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21297281 科學探險傢的足跡 江河溯源(全彩) 電子工業齣版社 周長進

9787121297281 科學探險傢的足跡 江河溯源(全彩) 電子工業齣版社 周長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長進 著
圖書標籤:
  • 科學探險
  • 地理
  • 自然科學
  • 江河
  • 科普
  • 探險
  • 全彩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周長進
  • 地理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97281
商品編碼:2954426409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探險傢的足跡 江河溯源(全彩)

定價:49.00元

作者:周長進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129728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你知道嗎?在過去的140年裏,關於三江源的13次探尋均告失敗。
2.各種資料上記載的關於三江源的說法有十幾種,以不同源頭為起點的瀾滄江估測長度,也從4000韆米到4880韆米不等。這個國際地理學界的難題,究竟是如何被我國科學確定下來的?
3.本書中,我們將跟隨作者的腳步,探索神秘的“三江源”——“中亞細亞高原上地勢*和人類足跡*難達到的地區”。這裏不僅有對人類生命禁區的探索,還有青藏高原的故事傳說,更有數不清的遇險和化險為夷。你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的朝聖人,隆寶灘上的守鶴人,還可以和作者一起與狼共舞,夜宿高原,穿行峽榖。你能體會真正的野外科學考察,和科學傢的思考,以及人與自然友好共處的重要性。

內容提要


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同時發源瞭三條世界的大河——長江、黃河和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這就是被譽為“江河搖籃”的三江源地區。作者先後多次深入這裏,忍受著高寒缺氧,在海拔4500~6000米的雪域高原上風餐露宿。為瞭探索這片未知的土地,跨高山,越急流,勇敢地踏上瞭漫漫尋源之路,真實地記錄下自己在三江源頭考察的親身經曆、所見所聞,以及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目錄


瀾滄江溯源
引子 2
“東方多瑙河”一江連六國 4
眾說紛紜的源頭 8
確定正源 12
巧遇英國探險傢米歇爾佩塞爾 16
勇闖滾石路 20
在崇山峻嶺和峽榖中穿行 25
遠涉韆裏上高原 32
與高原反應抗爭 36
翻越巴顔喀拉山口 40
徵途多艱險44
騎馬趕牛找源頭48
夜宿高原睡帳篷54
揭開瀾滄江正源的麵紗58
搜救失散的隊友64
遭遇藏獒70
雪山腳下立豐碑76
風塵僕僕迴程路82
與狼共舞待何時86



探險長江源
引子98
奔赴三江源100
長江源頭的憂思104
文成公主與三江源108
篆刻瑪尼石的老阿爸114
漂流長江的英雄118
隆寶灘上守鶴人121
藏羚羊在呼救126
長江源頭吃水難131
“老爺車”遇險麯麻河134
到達可可西裏144
探險各拉丹鼕152
青藏高原的朝聖人162
三江源的明天更美好166

作者介紹


周長進
1950年齣生於山東省成武縣,197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係。1975年至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閤考察委員會水資源研究室工作;2000年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
長期從事自然資源綜閤考察及研究工作。先後參加過青藏高原綜閤科學考察、橫斷山區綜閤科學考察、中國西南地區綜閤科學考察及室內研究工作。參加過中、日聯閤瀾滄江科學探險考察;中、日瀾滄江源頭科學探險考察;1999年德祥瀾滄江源頭科學探險考察;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科學探險考察;北極科學考察等。
曾在各類刊物上發錶多篇科技論文和科普文章。主要作品有《三江源地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三江源地區主要河流的水資源特徵》、《瀾滄江(湄公河)正源問題》、《瀾滄江正源問題及上、中遊水化學》、《瀾滄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頭的再確定》、《瀾滄江(湄公河)的源頭在哪裏》、《考察長江源》、《長江源頭見聞》、《三江源科考記》等。

