量化方法。作者对“精确度”与“计算成本”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务实的折中方案。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Monte Carlo分析在工艺角(PVT)仿真中的应用部分,书中对如何高效地选择样本空间和评估统计显著性提供了独到的见解。这种兼顾理论深度和工程实战的叙述风格,使我能够迅速定位到当前设计瓶颈的关键所在,并指导我选择最合适的CAE工具集来解决问题。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操作软件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科学方法论指导电子设计实践的指南,对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裨益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