文摘


序言



探索地球脈絡:一部關於河流奧秘的史詩 從巍峨雪山之巔涓涓細流的誕生,到奔騰入海,滋養萬物的壯麗徵程,河流,是地球上最動人心魄的生命綫,也是承載人類文明史詩的載體。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地理的科普讀物,它是一次深入地球心髒的科學探險,一次對人類與水之間古老而又嶄新關係的深刻解讀。我們將循著河流的脈絡,探尋其最隱秘的源頭,洞悉其演變的規律,理解其對生態、氣候、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源起之初——生命的萌芽與冰川的遺贈 故事的開端,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地球上最為純淨、最為極緻的環境。在地球之巔,海拔數韆米的雪山之上,冰川如同沉睡的巨人,緩慢而堅定地雕刻著地貌。當嚴寒的季節悄然退去,陽光穿透雲層,冰川內部的冰雪開始融化,匯聚成一汪汪清澈的湖泊,或是沿著岩石的裂隙,凝結成細微的溪流。這些,便是河流最初的呼吸。 本書將細緻地描繪冰川融水如何成為河流的源頭,介紹不同類型冰川(如山嶽冰川、冰蓋)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在氣候變化中的敏感反應。我們將深入瞭解冰川學傢如何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冰芯分析等手段,監測冰川的消長,推測其對未來水資源的影響。同時,我們將走進那些隱藏在冰雪覆蓋下的高山湖泊,探尋它們獨特的地質構造和生命演化曆程。那裏,也許是極端微生物的樂園,是生物學傢探索生命極限的天然實驗室。 然而,河流的源頭並非總是冰川。在許多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地下水補給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探討地下水的補給機製,例如降水滲漏、地錶水滲透等,並介紹科學傢如何通過水文地質勘探,追蹤地下水的流嚮和性質,從而找到那些“在地錶之下”的河流源頭。我們將瞭解不同地質構造對地下水形成的製約,以及人類過度抽取地下水可能帶來的環境後果,例如地麵沉降、鹹水入侵等。 第二章:河道變遷——大地雕刻者的力量與時間的印記 從源頭奔湧而齣的溪流,匯聚成更寬闊的河流,它們在地錶上蜿蜒前行,用強大的力量塑造著大地。河流的河道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演變。本書將深入解析河流侵蝕、搬運、堆積的地質過程。 我們將學習河流侵蝕的四種主要方式:下切侵蝕、側蝕、剝蝕和溶蝕,瞭解它們如何在高山峽榖中形成 V 字形河榖,在平原地區塑造齣寬闊的河漫灘。我們將剖析河流搬運能力與流速、流量、泥沙含量之間的關係,解釋為什麼河流能夠裹挾巨石、砂礫,甚至將它們長途跋涉,最終沉積下來。 本書將以生動的案例,展示河流在漫長地質時期內留下的印記。例如,古河道、階地、衝積扇、三角洲等,它們都是河流活動的曆史記錄,蘊含著豐富的地質信息。我們將瞭解地質學傢如何通過研究這些地貌特徵,重建古代河流的分布、規模和演變過程,甚至推測齣該地區古氣候和古環境的信息。 更進一步,我們將探討河流與構造運動之間的關係。例如,斷層運動如何改變河道的走嚮,抬升作用如何加劇河流的下切侵蝕,以及地殼沉降如何為河流提供更廣闊的沉積空間。本書將結閤具體的地理案例,例如長江、尼羅河、亞馬遜河等世界著名大河,講述它們在數百萬年的地質變遷中,如何與其所處的構造環境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壯麗景象。 第三章:生命之河——河流生態係統的奧秘與多樣性 河流不僅僅是地理現象,更是承載著無數生命的繁榮生態係統。從最微小的浮遊生物到大型的魚類、哺乳動物,再到依附於河岸的植物,河流為各種生物提供瞭賴以生存的水源、棲息地和食物。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河流生態係統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我們將認識河流不同水域環境下的生物群落,例如,湍急的源頭溪流中適應強水流的底棲昆蟲,水流相對平緩的中下遊河段中活躍的魚類,以及三角洲濕地中豐富的鳥類和兩棲爬行動物。我們將瞭解不同物種在河流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水生植物的光閤作用為水體提供氧氣,食草動物控製著藻類生長,而食肉動物則維持著生態平衡。 本書將重點關注河流中的“旗艦物種”,例如,鮭魚的洄遊、河豚的遷徙、以及生活在大型河流中的鯨豚類等,講述它們與河流環境之間緊密的共生關係,以及它們的生存現狀所麵臨的挑戰。我們將瞭解生物學傢如何通過種群監測、基因分析、棲息地修復等手段,保護這些珍貴的河流生命。 此外,我們將探討河流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例如,水溫升高對魚類繁殖的影響,降水模式改變對水生植物生長周期的乾擾,以及極端乾旱或洪水事件對整個生態係統的破壞。本書將強調河流生態係統的健康對於維持區域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人類之河——文明的搖籃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與河流息息相關。河流不僅提供瞭飲用水源,更成為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促進瞭商業貿易的繁榮。同時,河流的泛濫也塑造瞭人類的農業模式,帶來瞭肥沃的土壤,也帶來瞭挑戰。本書將追溯人類與河流之間悠久而復雜的關係。 我們將迴顧古代文明如何圍繞河流而興盛,例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以及中國古代黃河文明。我們將瞭解古代人們如何通過修建灌溉係統、堤壩等水利工程,來調控河流,發展農業,並從中獲得生存和繁榮。 然而,人類對河流的開發利用也帶來瞭諸多問題。本書將深入探討現代水利工程,如水庫建設、跨流域調水等,對河流生態環境、下遊水量、泥沙輸送等方麵的影響。我們將分析河流汙染的來源,例如工業廢水、農業麵源汙染、生活汙水等,以及它們對河流生態係統和人類健康的危害。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聚焦河流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將探討如何平衡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介紹河道生態修復、流域綜閤治理、節水型社會建設等方麵的先進理念和實踐。我們將瞭解科學傢和政策製定者如何利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製定科學的河流管理策略,以期實現河流的健康永續,造福子孫後代。 第五章:河流的未來——氣候變化與人類的抉擇 站在當今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意識到河流所麵臨的嚴峻挑戰,特彆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氣溫升高導緻冰川加速融化,改變著河流的徑流模式;降水極端化現象加劇,導緻洪水和乾旱頻發;海平麵上升則威脅著沿海河流的淡水資源。本書將展望河流的未來,並探討人類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我們將深入分析氣候變化對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影響,例如,喜馬拉雅冰川融水變化對亞洲河流的影響,亞馬遜流域乾旱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以及非洲主要河流的水資源安全問題。本書將介紹科學傢如何利用氣候模型,預測未來河流徑流的變化趨勢,為水資源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本書也將探討人類的適應策略。例如,修建更具韌性的水利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耐旱作物,以及加強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閤作與管理。我們將瞭解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海水淡化技術在沿海地區的應用,以及雨水收集和廢水循環利用等。 最後,本書將呼喚公眾對河流的關注與行動。河流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保護河流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通過深入瞭解河流的奧秘,理解河流與人類文明的共生關係,我們希望能夠激發每一位讀者的責任感,共同為守護這條地球的生命綫而努力。 本書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它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之旅。通過精美的圖片、翔實的案例和嚴謹的科學分析,我們將帶領讀者一同踏上這場關於河流的探索之旅,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理解生命的頑強與脆弱,並最終思考我們與河流,與這個星球之間,最深刻的聯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精美,書頁觸感也很好,翻閱起來有種沉浸式的體驗,感覺作者在字裏行間也注入瞭很深的感情。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那些古老文明如何依靠自然恩賜生存和發展的描述,讓人不禁感嘆人類智慧的偉大與自然的鬼斧神工。例如,書中對古代埃及尼羅河畔文明的描繪,不僅僅是講述瞭河流如何滋養瞭這片土地,更是深入剖析瞭當地居民如何巧妙地利用河流的季節性泛濫來耕種、灌溉,以及這種生活方式如何塑造瞭他們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甚至藝術風格。讀到這些部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金字塔在陽光下閃耀,聽到古埃及人在河邊勞作的歌謠。書中對河流生態係統的細緻刻畫也讓我大開眼界,比如對不同河流中特有的魚類、植物以及它們之間微妙關係的描述,展現瞭生命的頑強與多樣。這種科學與人文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閱讀的過程不再是枯燥的信息堆砌,而是一場充滿發現和啓迪的智力冒險。我經常在閱讀時停下來,想象自己就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感受著微風拂過水麵,聽著遠處傳來的鳥鳴,這種沉浸感是很多書難以給予的。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那些大自然的奇觀,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這些地理奇觀的好奇心。它不隻是介紹河流的形成和演變,更深入地探討瞭河流如何塑造地貌,如何孕育生命,以及人類活動對河流生態係統的影響。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地下河”的章節印象深刻,它描繪瞭在地錶之下,那些隱藏的河流如何蜿蜒流淌,形成壯觀的地下溶洞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書中還引用瞭一些最新的地質探測技術,展示瞭科學傢們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去繪製地下河的網絡,以及這些地下河流對當地水資源的供給有多麼重要。讀到這部分,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感受到大自然在時間長河中雕琢齣的鬼斧神工。書中對不同類型河流的比較,比如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火山活動影響形成的河流,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特徵和生態係統,也讓我對地球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圖文並茂的設計,確實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樂趣,特彆是那些詳細的地圖和精美的插畫,讓抽象的地理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張圖片而停下來,仔細研究上麵標注的地形地貌,或者對比書中文字描述的地理特徵。例如,書中對某條河流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地帶的描繪,不僅僅用文字解釋瞭其成因,還配瞭一張詳細的地形圖,上麵清晰地標注瞭河流的流嚮、沉積物的分布以及各種生態係統,比如濕地、紅樹林等。這讓我這個對地理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很快地理解瞭三角洲的形成機製和重要性。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科學傢的肖像和他們工作場景的描繪,這些細節都讓人物更加鮮活,故事更加可信。有時候,我甚至會把書中的插畫當作藝術品來欣賞,它們不僅具有科學的嚴謹性,也充滿瞭藝術的美感。這種視覺與文字的完美結閤,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易於接受,也更容易被記住。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緻力於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的科學傢們充滿敬意,這本書似乎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隻是一本介紹科學發現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勇氣、毅力和探索精神的贊歌。我尤其被書中那些為瞭解開自然之謎而跋涉韆山萬水的探險傢們的故事所打動。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位探險傢,為瞭尋找傳說中的“失落之城”,剋服瞭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中穿梭,與野獸搏鬥,忍受著疾病和孤獨,最終憑藉堅韌的毅力和敏銳的觀察力,發現瞭那個隱藏瞭韆年的文明遺址。這個故事讓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科學探索不僅僅是坐在實驗室裏推導公式,更需要親身去實踐,去驗證,去承受失敗的痛苦,去享受成功的喜悅。書中對探險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科學難題以及探險傢們如何運用當時的知識和技術去解決它們的過程的描寫,也讓我對科學的發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能感受到他們在麵對未知時內心的掙紮與興奮,那種對真理的極度渴望,真的非常鼓舞人心。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起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地理探險。它不僅僅是關於河流本身的科學知識,更多的是通過河流的視角,去解讀地球的演變,去理解生命的頑強,去感受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河流的記憶”的描述,它探討瞭河流如何在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生物遷徙等方麵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以及科學傢們如何通過研究河流的沉積物、化石等,來“閱讀”這些曆史信息。例如,書中提到,通過分析古老河流三角洲的沉積岩層,科學傢們可以推斷齣遠古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甚至可以瞭解某個區域在古代是否曾經是海洋或者湖泊。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啓發。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河流的神話傳說和文化故事,這些人文元素與科學知識相結閤,使得閱讀過程更加豐富多彩,也讓我對河流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地理現象,更是承載瞭人類文明和情感的載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